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不戴口罩罚款不必减/黄子

打从3·18实施管控令,到6月30日,警方开出给个人和公司的罚单惊人。

至于7月到8月,公司或个人,违反管控令的情况是改善、保持或恶化,则有待部长大人公布。

日前希盟国会议员,要求修改法令,降低不戴口罩罚款至250令吉,政府最终决定,维持现状。罚款1000令吉,已不算轻,仍然有那么多人罔视违令,倘若降低罚款,恐怕引发更多人更随意违,不戴口罩,害人害己。

政府各单位收到的罚款,固然对财政有供献。但罚款的重点并不在财政收益,而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公平、安全等等的运作。疫情期间,强制戴口罩,正如醉驾、开车超速等,都是为了个体和他人的安全。违法如被判坐牢,国家还要动用纳税人的钱请他们吃咖喱饭、付牢房水电费行政费等费用。

全体纳税人为一人埋单

那卖扁担饭的尼查,为了一己的商业利益,铤而走险,知法犯法,结果害人害己,虽然被罚1万2000令吉,坐牢5个月——但政府各部门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去控制该区的疫情,是1万2000令吉的5倍还是10倍甚至20倍呢?

他祸延满门,进而祸害整个地区,该区居民和商业的损失,又是多少个百万令吉呢?该区居民准备向他索赔,但有律师说向他索赔不合法,而是该向政府索赔。

如果政府必须赔偿居民商家的损失,那一个人违法,政府的损失又是多大呢?而所谓政府的损失,最终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归在纳税人的头上。

一人违法,很可能是一个地区被祸害,结果是全体纳税人要替他埋单。天理何在?

体恤民情好过朝令夕改

管控初期,有些人是在不清楚情况下违法。到了有条件管控令和复苏管控令的初期,人民虽有一些不明确的情况,但当局随即澄清。

澄清之后,还有大比民众违法而接到罚单,被控上庭,很多是知法违法,并非无辜。故此,政府实在不必要为了小部分无辜或不小心的初犯者而修改法令。

希盟政府的不断U转,为国人所诟病,成为国人笑柄;国盟政权,不重蹈覆辙,算是明智之举。不小心初犯者,仍可向法庭求情从轻发落,也是体恤民情,好过朝令夕改。

本来疫情眼看就快要归零,病毒活跃人数降到100以下,后来又突破200。现在仍然需要全民努力,守法守规则,盼望8月能归零。

1000令吉罚款尚且不能完全阻遏人民违法,降低罚款也会降低人们守法的意愿,完全合乎逻辑。

政客们当务之急,是以身作则 ,也要教导铁粉们守法守规则,戴口罩,群集展示强大支持力量时,仍不忘保持防疫距离;筹款打官司,online过账就好,千万不要拿美禄罐到咖啡店到pasar malam去。

反应

 

牧羊人

书本曾是君王贵族的奢侈消费/ 黄子

文: 黄子(文桥传播中心总干事)(由“文桥”供稿)

对一些爱书人而言,坐拥书城,犹如南面称王。

三国末年,公元280年,左思写了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因为蔡伦发明了纸,中国人已经开始消费书本纸张了。

在欧洲,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这漫长的600年,西方的文字都是抄写在羊皮纸上,制造羊皮纸的工序复杂而昂贵,抄写工钱同样昂贵,所以书籍“出版”不只是教会的控制品,也是超级昂贵的奢侈品。若非劳斯莱斯级别的豪车,也是马赛地的等级。当时欧洲人的识字率远远低过古代中国人,基本上,只有教会的修士圣职人员才识字,能阅读。

当时所谓的书,少得可怜,主要是《圣经》、祈祷文等等的属灵书籍。 到了11世纪,巴黎、科隆、伦敦等大学成立,文字、书籍才从修道院走入世俗社会。欧洲的君王、贵族开始买书。买书,必须先向专业的工匠下单,师傅才按单开工。西方的书本是用拉丁文,东罗马帝国是希腊文。一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文字、书本,才开始飞跃式的大量印刷。

所谓大量,是相对而言,毕竟欧洲人的识字率,在500年前,怎么高也高不到哪。

古代的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读书的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即使到了清朝,识字的人口,也不过三两巴仙,这三两巴仙,不等于他们真的能阅读,或有能力消费在书本上。真正的知书识礼,能够阅读,会消费书本的人口,绝对少过1巴,欧洲人的识字率就更低了。

奴隶朗诵诗歌娱乐宾客

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人的识字率才渐渐提高。不过,上千年的时段,欧洲人的所谓“读书”,是由识字的奴隶读给主人或在宴席上读给客人听,朗诵诗歌娱乐宾客,是奴隶的工作(当时有些识字的人,被掳到希腊罗马或其它原因而成为奴隶,例如伊索)。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写了小说,傍晚就站在广场高台上,为不识字的文盲群众朗读。

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家Washington Booker,小时候,常常在傍晚放工回家,看见一个黑人站在高台上为刚刚被解放的黑人奴隶朗读报纸,激发他想读书识字。

60年代,西马好些教会的弟兄姐妹,收到唐山信,必须请牧师读给他们听,然后牧师再帮他们回信给唐山的亲戚。

在西马,五六十年代大城小镇都有书店,而且书店还有利可图,并且可以发财。80年代开始,只剩大城市的书店生存下来。因此,小地方居民,买书困难。

90年代,大众书局到全国各城镇设立分行,对于爱书人,才稍稍解饥解渴。

小城镇爱书人,另一个买书的机会,是多年一次的巡回书展。

马来西亚世俗的书店,有六七百万的华人支持,尚且很难生存。基督徒人口少,福音书局更少。全国也没多少间。喜欢阅读,想在灵命上更长进的弟兄姐妹要看书,更不容易。

举办基督教书展

十多年前,WE CONSULTANCY发起香港、台湾出版社,和本地福音书局举办基督教书展,后来书展还移师到东马和南马,这对各地教会都是一种属灵的祝福。

这两年,瘟疫闹个不停,MCO1 2 3,现在改为4个阶段,还不知何时休。

因此,去年文桥书展改在线上,今年还是继续在线上,好处少去奔波塞车之苦,对外埠弟兄姐妹,还省下一笔旅费,遗憾的是不能在现场摸到书,才决定买不买。但这也是大势所趋。没有试穿的鞋,没有试穿的衣,都在线上买了。所以,没有摸到的书,也就理所当然可以在线买了。

古代欧洲的君王、贵族要买书,先下定单,工匠才开工制作,几个月才能交货。我们在线上买书,几天后收到,相对而言,太方便又便宜了。

上帝恩典,如今我们享受的,是古代欧洲君王、贵族无法想象的,便利是百倍,选择是千倍,从中可得的知识、智慧是万倍!

买书,我们用平民的代价,消费昔日君王贵族的奢侈品!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