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环保组织:禁塑料袋成效微 大马减塑仅处婴儿期

报道:游燕燕

今天起(10月1日),即使你有钱,几乎在全国各大零售连锁店再也买不到塑料袋,名符其实每天都是“限塑日”。

政府上周宣布,本地16家零售连锁店从10月1日起,不再向顾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

参与这项“拒绝一次性塑料用品运动”的皆是大型零售连锁店,共有8000家之多。同时,放眼2030年实现消除一次性塑料。

此次举措看似是一个国家级别的环保大作为,环保组织应大感欣慰,多年来的诉求终于实现,打造“无塑料袋之国”近在咫尺?

然而,环保组织一盘冷水泼过来,表示这只是婴儿期的一小步,对整个大环境的成效微乎其微。

《南洋商报》特此找来东南亚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 SEA)大马办事处零垃圾倡导负责人翁敦欣,为读者深入解读所谓的“婴儿期”是怎么回事。

今起 8000店不供塑料袋我不要再“塑”了!

“政府此次的减塑行动确实是一种进阶式的进展,但离做到真正的全面减塑还有一大段距离。”

翁敦欣指出,这是一个零售连锁店业者自愿参与的运动,而非强制性规定全国业者必须参与其中,部分参与的成效肯定不会比全国来得好。

“再者,目前只是停止提供塑料袋,店内有些商品依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来包装,尤其是生鲜部,一般会提供无限量塑料袋任顾客使用,在实行方面仍未做到真正全面。”

减少源头生产一次性塑料

她也提到,国内的塑料污染并非只是厂商和消费者的责任,也包括合法与非法进口洋垃圾的问题。这边厢高呼“拒绝一次性塑料”的口号,那边厢却进口洋垃圾,这样真的能够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吗?

多年以来,绿色和平组织积极倡导和跟进塑料环保议题,他们意识到,与其捉小鱼,不如攻大鱼,最有效的方式是减少源头生产一次性塑料。

东南亚绿色和平组织成立于2000年,分别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尼设有据点,致力保护东南亚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为当地的弱势族群发声。

日进逾千货柜洋垃圾

塑料污染有改善才怪

大马的塑料污染毫无改善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目前没有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

据亚太经合组织统计,2018年马来西亚塑料垃圾的进口量就高达87万吨。

翁敦欣表示,每日约有上千个装有洋垃圾的货柜抵达国内主要港口,这些洋垃圾除了有一次性塑料,也包括电子垃圾。

从明年开始,泰国也将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可以想象,当泰国不再进口洋垃圾,大马、印尼或菲律宾很大可能成为下一个目的国。

“这种情况就像2019年中国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一样,导致更多洋垃圾进入大马。据我们的现场考察,这些洋垃圾多数来自日本、美国、英国等。

“为了避免失控的情况发生,政府有必要拟定更严厉的政策和法律,以控制洋垃圾进口问题。”

据《经济学人》旗下智库Back to Blue发表的最新研究指出,若缺乏全面、具约束力的管制措施,2050年G20国家的每年塑料使用量将近乎倍增至4亿5000万吨。

再据世界经济论坛推算,如果“一切如常”,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更会比2015年的3亿2000万吨多出3倍。

把眼光聚焦大马,我国在2021年每年生产1390万吨的固体废料,去年增至1430万吨,其中塑料垃圾占13.2%,仅次于食物垃圾(44.5%)。

回收塑料毒性更强

当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率陷入失控状态,回收塑料的“诞生”成为了环保界救星?事实并非如此,回收塑料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截至2023年,全国回收率为35.38%。这个数据永远无法达到100%,因为并非所有塑料都是可回收,也并非所有可回收塑料都会被回收。

据绿色和平于2023年发布的《永恒之毒:塑料回收对健康威胁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塑料在回收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毒性,也对回收场的工作人员、附近的社区、甚至末端的消费者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塑料含有1万3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超过3200种已证实对人体有害,还有许多化学物质尚未评估其毒性。因此,一旦塑料进入回收系统,就等同回收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再生塑料的化学物质通常含量较高,毒性更强,包括苯、有毒阻燃剂、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污染物,以及其他致癌物质。

这使得再生塑料不适用于食品级或其他消费用途。也就是说,塑料本质上并不适合循环经济。

分类不当,以及分类后的特定包装成分,也可能导致回收塑料产生毒性。

塑料已进入生态食物链

塑料不仅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科学研究已证实,塑料已进入了生态食物链。

自2018年首次在人类肠道发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也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

近期两项研究甚至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100%。

争取制定公约

法律约束源头

环保组织如今的最大目标对象已不再是消费者,而是源头。

目前,绿色和平正积极争取制订强而有力、从源头减少塑料生产、推动重用而非回收为基础的条文,并于2024年内落实执行,迈向2040年前减产至少75%塑料量的目标,以助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

