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不断更新Part 2】千人齐聚报庆晚宴 见证《南洋商报》百年辉煌

(吉隆坡6日讯)百年来得不易,且行且珍惜!

配合创刊百年,《南洋商报》今晚在华总大厦丹斯里杨忠礼博士大礼堂举行全国百年报庆千人晚宴,以感谢商家、广告刊户、商会及社团领袖一直以来的支持,并共同欢庆本报正式迈入100周年。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为晚宴主宾,世华媒体集团董事主席张聪及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则是大会致词嘉宾。

来自政经文教领域的1000名嘉宾盛装出席,当中不乏各领域翘楚,大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场面热闹非凡。

晚宴于晚上7时30分开始,由小提琴演奏掀开序幕,过后播放《南洋商报》100周年企业短片。

3位嘉宾致词后,正式进入南洋百年报庆重点仪式,贵宾与本报高层共切蛋糕及敬酒,庆贺《南洋商报》在风雨飘摇中依然站稳脚步,继续为读者报道详实新闻。

配合百年报庆,《南洋商报》也推介7本《南洋百年丛书》,分别详细记载7位商家翘楚在商圈的发展旅程,以及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的贡献。

本报为善也不落人后,移交南洋报业基金义款予美华城安邦华小 2 校及万挠三育华小,为百年报庆增添色彩。

晚宴上也有现场演唱,让出席嘉宾度过一个欢愉且深具意义的夜晚。

相关新闻:

张聪:坚守使命精准报道 媒体可引导社会发展

更多照片,点击>>这里<<

反应

 

职场

为大马经济奠基 华裔企业百年不朽

【《百年经济传承》 (上篇)】
报道:陈美玲
图:档案照

《南洋商报》百年经济传承系列,一起回顾国家独立至97金融风暴之前,叱咤商界的华裔企业家,期盼唤醒人们的记忆,曾经有一群华裔实业家务实耕耘,努力推动经济,促进国家繁荣。或许你对他们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是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代记念。

百年以来,马来半岛乃至马来西亚的主要经济产业历经多次转型,每次转型都在为未来铺垫一层层基础,让后来者在稳固基业上发展。

文献记载,马来半岛自14世纪便有人开采锡矿,此后历经葡萄牙、荷兰与英国殖民政府引入投资者开发,自此半岛锡矿业历经百余年兴旺。

经济模式的演变

19世纪末:马来西亚引入橡胶种植业,因世界兴起电气工业与轮胎制造业,橡胶需求量激增,获得英国人重点投资种植。国家独立之后,大马一度享有“橡胶王国”之美誉。

1920年代:大量种植油棕树并提炼棕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0年代后期:国家发现蕴含量丰富的石油,自此棕油与石油被称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双油”。

80年代: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大力推动工业与科技领域,各类制造厂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加上人才与经验越趋成熟,我国迈向发展重工业与半导体时代。

21世纪:科技日益进步,尤其是后冠病疫情时期,数字经济势不可挡,我国于2021年公布数字经济蓝图,今年已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直至2025年。

回顾97金融风暴

百年经济的发展轨迹,清晰可期,也是各族人民合力打拼的。回首席卷全球的1997金融风暴期间,历历在目,各个领域经历了一场残酷凶险的灾难。

风暴平息之后,市场重新洗牌,重创者不得不退场,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如今距离金融风暴25年,波波后浪推前浪,前浪冲去哪儿了?是销声匿迹,抑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传承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后浪一起激打出不同凡响的故事。

回顾上世纪华裔富豪

林木荣(锡矿业、博彩业)

1946年马来亚日军投降,林木荣次年随父南来,当时他21岁。

初时他在父亲的杂货店帮忙,直到1955年杂货店关闭。

1957至58年间,林木荣在霹雳怡保布先矿场当书记,两年后在雪州万挠的矿场当管工兼书记。之后他获得一笔2万7000令吉奖金,买下房子安家。

1963年他用5000令吉跟朋友合资买下黑风洞附近的一座锡矿场。

开启万能企业

随后朋友退股,他独自承顶,唯有辞掉工作,全心开采锡矿。由于本钱不足无法多请工人,他一天工作十七、十八小时。

当时锡米价格高涨,他开始赚钱。1970年,短短7年时间,他拥有6座矿场。

早于1968年,“万字票大王”林水成得到万字票执照,找林木荣帮忙招代理,而代理必须认购万字票公司股票,当时每股1令吉,林水成售出每股3令吉。

林木荣为林水成招收120万令吉股金,林水成把这笔钱交给财政部做押金才能领出万字票执照。万能企业由林水成开始,之后林木荣当上万能董事主席。

庞大商业集团

林木荣之子拿督林天杰被誉为商业奇才。1986年,他在林氏家族企业名下设立斯里安卡沙建筑公司,竞标到隆市近郊甲洞高速公路承建、经营及收费管理权。

1987年,林天杰把甲洞高速公路经营权卖给甘文丁集团,继而取得甘文丁控制权,首次买下上市公司。

1989年,30岁的林天杰透过甘文丁集团,以每股2.05令吉买下马化控股29%股权,引起轰动。

马化集团在隆证券市场拥有6家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为3.08%,总资产值近20亿美元,排在大马财政部(33.9%)、国民投资(7.9%)、云顶(6.45%)及森那美(5.02%)之后。

马化控股拥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可惜管理欠善。林天杰坚持己见,势必把这家公司变为“会生金蛋”的庞大商业集团。

