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开幕 林万锋吁善用奖掖打入国际

众人与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里的饶师泉铜像一起合影。右起为马来西亚中医总会荣誉会长谢奇医师、大马中医师公会秘书长郭伟康医生、大马中医总会会务顾问拿督叶奕良、征阳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戴良业、林万锋。左四为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左三为马来西亚中医总会总会长杨伟雄博士。
(吉隆坡22日讯)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拿督林万锋认为,我国独特的草药生长环境,加上清真产品认证机制,让大马传统及辅助医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
他呼吁大马的中医药团体和传统草药业界人士把握这个优势,善用当局的各种奖掖配套和优惠政策,把更多本地中医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响本地中医药的国际名声。
林万锋今早在中华中医院主持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开幕时说,贸工部旗下的大马投资发展局(MIDA)和大马对外贸易发展局(MATRADE)也是卫生部统筹的传统及辅助医疗产业大蓝图技术小组的重要成员,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我国传统草药产品出口到海外广大市场,以及招揽外资到我国投资草药产品制造业。
“根据外国权威智库机构BCG的分析报告,全球的传统及辅助医疗市场预计每年成长6%,在2027年将达到3000亿令吉的市场规模。”
“根据贸工部数据,2021年国内制药产品出口总额,达24亿2000万令吉,比前一年激增了24%,是近10年来最高的出口总额和增长率。”
他强调,我国的《国家投资愿景》(NIA)将制药业列为具有投资商机的高成长领域,也包括以草药为主的活性药物成分(API)的制造领域。
此外,林万锋也说,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和地标,未来扮演着推动本地中医药永续发展的重要角色。他说,该历史文化馆记载和收藏了我国早期中医药的珍贵文物,除了可作为本地中医学者的研究基地,也可以发展成为该区域的旅游景点。

林万锋(左)和欧阳玉靖(左二)在戴良业(右)、杨伟雄(右二)和郭伟康(后排中间)的见证下,在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的开幕典礼牌匾上签下大名。
马来西亚中医总会会长杨伟雄博士则指出,该会以试营运方式,对外免费开放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欢迎社会民众预约参观。
他说,为了有效发挥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的教育、交流、研究和服务功能,该馆将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科普教育、与时俱进讲好中医药发展故事、以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并传递中医药造福健康的好声音,使该馆成为具有大马中医特色标识的文化窗口。
“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附近有许多学校,我们鼓励校方、社团、机构等团体组织预约参观此历史文化馆,让年轻人从小就接触中医,使他们更早及更具体地了解相关知识。”
欧阳玉靖:中华文化传承领域
另一方面,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说,在大马,中医药事业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而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则传承中华文化,推广中医发展,服务当地民众,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指出,此历史文化馆是大马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缩影,除了能加深大马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及其在国内发展历程的了解,也能激励中医药从业者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他指出,在中国,中医药参与救治冠病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并已被纳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他也表示,中国曾在疫情期间派医疗专家组来大马与各界分享中医抗疫经验,并在今年3月31日,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大马卫生部续签两国政府“关于传统医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杨伟雄:耗资10万
文化馆记载中医药历史

(吉隆坡9日讯)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今天正式揭幕,这也是我国首个中医药文化馆。
大马中医总会总会长杨伟雄博士说,该馆参考林连玉基金及陈嘉庚纪念馆,耗时3个月建造,共耗资10万令吉。
“建设该馆的目的是为了记载我国中医药历史、培养小孩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广中医药知识。”
组成“文化金三角”
他指出,该馆和林连玉纪念馆和陈嘉庚纪念馆在隆市组成“文化金三角”。
“欢迎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未来我们会继续丰富馆内材料,目前先设下基础。”
他今天在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暨饶师泉铜像揭幕礼上,对记者这么说。
有关揭幕礼是由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博士及大马华人医药总会会长陈凯希,联合主持。其他出席者包括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筹委会顾问谢奇、饶师泉次女饶荣芳及三子饶荣刚等。
鼓励会员学生组团参观
杨伟雄致词时也说,大马华裔纪念馆屈指可数,文化纪念馆更是少数,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纪念馆费用浩繁,这些纪念馆基本上都是民办的,资金皆来自各界捐款。
“因此,我们除了要善用纪念馆外,也应当设法整合资源,尤其是华团及华校,鼓励会员及学生组团参观;对于外国游客,则可让他们见识大马中医药文化及发展之父的典范。”
他也透露,饶师泉的铜像是由其女儿饶荣芳聘专人从中国厦门运至我国。
黄惠康:随着华人移民中医药传播世界
黄惠康指出,中华医药的传播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华族的移民史。
他指出,就如同从唐代义净法师、郑和下西洋直到清末年间大批华工来到南洋,随着华人在世界的移民及生存发展,中华医药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对当时马来亚的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说,中华医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
黄惠康赞扬已故饶师泉教授创办诊所、医学院、好善乐施的行为。
“他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且积极回馈实惠、赠医施药、捐资助学,值得后人敬仰。

赠医施药救济贫病陈凯希赞饶师泉贡献
陈凯希赞叹饶师泉对中医药界作出巨大贡献,并认为其是个良好榜样,勉励后辈向他看齐。
他说,饶师泉在1948年和各州同道组织了中马中医师公会(马来西亚中医总会),且担任会长长达38年。
“为了赠医施药、救济贫病,饶师泉于1954年倡组中华施诊所,且担任主席40余年。
感谢多方提携支持
陈凯希忆述,当初认识饶师泉时,对方已是有名气的医师。他个子不高、体型略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总带着微笑,给人一种慈祥和蔼的感觉。
“对我这个中医中药学界的门外汉却又闯进医药保健销售行业的后辈,饶师泉曾给予多方提携及支持;不止一次到海鸥企业参观,给予我们指导与鼓励。”
他回忆,当时灵芝酒是海鸥重要商品之一。饶师泉在1992年7月28日,由《南洋商报》主办,海鸥企业有限公司赞助举办一场“灵芝专题讲座”,那场讲座满座,身强体健的他讲话声音洪亮,演讲无需麦克风。
分11区域 免费导览
位于中华施诊所三楼的大马中医药历史文化馆,以隆市旧街景及中医中药文化元素作为设计主题,分成南迁源起、扎根发展、振兴中医、顺应时代、留影区、历史文物展览区、中医历史演进图、中医总会的成立与发展、历届会长及里程碑、儿童区11个区域。
该馆欢迎个人或团体的方式莅临参观,该馆提供导览服务。
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5时,入场免费,周日与公共假日休馆。联络电话为03-2078 0636。

饶师泉创办中医学术机构
饶师泉1915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1936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随即转进上海新中国医药学院研究院。
1年后毕业,于1938年南渡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执业中医,兼经营中国药材生意。
为了培育中医人才,传承中医药知识,大马中医学院(马华医药学院)在饶师泉的推动下,在1955年成立,是我国最早创立的中医学术机构。
饶师泉在担任院长期间,积极与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联办课程,带动我国与中国之间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