翁敦欣指出,《全球塑胶公约》具法律约束力,并将设立限制停止源头生产塑料,以低碳、零废及重用为基础。

“我们希望透过《全球塑胶公约》的影响力,提醒塑料生产业者改变商业模式以促进循环经济,否则将有损企业形象,并渐渐被市场淘汰。

“该公约将在今年11月于韩国釜山进入第5轮谈判。如成功通过,我们希望各国不仅是在全球程度上遵守公约,同时也把其纳入为国家的法律条文。”

绿色和平早前公布的一项国际民调结果显示,逾82%受访者支持减少塑料生产,亦分别有80%及90%民众担心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支持以重用代替即弃。

贯彻重复充填与使用

一场冠病疫情创造出新常态,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

翁敦欣指出,在后疫情时代,许多人更看重卫生,无形中也导致了一次性塑料用品被消耗得更多。

“人们的环保意识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政府虽早已实施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袋需额外付费的措施,但很多时候并没有严厉执法,市面上依然可以看到有商家照给不误。在没有执法单位严厉监管下,也需要业者和民众自愿遵守,才能看到效果。”

绿色和平提倡通过“重复充填”(Refill)和“重复使用”(Reuse),以减少一次性塑料的垃圾制造,并希望这概念可以应用到每一个场所、各种时刻。

重复充填和使用的正确做法:

(1)使用环保袋取代塑料袋,且要多重复使用

(2)商店提供“自备环保杯折扣”或“共享环保杯租借”,重复使用环保杯以取代一次性饮料杯

(3)自备便当盒打包午晚餐,吃饱洗净后,又能重复使用承装下一餐美食

各国减塑政策一览

美国:不得销售发泡聚苯乙烯容器在纽约,任何食品服务提供商或商店将不得销售、提供销售或分发,含有发泡聚苯乙烯泡沫的一次性食品容器,鼓励使用可重复、可回收、可堆肥的物品。

法国:禁塑料包装蔬果法国于2022年开始禁止在出售蔬菜水果时使用塑料包装。根据规定,约有30种水果和蔬菜禁止使用塑料包装,包括黄瓜、茄子、香蕉、柠檬等,但限制措施不包括总重超过1.5公斤的蔬果商品,以及切块或加工水果。少数易烂蔬果,如蘑菇、樱桃、草莓等,仍可使用塑料包装。

意大利:推出塑料包装税意大利于2022年推出塑料包装税。该税收针对一次性塑料,例如聚乙烯制造的瓶子、袋子、食品容器,以及发泡聚苯乙烯包装;而再生塑料和可堆肥生物降解塑料税将被免除。

澳洲:禁用一次性塑料品澳洲目前已禁止使用各种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碗、杯子、盘子、餐具、搅拌器、吸管、聚苯乙烯食品容器、厚塑料袋、带塑料棒的棉签、聚苯乙烯包装、塑料微珠(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

印度:落实塑料使用禁令印度2022年颁布禁用一次性塑料禁令。此外,生产商、进口商和品牌所有者须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收集和管理塑料包装废物。

视频推荐 :

 

 
 

 

反应

 

要闻

包括超市便利店药剂行 国州级公园等地禁用一次性塑料袋

(八打灵再也18日讯)全国的森林保护区、国家及州立公园、海洋公园、地质遗产地和地质园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长聂纳兹米说,昨日在布城召开的环境部长与掌管环境事务州行政议员会议(MEXCOE),已议决此事。

他指出,这项禁令也将适用于商业场所,如超级市场、油站便利店、快餐连锁店、药剂行及其他相关商业单位。

他透露,这项政策的落实方式将根据各州的能力与准备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与完善。

他发文告说:“这项倡议旨在教育公众了解使用环保材料的重要性,以造福未来一代。”

聂纳兹米说,MEXCOE会议展现各方致力于保护环境的承诺,他乐观认为,会议的决定将对国家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并让认真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大马,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

“减少塑料使用、避免浪费和推动永续废料管理等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体现我们作为关注地球永续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打击非法电子废料活动

聂兹米说,鉴于有电子废料从海外非法输入我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将加强合作,以打击国内日益猖獗的非法电子废料处理活动。

“当局将对各州涉及无执照电子废料处理的非法场所采取严厉执法行动。”

他说,此举是要向各界发出明确信息,政府在执法问题上绝不妥协。

在1974年环境素质法令下,大马的电子废料管理是禁止非法倾倒及无牌处理受监管废料。

据报道,全国目前有超过200 家非法电子废料回收厂在运作,其中数家位于万挠及乌鲁雪兰莪地区。

另外,为了推动永续生活方式,该部也推出“开放门户永续环保指南”,以鼓励民众在节庆期间以环保方式庆祝佳节。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