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安眠药

对于失眠个案,通常建议先从睡眠卫生着手,例如把睡房温度调节至适中,光线需要全黑,临睡前1至2小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
失眠在这个城市中很普遍,但一般人失眠总有些原因,找到原因就可以针对处理。例如,每逢大时大节长假期过后,因失眠而求医的个案往往会增加,原因可能是聚会令睡眠时间较平日延迟,聚会中饮酒导致生理时钟被打乱,长假期的放松令回复上班后不易适应等,征状可包括难以入睡,假日后上班难以集中精神,经常感觉疲倦及紧张等。
对于失眠个案,通常建议先从睡眠卫生着手,例如把睡房温度调节至适中,光线需要全黑,临睡前1至2小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最重要的是,若做好睡眠卫生仍难以入睡,不要勉强或纠缠,因为愈急于入睡情绪会愈紧张。建议若关灯闭目后20分钟仍然未能入睡,可以起身饮一口微暖开水,或阅读一会书籍,放松心情,然后再尝试,可能会较容易入睡。
不应连续服药逾一周
假若失眠持续,医生通常会处方安眠药,而安眠药可说是最能在短时间帮助入睡,但又引起最多误解的一种方法。传统安眠药是使人疲倦而帮助入睡,因此有可能到翌日醒来药效仍未完全消退,病人觉得“昏昏沉沉”,影响了集中力及反应,尤其午夜过后才服用安眠药更容易有这情况。不过,新一代安眠药的原理不再是令人倦极而睡,而是减少“唤醒状态”,因此翌日的疲倦感相对较少。

传统安眠药是使人疲倦而帮助入睡,因此有可能到翌日醒来药效仍未完全消退,新一代安眠药的原理不再是令人倦极而睡,而是减少“唤醒状态”,因此翌日的疲倦感相对较少。
安眠药应服多久呢?一般来说连续服用不应多于1星期,睡眠得到改善后,通常都建议停用,以免服用过多会增加依赖及抗药性等问题。
所以,若服用安眠药1星期后仍持续失眠,未有改善,建议再谘询医生,评估是再服药一段短时间,还是需要彻底找出失眠的缘由,因为在这情况下失眠可能并非源头,而是其他疾病的征状。
褪黑激素补充剂
除了安眠药,坊间还有一类褪黑激素补充剂,主要功效并不是治疗失眠,而是针对有时差问题而导致难以入睡的人,帮助他们调节生理时钟。如病人只是轻微的入睡困难,医生可能会先处方褪黑激素。
当然,不论哪一类帮助睡眠的药,都不建议市民自行到药房购买,以免不清楚服用剂量及副作用,带来影响。
白天累到不行晚上却难眠? 医称“睡眠卫生”是改善关键

(示意图/取自Canva)
(台北23日讯)不少现代人常面临白天疲惫、精神不济,但到了晚上却又难以入眠,台湾台南市立医院家医科医师卢泰润表示,许多民众忽略“睡眠卫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改善睡眠品质的关键第一步。
卢泰润指出,睡眠卫生其实涵盖3大面向,包含睡眠时间、睡眠环境及睡前习惯,首先,作息时间应固定,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与起床,假日也不应过度熬夜或补眠,即使午休也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影响晚上睡眠节奏。
另外,在睡眠环境方面,建议卧室应维持安静、凉爽及黑暗,避免在卧室内进行滑手机、看电视等活动,他提到,这些电子产品所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延迟入睡时间,造成睡眠障碍,建议睡前可创建放松仪式帮助入眠,像是泡热水澡、静坐冥想或听柔和音乐等。
卢泰润也说,民众睡前6小时内应避免摄取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品,同时应远离香烟与酒精,因尼古丁具有刺激神经系统作用,也会延长入睡时间,而酒精有助于快速入睡,但往往仅是浅眠,无法真正获得深层休息。
卢泰润表示,有规律运动习惯者,入睡速度较快、深层睡眠时间也较长,倘若都遵守睡眠卫生却仍长期感到疲倦或睡眠品质不佳,就要留意是否有潜在健康问题,像是晚上频尿、夜咳、胃酸逆流、严重打呼甚至呼吸中止等,都可能与疾病有关。
此外,若入睡困难与情绪相关,像是躺下后容易胡思乱想、担忧焦虑,或长期心情低落、提不起劲,也要警觉是否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等心理疾病。
卢泰润强调,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寻求专业协助或医院睡眠门诊进行评估,长期依赖安眠药并非治本之道,通过专业诊断找出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改善睡眠品质、提升生活品质。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