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视频】中国人异乡过春节 大马有家的感觉

独家报道:陈美玲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对那些远离家乡、坚守岗位的外派中国人而言,这种情感尤为深刻。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承载着深切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时刻。在这欢庆时刻,漂泊在马来西亚的他们将以什么方式延续传统、传递乡情?

《南洋商报》特别邀请3位常驻马来西亚的中国企业领导,分享他们如何在多元交融的环境,通过传统习俗和人文情怀,在异国他乡寻得节日的温暖。

倪庆久:气氛浓气候也热

中国人的春节,是大马华裔全情投入庆祝的农历新年。热烘烘的景象,早在农历新年前的一两个月,便在各地商场烘托出来。当红彤彤的新年布景交织,当节拍轻松的新年歌轮番回荡,仿佛向大众预告重大节日即将到来。

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大马华人的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气氛浓烈,就像传统新年歌描述的一样,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如此景象落在中国交通建设(马)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庆久的眼里,格外喜庆。他外派大马已20年,因工作需要,期间有三分之二的春节在大马度过,今年也不例外。

他说,在大马过春节是件开心事,华人社区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春节习俗,如吃团圆饭、贴春联、拜年等,还融合了本地特色,让多民族共同参与,虽然马中的春节气氛和习俗有所不同,但两地的春节庆祝活动都充满了家庭团聚、喜庆和共享的精神。

重视传统习俗

“大马的春节很热闹,‘热’在这里既指浓厚的节庆气氛,也指温暖的气候,相比北京,春节的气温可以降到零下5度。”

倪庆久也是大马中资企业总商会总会长,与海外华人共度佳节,他深深感受到大马华人虽经历几代人变迁,仍不忘中华传统的精神,格外重视春节传统习俗,不仅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让人铭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他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有好几年,他的妻儿来大马与他一起度过春节,今年则留在北京。他坦承,如果有机会有时间,都希望回到亲人身边过春节。

“如果条件允许,当然希望把家人接来一起过春节,既可以团聚,也能让他们体验不同地方的春节风情。不过是否把家人接到大马过春节,取决于工作安排和家庭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视频通话和家人共度这个重要时刻,虽然身在异乡,但心依然紧紧相连。”

融合道地文化

他说,公司会尽量安排外派员工回国过节,有的因工作无法脱身,还是会留守大马。

“我们通常会安排内部聚餐,中国北方有包饺子的习俗,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春节历时好几天,剩下的时间大家会在吉隆坡周边走走,比如商场、天后宫,体验当地的春节气氛,也会参与一些本地的春节活动,体验不同的春节习俗,通过这些庆祝方式,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家的温暖。”

中国交建的项目遍及东西马,在春节期间,倪庆久会走访一两个在建项目地点,与留守的中国员工过春节,给予慰问。

叶浩亮:不围炉氛围感一样拉满

从事国际工程20多年的叶浩亮,是中国电建国际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亚太区域总部副总经理。他2016年外派大马,至今接近9年。今年留在大马过春节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工作安排,有多个项目需要投标,二是孩子在大马上学,春节假期不到一星期,如果回国,行程会太仓促。

“我从事国际生意20多年,其中10多年的春节是在国外过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大部分都在国内,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不过我已习惯了,我四海为家,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是家。”

在大马,外派员工离开了国内的家庭,有的孩子也在身边,因此公司会为他们组织聚餐。大家在除夕晚上一起吃年夜饭,吃中国传统食物、包饺子,使春节气氛更为热闹。

之后数天的假期,叶浩亮会把时间留给家人朋友,拜访华人朋友、逛商场、买鞭炮给小孩尽情地放。

中国北方的春节天气寒冷,一家人很常围炉取暖,虽然大马天气暖和,鲜少围炉,不过这里的氛围满满。

孩子喜欢舞龙舞狮

他说,中国和大马的过节气氛各有千秋,中国有很浓的年味和亲情的氛围,过年主要是和亲人团聚。在大马,华人传统保持得非常好,他的孩子特别喜欢新年的装饰和舞龙舞狮,他会带小孩去观赏超市和商场的装饰,春节期间也会参加华人朋友的家庭招待会,非常有意思。

“我负责周边国家的市场开发,常去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和菲律宾,颇有深刻体验,相比起来,大马华人历经三四代人,仍不忘中华传统,仍把传统保留得最好。”

孙建炜:年味比家乡浓厚

马来西亚南海资本有限公司主席孙建炜,是最早一批以“马来西亚我的第二家园”签证(MM2H)来马投资的中企,至今已12年,期间只有2年回中国过农历新年,其他时间都在大马度过。

“大马过节的气氛比中国还要浓厚、热闹,商场都会有新年装饰、挂灯笼、贴春联、舞狮,非常有新春气息。”

他说,马中的春节习俗和传统差异不大,虽有不同文化体现,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辞旧迎新。大马华人主要延续福建、广东、海南这些南方的过年习俗,比如拜天公,中国北方是没有的。

