言论

什么是通胀?/黄子伦

提到通货膨胀,有一定年纪的读者应该会记得90年代期间有 “零通货膨胀率”(Kempen Inflasi Sifar)的宣传吧?

那个时候的马来西亚得到许多外资的青睐(虽然后来被归类为热钱),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通货膨胀率都处于相当高水平。

简单来说,通胀指数追踪的是百姓日常用品的价格变化,可以是环比或者同比,不过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些物品的价格改变了多少,以及政府有没有必要警惕市场出现高通胀现象。

许多经济理论都认为抑制通胀的方法就是减少市场里的货币流通,因为当人们和企业握有更少资金时,购买力就会下滑,进而让物品变得不那么稀缺。这些逻辑很少人怀疑,就连美联储也不怎么质疑,不然你也不会看到他们在2022年不断上调利率。

供应量减致通胀

不过,我已经反复强调,现实生活里,人们的消费抉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通胀不止是一种面貌。传统观念认为通胀是由货币过多造成,但从疫情肆虐之后,通胀不再是货币过多导致,也包括供应量减少。

由供应量稀缺导致的通胀现象是无法依靠政府来解决的。打个比方,一个村子有100户人家,假设一个月的食用油总量为1000公升,只要供应量少了一成,那么食用油就会涨价。这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来调和。通胀指数的组成部分都是一般家庭会使用的一般物品,不会是更为高档的类别。

因此,如果通胀指数上升,那么就是基础物品的价格上升了,是最为常见的嘛嘛档咖啡那种级别的物品涨价了(或者其原材料涨价),不是什么高级咖啡涨价。高级咖啡涨价的幅度可能或更高,但不会被纳入通胀指数。这也是为何政府都会紧盯通胀率,因为它影响底层人民的生活。

那么,马来西亚是不是有通胀压力?根据2022年11月的通胀指数来看,按年计是增加了4.03%。比过去11年(从2011年开始)的平均值高出两百个基点。这么一比较,通胀率看似极高,但这并非是我国最高水平(2017年3月的通胀按年计增长为4.92%)。而环顾全球局势,尤其是欧美国家,马来西亚的通胀率已经算是非常“温和”。那么通胀应该得到控制吗?

政客忽略经济学

老实说,政府能够实行的应对政策是非常有限的。给日常物品设立顶价,只会弄巧反拙,造成物品更加稀缺,价格更贵。在疫情爆发初期,政府就压制口罩价格,结果导致口罩大缺货,人们需要到处询问并浪费时间排队购买。这种事情,稍有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应该不知道。

不过,忽略经济学是政客们常做的事情。难怪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会说,经济学的第一课是稀缺性,而政治学的第一课则是无视经济学的第一课。

视频推荐:

反应

 

财经新闻

安努亚:指抗通胀特工队效率低 “林冠英应先掌握经济学”

(仙本那10日讯)“民主行动党主席林冠英应该先掌握经济学,然后再试图批评抗通胀特工队。”

针对林冠英昨日发文,指该特工队效率低下,呼吁首相将其解散一事,主席丹斯里安努亚慕沙昨日在仙本那巡视4个安全检查站后,作出上述回应。

他说,抗通胀特工队扮演的角色不只是集中于隔夜政利率(OPR),还包括关注人民的必需品价格等问题。

他说,林冠英提出解散该特工队的提议只会贬低他作为前财政部长的尊严,并让民众相信林冠英没本事领导财政部。

“作为前财长,他应该知道OPR是由独立的国家金融政策机构管制,不能由一个为抗通胀而设立的委员会插手。”

“不能有政治干预决定,因为有法律控制,全世界都使用相同标准。”

他说,在控制通胀机制内,一个国家的OPR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的OPR,而非以一个国家为基准。

他指林冠英将货币政策委员会与抗通胀特工队联系起来,意味着他在出任内阁部长22个月后,还没学会国家财政管理。

他解释,我国在疫情之前的OPR高于3%,然后经济不景气时通过降低利率到史上最低水平,以增加投资。

“他(林冠英)需要明白,国家在疫情后重新开放,OPR必须进行调整,恢复到之前的 3.5%左右。”

“而国行采取了分阶段调升OPR的谨慎步骤。”

国家银行前天在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会议上宣佈,隔夜政策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2.5%,对此林冠英昨日发文,指安努亚领导的特工队抗通胀效率低下,呼吁首相解散特工队。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