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中的职业、志业及性别/陈爱梅

我是冲着科仪题材,在《破·地狱》上映首日便购票入场。电影讯息量丰富,体裁多元,但最吸引我的是职业、志业与性别之间的交织。
许冠文所饰演的喃呒师傅郭文继承祖业,从事为人诵经及主持道教仪式的殡葬行业。这不仅是他的职业,也是志业。他对行业极为认真,生活中茹素等。因为认真,他会斥骂不用心行法之人。
也是因为这份过于固执的态度,他认为女人是染秽的,“祖师爷唔钟意”。
他的形像是正面的,同时也反映了大众对道教科仪的普遍刻板印象,即人死后才需要法事。
其实,道教的“醮”分为清醮与幽醮两类,前者用于祈福、庆贺和谢神等事;后者则用于召摄亡魂,或丧葬度亡。
一般人,至少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日常接触的多是与度亡相关的幽醮,这也让道教法事与死亡紧密相连,从业者往往被贴上与“死亡”相关的标签。
也有人只是把喃呒师当着一份赚钱的职业或表演而已,如郭文的儿子志斌,在进行法事时偷看足球直播。或许,他并不相信这些法事能帮助往生者,所以他的信仰显得薄弱而敷衍。
“斋醮不虚”信念的力量
我最反感的角色是志斌的太太。这并不是因为她为了让儿子在学校加分,说服志斌领洗入教,而是她在家庭餐桌上逼迫刚入教的志斌进行餐前祷告,这导致郭文心脏病发作并引发轻度中风。
走出电影院后,我陷入思考:若从事宗教法事者内心没有信仰,那么这些仪式就只是做给活人看的表演,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两个月前,我参加了北海斗母宫所举办的罗天大醮,感受到科仪所蕴含的不可思议力量。在醮会结束前,我们访问了北京白云观的高功法师冯信教道长。在轻松的谈话中,他提到“斋醮不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4个字,脑海中顿时灵光闪现——这不就是信念的力量吗?因为信仰,他们总是全心全意行持每一场法事。
女人是不净之说,电影使用极其催泪的手法逆转剧情—— 郭文的遗愿是让女儿郭玥替他进行“破地狱”法事。虽然这一情节使我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但我是抱持怀疑的。因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未曾接受正式训练及教导的郭玥能如仪完成这项法事吗?
教育教化总在不经意间
宗教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男女优劣之分的界线,确实是在改变中。仍是北海斗母宫的罗天大醮,当我们与上海城隍庙蒋钧道长进行简短访谈后闲聊时,蒋道长教导我们拱手礼:左为天、右为地;左为阳,右为阴。我下意识接了句:男左女右的意思吗?蒋道长立刻打断我,笑说:“现在男女平等,不讲这个!”同学们都笑了,现场气氛更为活络。
教育及教化,总在不经意间。
电影上映后的几天,浩翔同学传短讯给我,说他以为科仪的戏份会很多。是呀,我也回答道,这部分我也是有点小失望。讨论这部电影的多围绕着“活人也需要超渡”这主题。这点我是认同的,但也不要忘了对法事要有信念及信仰,视宗教法事为志业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非常有价值,且值得学习的人。
至于传统宗教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如性别平等意识的崛起,这又是另一项课题了。
【金像奖】卫诗雅首度封后 刘青云四登影帝宝座

刘青云凭电影《爸爸》第4次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取自ViuTV)
(香港27日讯)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于今晚(27日)在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影帝影后奖项揭晓,刘青云凭电影《爸爸》第四度荣膺“最佳男主角”,而卫诗雅则凭《破·地狱》首次封后,成为“最佳女主角”,两人分别成为当晚最受瞩目的焦点。
刘青云在台上发表感言时深情回顾从影之路。他说:“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晚上,我21岁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听不到的说话》,导演是姜大卫,今天他就坐在台下,他也很开心。我也很开心看到这么多前辈在场,因为如果你们不来,我就是前辈了。”
他谈到拍摄《爸爸》的过程时表示:“《爸爸》给了我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我知道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拍完之后,以为自己知道了,其实还是不知道。”他感谢了拍摄团队、观众、家人和太太,并特别致谢:“我要特别感谢爸爸,我要感谢那一位‘爸爸’!”
当《爸爸》导演翁子光在台下听到他的致辞时,也感动落泪。

卫诗雅凭《破‧地狱》击败其他对手首次夺影后。(取自ViuTV)
另一边,卫诗雅凭《破·地狱》击败许恩怡、区嘉雯、谈善言和锺雪莹,首次夺得“最佳女主角”。她在台上激动落泪,深情地说出:“阿哥,我们得奖了!”饰演她戏中哥哥的朱柏康在台下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新闻来源: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