“我在这里过春节,一部分跟随中国风俗,太太是北京人,所以会包饺子,早上起来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一部分也学习本地华人的习惯,家里会有春节装饰、食品,比如花生、小橘子、糖果,也发红包给小孩,送礼篮给好友、长辈、合作伙伴,还会邀请醒狮团来,这样比较旺。”

龙的传人血脉相传

有不少外派的中国家庭举家留在大马过年,孙建炜会与三四家好朋友组织起来,一起吃团圆饭,共庆春节。

孙建炜也是大马江苏总商会总会长,对于大马华人历经几代人,仍不忘中华传统精神,他深受感动。他身边的华人朋友,有第二代华人,也有岁数大的第一代华人。每年过年,他都会向这些前辈拜年,看见他们对过年的认同,体现了龙的传人血脉相传的尊重,也是对乡情的寄托。

“中华传统精神在大马保存得这么好,发扬光大是挺不容易的,这一点中国人要向大马华人学习,比如过年穿唐装,中国都不是每家都这么穿,最多是围红巾、戴红帽子。”

不分种族庆祝

春节是向其他族群推广中华文化的良机,孙建炜感触良多,身边的马来和印度朋友、员工,都喜欢跟他过节。

“我的马来朋友能记住中国人重要的节日,会在大年初一发图片给我送上祝福,会让我开心一年。我的司机是马来人,他知道春节来了,老板会派红包,老板的心情也会很好。”

捞生风味独特

捞生,是大马过年的标志性活动,它是一道带有吉祥意味的食品,以前在大年初七的“人日”才捞,现在已扩大至新年聚餐必捞。

捞生的材料结合了新鲜鱼片、各色蔬果和特制调料,美味健康,口感丰富。亲朋好友围在一起,同心捞起一大盘七彩食材,高喊吉祥语,祝愿来年的自己能实现愿望。当年,3人初来乍到,与捞生相遇,碰撞出美丽的故事。3位受访者都给予很高的评语。

从害羞到老练

孙建炜分享道,起初接触捞生的时候,比较害羞,只跟着大伙做动作,也不太会说吉祥语,声音放在嗓子里头出不来。

“后来越捞越猛,还加上自己的词语,创新了很多。捞生的动作让我印象深刻,我都想把捞生传到中国去,让中国的朋友跟我们一起捞。”

他颇有感触,体会捞生的本质是中餐文化的提升,大家一起捞体现了分享精神,从一到十说新年祝福语,是把美好的祝愿融合在食物里,再结合捞的动作,仪式感满满,提升了大家对春节的感受。

初接触捞生的叶浩亮,对它震惊不已,大赞这是个富有创意的活动,非常热闹。

“第一次捞生的时候,很兴奋,说了很多吉利话,像大吉大利、财源滚滚,现在每年必跟朋友捞几回。而且抖音有很多捞生的视频,第一次捞生的人肯定会拍视频分享,现在一说到大马过年,肯定想到捞生。”

倪庆久说,捞生独特风味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他对大马春节文化有了更深理解和欣赏。

“我有幸品尝过捞生,它是一道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菜品,大家围在一起,用筷子高高捞起所有材料,大声喊出吉祥话语,象征新年好运和繁荣。这种互动能增进感情,也为节日增添不少乐趣。”

马中情谊珍贵

春节是全球华人共庆的日子,去年马中两国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后,双边关系迈向新高度。这种紧密情谊不仅体现在高层政治和经贸合作,更融入民间生活。

孙建炜说,马中两国去年迎来关系最好的一年,现在希望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包容、互助,才能持续地友好发展下去。

“有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到大马,大家都在学习如何遵守本地风俗,了解本地法律,以达到平衡发展。实际上我们双方要一起加强,让大马在世界经济体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各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平衡与美好,不要去破坏它,这样双方才能越来越好地发展。”

有归属感

倪庆久说,两国仿佛已是一家人,无论是春节的庆祝活动,还是日常的交往,都能感受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尤其是春节期间,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让我仿佛置身家乡,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家的温暖。这种一家人的感觉,不仅让我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叶浩亮非常认同两国关系紧密,不只是国家高层往来,民间更加亲密。两国人民无论是日常的公务往来,还是私下交朋友,都非常亲切友好,现在正处在非常好的时刻,他很看好两国未来。

 

 
 

 

反应

 

趋势

逃离内卷奔向大马 中国家庭爱上第二家园

独家报道:陈美玲

许多身处政治动荡、经济不稳或高度竞争环境的人,都会视马来西亚为避风港。自1999年起,大马不断在国际间打造“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的品牌。

26年后的今天,这口号终于具象化,不仅游客前来体验包容的社会与文化氛围,大马也因政策开放、亲商环境、较少天然灾害、人民友善等因素,逐渐成为宜居地而吸引外籍人士移居。

近几年,不时耳闻为数不少中国人因国内太卷而出海,其中不乏到来大马。相比中国超一线和一线城市,大马确实因生活成本较低、节奏相对悠闲、气候与环境宜居、文化语言友好,被部分中国人视为移居目的地,有些甚至是来“躺平”。

完整内容请点击>>这里<<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