丹斯里雷贤雄(马婆金融创办人)

1974年,雷贤雄收购大马婆罗洲财务公司,继而创办马婆金融。

当年,市场上的大客户已跟其他银行合作,雷贤雄难以分得一杯羹。穷则变、变则通,他把小市民视为潜在客户,结果令他在金融界打响名堂。

1983年,马婆控股于隆股票交易所主板上市。

1986年发生合作社风波,市场谣传国行调查马婆金融,受谣言困扰,马婆金融不得不登报澄清。

1987年,马婆金融税前盈利锐减70%,只有318万5000令吉。在雷贤雄领导下,马婆金融在两年后创下佳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1992年,马婆金融荣获FIABCI“最具创新力产业金融公司”大奖。

1996年,马婆金融在全国拥有151家分行,存户逾200万人,税前盈利达3亿8790令吉,是马婆资本属下最重要的独资子公司。

国行接管步入历史

雷贤雄1997年11月25日病逝,得年61岁。此后,马婆金融开始面临考验,1999年1月被国行接管。

2001年12月20日,马婆金融所有分行被纳入阿马金融(大马金融前身),马婆金融正式走入历史。

其长子拿督雷德雁投身教育领域,目前是泰莱教育集团执行长。他积极教育创新,泰莱大学也越做越好,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84位。

丹斯里邱德拔(马银行创办人)

邱德拔以独到眼光,以1000万令吉与人合资,1960年9月12日创立马来亚银行。

马银行成立初期,邱德拔在马新各大城镇开设分行。1966年,马银行拥有逾100间分行,总存款额高达4亿令吉,短短6年便成为国内主要银行之一。

他不只是马银行创办人之一,也曾为了拯救渣打银行,成为渣打的大股东。

移居新加坡

邱德拔在大马出生,后来定居新加坡,拥有狮城良木集团。2003年被《福布斯杂志》选为狮城首富。

他有两位妻子,共生下3名儿子和11名女儿。邱德拔于2004年2月23日,因心脏病逝世。他的后代,已移居外国。

幼子邱金海在媒体的曝光率最多。邱德拔逝世之后,遗产由4名子女担任遗产信托人,邱金海就是唯一担任遗产信托人的儿子。

根据资料,邱金海在新加坡开设电影公司、导演,2005年推出电影《Be With Me》,口碑不俗。

破除富不过三代

针对上世纪我国华裔企业家的传承,拉曼大学(优大)经济教授锺志强表示,从“富不过三代”这流传多年的俗语,延伸出一套想法,就是一代创业、二代扩业、三代守业再创业(或没落)、四代再起飞(或败业)。

在南洋创业的先贤承载着一种传统思想,就是把财富传承给长子嫡孙,延续祖先血汗、精神与尊严。这些华裔企业家都有相同的发展轨迹,就是从小商做起。

第一代,先找到第一桶金,然后多元投资,尤其投资在地产和房产业。

第二代,从小跟着父亲创业,一起吃苦。他们累积了足够的能力,不但扩展父亲原有的企业,还投入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事业。

通常第一代受教育不多,第二代有机会上大学,到了第三代,家族累积大量财富,较注重子孙的教育,甚至让他们就读国际学校或送出国接受更有系统的现代教育,尤其吸收英美的创新与自由模式、培养软技能。

第三代态度决定未来

锺志强说,很多第三代因为从小生长在优渥的家庭环境,没有机会吃苦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解决不了就轻言放弃或找捷径,只要多多鼓励他们,坚持一下就过了。

“第三代非常关键,他们处于家族的转折点,突破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想改变。”

第三代的态度决定家族未来。如果他们有智慧,具备领导与沟通能力,注重数字与科技素养,有能力面对全球化剧变,肯创新或在不同领域创业,他们将循环第一和第二代的历程,第四代会因为第三代的精明决策,带领家族再度起飞。

关键在于三代跨越去四代的过程,有没有传承正确的价值观或好好地培育,像当年长辈那么注重教育栽培他们。

若第三代跨不过种种挑战、固步自封,家族企业可能没落,第四代则可能走向败业。

创基金会护家产

家族如果有好的家法和传承系统,虽然比较容易守护企业和财富,却不简单,长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细小部分,所以有很多企业家设立基金会来保管他们的企业和财富。

“已知成立基金会的富豪有谢富年基金会、林梧桐基金会、郭氏基金(郭鹤年)、李氏基金会(李光前)、许世勋基金(香港),他们有远见,知道富不过三代的道理。”

请专业人士打理生意是善用现代管理,由专业团队以基金会的方式管理财富,避免被某一个或某一代的败家子弟摧毁整个家族,消耗殆尽上几辈的努力。因此财富不只是给一代或二代使用,可能会延续到五、六代或更久。

【二代谈一代】

超越巨人的二代

YYC超越集团总执行长拿汀叶欣向本身是二代,大谈二代能否超越一代?“二代很想突破,可是那是一个巨人,要怎么突破呢?这是很难的。”

她说,很多一代把二代教育得很优秀,为二代奠定稳固的基础,不是财富或企业基础,而是二代吸收了一代的精华,发展出独到且创新的想法。

二代的学习过程一直都不容易,除了听取爸爸那一套,最好的学习是多看书、多上课,不断学习能加速二代的蜕变。

明日预告:
华人家族企业传承源于“以家为本”的传统观念。父母创业让孩子传承,尤其是长子,跟中国的传承观念是一致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