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德关系利于中欧/陈文坪

11月4日,德国总理肖尔茨千里迢迢到北京作“旋风式”访问。他是疫情后首位访问中国的欧洲大国领导人,也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二十大开启第三任期后,第一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在访华期间,肖尔茨呼吁北京发挥对俄罗斯的影响力,阻止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包括反对在乌克兰战争中使用任何核武器。

习近平也顺手推舟,对肖尔茨说,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防止亚欧大陆出现核危机。习近平的这番言论,就是呼应肖尔茨的“请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中国采取科技围堵的当下,德国总理肖尔茨敢冒“得罪”美国而访华,就是向北京伸出橄榄枝,“修复”与中方的关系。德国希望与中国保持政治、经济、贸易等联系;而中方也投桃报李,向肖尔茨说出反对俄罗斯“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言论,让肖尔茨回国有所交代。这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是支持德国、支持欧盟的,反对俄罗斯的“核勒索”。

国际时局发生变化

回顾2020年,一度遇上搁浅危机的“中欧投资协定”(简称协定),在2020年结束前一天如期完成谈判。这让人期盼中欧关系在接下来的年头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国际时局发生了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相信是各方始料不及的。

首先是香港问题。港版国安法在港实施,香港推行新选举制度。西方国家指责中方违背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承诺、违背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第二是新疆维族就业培训问题。西方政客指责中方政府对维族人民的强迫劳动。借此加以抵制新疆种植的棉花产品而掀起轩然大波。

特别是,欧中2021年各向对方的制裁与反制裁,引发了欧盟议会、成员国对中方的强烈反弹。欧中关系也陷入其中。

2021年5月4日,欧盟委员会表示,鉴于在相互制裁后中欧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争取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努力实际上“已暂停”。这意味着该协定在今年内是无法获得欧盟的批准而生效的。

其实,2022年也只剩下一个半月,该协定还是“胎死腹中”,无法重新启动。

各说各话鸡同鸭讲

还有,第23次中国-欧盟峰会4月1日以视讯方式在线上召开。因疫情因素,这是连续第二年在线上召开会议,也是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后,欧盟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的一场重要会议。

但是,会后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公报,对外通报却各说各话。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峰会完全是“鸡同鸭讲”,欧盟极为重视的乌克兰战争问题,中国并不热衷。

其实,中欧关系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下台前就发生了波动。随着2021年德国政府的更替,连带影响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受损。因为德国起着领导欧盟事务作用。默克尔当政时,德国是欧盟领导者。少了默克尔这么一位政坛重量级人物掌舵,继任者肖尔茨的联盟政府难以主导欧盟事务。欧盟立场倾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难以改变。

特别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至今已9个月,欧盟还深受俄罗斯的“核勒索”与能源危机。对中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至今没有发出谴责声明,欧盟当然提高嗓门“诉之”国际社会。

肖尔茨此次访华,政治上是加分的。因获得中方呼应“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公开言论。这也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某种“默契”和“私人友谊”。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须更实际的行动在国际事务中充分表达,让德国对中方的立场有信心,让欧盟看到中方支持的态度。而非一些不痛不痒的“外交辞令”。

中方必须加强中德关系向好的方面推进,才能稳住欧盟关系“相向而行”。否则,中德关系受损,中欧关系必将波澜起伏。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谁“催生”日韩同盟?/陈文坪

美国在日本、韩国都有驻军,因而美日同盟、美韩同盟早已形成。不过,日韩能放下过去,一起结盟,当然美国是其中一个因素。

但最大的因素,还是金正恩坚定不移走核发展路线,不时发射导弹,成了最大催化剂,“催生”了日韩联盟的成立,“给力”日韩联盟的基础。也巩固了日韩双方加强合作的力度。

韩国总统尹锡悦3月16日到东京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面,决心消除两国因历史问题而紧张的关系。日韩首脑宣布,就两国关系正常化达成一致,重启中止12年的穿梭外交,要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

双方同意,早日重启外交和防务对话、建立经济安全协商机制、加强半导体等重要商品的供应链,以及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正常化等。

尹锡悦说,韩日商定将加紧讨论加强安全、经济、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合作,并建立“韩日经济安全对话”机制。就对朝的问题,韩日一致认为韩美日、韩日密切协作应对朝鲜核导威胁至关重要,并商定将积极合作。

回首2022年2月之前,由美国主导的30个国家组成的北约,是个“松散”的军事联盟。特别是欧盟老大哥德国,对北约都是“爱理不理”的态度。

不过,自去年2月24日俄罗斯挥军侵略乌克兰后,北约在短时间迅速拧成一股坚强的力量。连过去数十年来保持中立的芬兰、瑞典也纷纷寻求加入北约。会有这样的结果,说到底是俄罗斯普京总统的“战斗力”激化了北约这个军事同盟的力度。

朝鲜射导弹 日韩难安眠

无独有偶,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过去几十年来因日本侵略亚洲多国这一历史因素挥之不去,加上韩日独岛(竹岛)领土纠纷,两国都互不相让,双方的外交关系多时处于“貌合神离”状态。

然而,过去多年来,领导朝鲜的金正恩,因盛气凌人,把精力放在军事武装上,不时在天破晓前喜欢发射飞弹,以展示自身的能力,却让韩国、日本人民难以安眠。

每当朝鲜发射导弹,都会遭到日本、韩国的抗议。日、韩也会向联合国安理会申诉朝鲜“违反安理会的决议”,但因受多方阻扰都无疾而终。

制裁对朝鲜这个封闭国家,已经难以达到效果。否则,朝鲜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不断试射导弹或飞弹,来告诉国际社会,安理会的制裁能对我朝鲜如何?

正是如此,无论是日本或韩国,目睹朝鲜导弹的真实威胁下,唯有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大原则里,日本、韩国也放下了历史包袱,走同盟的路线,共同“抗朝”。

可见,朝鲜三不五时发射导弹,并没有吓倒日韩,也没让日韩两国的关系疏远,反而让日韩两国放下过去的歧见走向同盟关系。金正恩可说是有力的“推手”。

就在日韩首脑会谈的同一天,朝鲜发射了一枚射程可达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给日韩首脑会谈的“见面礼”。这让美国更为重视美日韩三方同盟的重要性。这也让日韩人民更加强烈支持两国的同盟关系。

中方是朝鲜的邻居,也同处东北亚区域。多年来,中方未能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说服朝鲜走经济改革道路;而朝鲜为展示军事力量,最终导致日韩同盟关系诞生。

其实,日韩同盟也是中方“最不愿意”看到的关系,却被金正恩的导弹“催生”出来。中方利益受损自不在话下。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