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利于中欧/陈文坪
11月4日,德国总理肖尔茨千里迢迢到北京作“旋风式”访问。他是疫情后首位访问中国的欧洲大国领导人,也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二十大开启第三任期后,第一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在访华期间,肖尔茨呼吁北京发挥对俄罗斯的影响力,阻止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包括反对在乌克兰战争中使用任何核武器。
习近平也顺手推舟,对肖尔茨说,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防止亚欧大陆出现核危机。习近平的这番言论,就是呼应肖尔茨的“请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中国采取科技围堵的当下,德国总理肖尔茨敢冒“得罪”美国而访华,就是向北京伸出橄榄枝,“修复”与中方的关系。德国希望与中国保持政治、经济、贸易等联系;而中方也投桃报李,向肖尔茨说出反对俄罗斯“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言论,让肖尔茨回国有所交代。这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是支持德国、支持欧盟的,反对俄罗斯的“核勒索”。
国际时局发生变化
回顾2020年,一度遇上搁浅危机的“中欧投资协定”(简称协定),在2020年结束前一天如期完成谈判。这让人期盼中欧关系在接下来的年头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国际时局发生了变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相信是各方始料不及的。
首先是香港问题。港版国安法在港实施,香港推行新选举制度。西方国家指责中方违背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承诺、违背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第二是新疆维族就业培训问题。西方政客指责中方政府对维族人民的强迫劳动。借此加以抵制新疆种植的棉花产品而掀起轩然大波。
特别是,欧中2021年各向对方的制裁与反制裁,引发了欧盟议会、成员国对中方的强烈反弹。欧中关系也陷入其中。
2021年5月4日,欧盟委员会表示,鉴于在相互制裁后中欧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争取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努力实际上“已暂停”。这意味着该协定在今年内是无法获得欧盟的批准而生效的。
其实,2022年也只剩下一个半月,该协定还是“胎死腹中”,无法重新启动。
各说各话鸡同鸭讲
还有,第23次中国-欧盟峰会4月1日以视讯方式在线上召开。因疫情因素,这是连续第二年在线上召开会议,也是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后,欧盟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的一场重要会议。
但是,会后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公报,对外通报却各说各话。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峰会完全是“鸡同鸭讲”,欧盟极为重视的乌克兰战争问题,中国并不热衷。
其实,中欧关系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下台前就发生了波动。随着2021年德国政府的更替,连带影响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受损。因为德国起着领导欧盟事务作用。默克尔当政时,德国是欧盟领导者。少了默克尔这么一位政坛重量级人物掌舵,继任者肖尔茨的联盟政府难以主导欧盟事务。欧盟立场倾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难以改变。
特别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至今已9个月,欧盟还深受俄罗斯的“核勒索”与能源危机。对中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至今没有发出谴责声明,欧盟当然提高嗓门“诉之”国际社会。
肖尔茨此次访华,政治上是加分的。因获得中方呼应“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公开言论。这也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某种“默契”和“私人友谊”。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须更实际的行动在国际事务中充分表达,让德国对中方的立场有信心,让欧盟看到中方支持的态度。而非一些不痛不痒的“外交辞令”。
中方必须加强中德关系向好的方面推进,才能稳住欧盟关系“相向而行”。否则,中德关系受损,中欧关系必将波澜起伏。
视频推荐:
【灼见】司法是社会公义防线/陈文坪
在民主国家或地区,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因为司法的独立存在,人民才相信社会存在公平,司法可以主持公正、公义。
如果司法机关“自甘堕落”,沦为执政党打压反对党的政治工具,那这道防线就被突破了,人民也将失去信任。
4月26日,台湾在野党国民党与民众党号召人民走上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凯道),举行“反绿共、战独裁”示威游行,抗议民进党政府执政无能,将黑手伸进司法,借司法打压在野党,造成社会严重不公。
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台湾被课以高达32%的关税,震撼社会。然而,民进党政府与总统赖清德非但未能为企业、商家与人民提出解决方案,反而把精力集中在密谋罢免在野党立委的政治操作上。
赖清德态度令人错愕
面对近10万人民从台湾东西南北中集结凯道“反绿共、战独裁”的浩荡场面,赖清德不仅不反省、不谦卑、不检讨自身施政失误,反而公开放话称:若在野党真要战独裁,应找对地方、找对人,应去北京天安门,至少见到中国独裁集团时不要再卑躬屈膝。这番言论,令各界震惊,对赖清德的姿态深感错愕。
台湾民众上凯道,是在抗议民进党的执政无能,以及其通过操作罢免、司法迫害、舆论抹黑等手段打压异己,把黑手伸进司法系统,破坏法治与公义。
赖清德以区区40%的得票率当选为台湾总统,可谓弱势总统。然而自去年5月上任以来,却干预司法,更对在野党领导人展开司法羁押。其政府拒绝面对新一届立法院的监督,反而绕开民意、操控体制,破坏宪政基础与民主制度。
尹锡悦杜特蒂前车之鉴
回顾过去,民进党在野时一再主张政党必须退出军警、媒体与司法机关。然而执政之后,不仅未退出,反而变本加厉,深度渗入各体制领域,甚至指挥司法办案,利用特定媒体宣导、抹黑对手,进行人身攻击,撕裂社会,令正义与公义荡然无存。司法,如今已沦为民进党政府的政治打手。
人民走上凯道,是对民主的守护,对正义的呼唤。此刻必须正告民进党与赖清德:执政须谦卑,不能蛮干,必须恪守宪法与法律。
否则,任何滥权、违法行为,终将付出代价。韩国前总统尹锡悦、菲律宾前总统杜特蒂因任内滥权、不守宪法遭清算,便是前车之鉴。
在全球局势剧烈变化的背景下,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虽暂缓3个月,但其背后的风险并未解除。
执政党应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首要目标,提升居住条件,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建设,并制定有效政策以引导社会不断进步,这才是真正造福人民之道。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司法对弱势群体而言,是他们眼中最后的希望,是社会公义的象征。司法机关必须确保其作为人民的保护伞,而非政党的工具,成为稳定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唯有人民相信司法,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