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露营后感染 39师生发热咳嗽皮疹
【独家】北马医疗资源失衡 私立医院发展空间大

独家报道:何燕羚
(吉隆坡29日讯)在公共医疗系统承压、人口结构老化与慢性疾病盛行的三大压力下,私立医疗机构逐步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关键支撑力量,尤其是在吉打、玻璃市与槟城北马3州,其扩张与专业化趋势备受关注。
根据SMITH ZANDER为专科医疗服务供应商PMCK提交的独立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根据最新数据,大马私立医疗行业正处于稳步增长阶段,2022年全国私立医疗开销达376亿9000万令吉,2019至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取得7.8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1%,显示出市场对私营医疗服务的高度依赖与持续需求。
面临激烈竞争
同时间,2022年政府医疗开销达412亿6000万令吉,2019至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36%,占国内生产总值2.3%。
不管政府或私立医院,都可看到开支持续加大中,显然整个行业正面临激烈竞争格局。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吉打、玻璃市与槟城3州合共仅拥有3281张私立医院床位,分别为669张、37张与2575张。
若按人口计算,3州每万人可使用的私立病床分别为3.05张、1.28张与14.55张,远低于吉隆坡的17.71张。
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反映北马地区私立医疗市场仍具高度开发潜力。
老龄化人口激增需求高
该报告也强调,慢性疾病(NCD)高发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当前医疗服务需求高涨的核心驱动力。
根据卫生部2023年全国健康与疾病调查,54.4%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比例也令人担忧。
国人投保意识提升
此外,65岁及以上长者在全国人口中占比已达7.4%,吉打更高达8.8%。随着年长人口比例持续扩大,长期医疗照护、专科诊疗与康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再者,近年大马人民投保意识提升,根据人寿保险协会数据,2023年医疗保险赔偿额达77亿8000万令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可见大众更倾向选择具效率、灵活和隐私保障的私人医疗服务。
整体而言,在冠病疫情教训后,民众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加剧,医疗保险普及、人口结构变化及医疗科技进步等因素,将持续重塑医疗生态。
对北马而言,发展潜力仍大,但前提是私立医院能持续投资于人才、设备和服务质量,同时因应政策调整做好灵活部署。

监管趋严苛恐利薄伤本
卫生部正计划在2025年落实“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机制,未来私立医院或按病情复杂程度收取固定费用,取消按项目计费方式,若收费大幅下调,恐压缩医院盈利空间,影响投资意愿。
随着医疗保险费用高涨,加重国人负担,政府计划在2025年修订《1998年私立医疗设施与服务法令》,拟引入DRG制度,这项变革,虽有助患者减轻负担,却也令私立医疗界忧心“利薄伤本”。
例如,轻度阑尾炎手术与重度并发症阑尾炎手术,分别套用不同的“统一价码”,而不再按每一项服务、药品或护理收费。
换言之,病人能更清楚知道自己“看这一场病”要花多少钱,不再担心“进医院前以为花几千,出院却收到几万的账单”。
但医疗业者则有不同考量。由于DRG制压低整体医疗费用,若政府订下的“统一价格”低于现有收费水平,或影响医院的营运表现和服务品质。
根据卫生部(MOH)监管框架,所有私立医院与医疗人员都必须获得注册和执照,包括遵守《1971年医疗法令》、《1998年私立医疗设施与服务法令》及《2016年专职医护法令》。
医疗机构还必须向环境局(DOE)申报临床废料处理流程,遵守《1974年环境质量法令》;而所使用的医疗器材,也需符合《2012年医疗器械法令》,并接受医疗器械管理局(MDA)监管。

病床少医生更少
私立医疗机构高度依赖专科医生资源,一旦无法挽留或聘请足够专科人才,将严重影响营运质量和服务延续性。
根据卫生部与国家专科医生注册处(NSR)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0日,全国共有1万7770名注册专科医生,其中32.2%或5723名在私立医院工作,政府医院占比过半(51.5%)或9152名。

3州差距悬殊
但若放大来看北马3州(吉打、玻璃市、槟城)的情况,差距堪忧。
玻璃市只有1家政府医院和1家私立医院,全州仅有545张病床,对比其将近27万人口,平均每500人共享一张病床。登记在册的专科医生仅121人,其中仅有17人服务于私立医院,仅1人来自“其他机构”(包括军医、大学医院等)。
相较之下,槟城资源较为集中,但私立医院专科医生超过政府医院——在共1310名注册专科医生中,分别602名服务于政府医院,私立医院则648名。
槟城共有18家私立医院(政府医院6家),病床总数达4670张,整体医疗承载量在北马名列前茅。
也有市场声音担忧,这种“医疗商业化”倾向恐加剧城乡医疗资源落差。
在马来西亚,专科医生不只是稀缺资源,更严重集中在少数州属,导致部分州属医院资源明显吃紧,看病排长龙早已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