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南一所独中惊传学生坠楼案
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