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重视减碳 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之路

报道|郑美励    图|受访者提供

你留意到了吗?巴黎协定、2030年、碳中和、2050年、净零排放、负碳排、碳关税、碳权、ESG……这些字眼近几年来反复且频密的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这些……与我们何干?为什么马来西亚的中小型企业必须重视?

先看一个例子。去年7月,苹果宣布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要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苹果目前在全球公司运营方面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新承诺意味着到2030年,每一部售出的苹果设备都不会造成任何气候影响。

苹果一声令下要减碳,产品供应商和生产商自然要配合。如果不能符合要求,被踢出合作名单是迟早的事。

减碳绩效成指标

而苹果另一个供应商台积电(TSMC),是全球重要的晶片代工生产商,本身有自己的减碳目标,今年4月更加码宣布将供应链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以及减碳绩效列入公司采购重要指标,这使得它的700多家供应商必须开始动员节能减碳。这些供应商之下还有多少个更小型供应商会受到冲击?

也许你说,不做苹果、台积电的订单总行了吧?“我的客户是本地企业为主”……就没影响了吧?现在或许可以,未来就不好说了。

因为,不仅是这两家企业的政策,如今国内外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都在拼“碳中和”、“净零排放”的承诺,未来这名单上的公司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制定政策推行/

Rapid Genesis私人有限公司商业环保顾问邓国民指出,大马政府是《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之一,承诺要在21世纪末(2100年)减少碳排放量,以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摄氏2度之内。

自愿在国际间给出承诺后,各国当然会在国内制定政策和推行,要求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人民的配合。例如,在大马:

■政府的施压与鼓励:考虑到成本以及此概念对大马企业依旧新颖,现阶段大马交易所采取提供培训、指南的方式鼓励上市企业提呈可持续发展报告,暂时尚未如国外般立法强制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定市值的上市公司强制必须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而一些大企业也主动提交,特别是官联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据毕马威去年底发布的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大马100大营收最高的企业当中有99%企业在年度报告书中附上可持续发展报告。

■金融市场上的推动力:近5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或投资者推出各类可持续资金(Sustainability funding),例如发行债券和回教债券、绿色融资、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资本市场咨询和投资、不提供融资予特定领域的新项目或新厂房……等,借此鼓励企业转型至更环保的领域/经济、购买节能减碳的器材设备及交通工具。

生物燃料代替

邓国民举例,当银行祭出优惠贷款利率予兴建绿色建筑项目,此举有助于推动发展商兴建更多绿色建筑。再以发电厂为例,若以生物燃料或其他替代能源来发电能够获得“绿色资金”,这也有助于鼓励企业向“绿色”靠拢。

■ESG因素:符合环境、社会和监管(ESG)标准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较容易获得越来越重视ESG的机构型投资者如大型基金公司、国家主权基金、退休基金、慈善机构、风险投资等的青睬投资,田为ESG水平高的公司一般上表现较佳、声誉良好且少争议事件,可减低投资者的风险。

■大企业带头的连锁反应:始自政府的减碳承诺和政策推动——金融界的资金助力——吸引大企业的积极参与,影响力进一步影响至他们的项目供应商、承包商,形成减碳的连锁反应。

不配合,生存之路越走越窄。

邓国民指出,重视环境,减少碳排放量已经是世界趋势,在大企业开始积极减碳的当儿,作为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承包商的中小型企业若不开始重视,或会在业务上遭遇滑铁卢。譬如当客户询问有关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量时无法回答,情况更严重的话,可能会因为产品不符合低碳排放量要求而失去客户。以上文的苹果为例,去年推出的iPhone 12包装盒比4年前盒子薄了一半,台湾媒体报道,这竟冲击台湾5500亿(约836亿令吉)的产值。

影响竞争力

又比如,作为全球抗气候变迁的领头羊,欧盟率先在2019年承诺要在2030年减排量55%,以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提出一揽子环保提案,其中就包括在今年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议案,对欧盟进口的部分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征收碳关税(Carbon Tariff),预计将从2023年起开始实行。

一旦落实,首当其冲的产品包括钢铁、水泥、铝制品、化肥等。届时大马商家可能被欧盟客户要求提供产品碳排放量,若无法符合欧盟规定,势必会增加“碳成本”,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邓国民表示,符合环保规则有助于商家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政府多年前就已了解并鼓励企业做出改变。不过,他也坦称,求变确实不容易。站在商家的角度这个课题相对抽象,有一部分则抱持观望态度,认为当客户有需求时他们再来行动也不迟。在他看来,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总比临时才来应变得更好,因为一旦应变不及,可能得承受负面结果。

询问量响增加

邓国民观察到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减碳课题,今年的询问量更多,询问者涵盖各类型规模的企业。这是因为在寻求绿色贷款或取得绿色资金时,对方一定会要求提供资料证明有关的计划可以降低多少碳排放量;其次,大企业要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也得有底下各层级供应商和承包商提供相关的数据,因此,中小型企业也无法置身事外。

他认为,再过5至10年,碳排放量的管理将会如同ISO品质管理系统般,被各个企业主动采纳落实。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大改变了生意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联合国到很多国家都希望借由疫情带来的改变契机,让疫情后的企业经营、经济会更趋向于环保、绿色。”

目前,企业组织推动碳排放量管理的挑战,包括:
1 ——国内从事碳排放量计算的人才较少,而应用国外人才的价格相对高昂;
2 ——从事碳放量需要大量数据,一些数据需要政府提供。当数据不足时便需参考国外资料,如此一来会影响数据准确度;
3 ——成本。从投资报酬的角度来看,虽然早期投入成本较高,但长期来说更为节省。邓国民认为,企业可以视这为对知识的投资,甚至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源学习。

减碳经济潜在新机会

1.再生能源新商机的崛起。邓国民观察到近5年来,有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柴油)、塑胶回收等领域,证明这将会是未来的大势;
2.对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求将上升。当公司开始重视环保减碳,对拥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便会上升,同时今年底新加坡的碳交易平台将投入运作,亦需要相关专业人才。

属于大马的绿色数字:
2030年——将国内温室气体(GHG)生产总值排放量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减少45%。
在2015年时,此45%当中的35%为无条件减少,其馀10%减免则由发达国家的气候融资、技术转让和科技建设方面的援助。但在今年7月底,内阁已批准把原有35%无条件减少调高至45%。
2025年——再生能源发电量提升至20%。
2050年——放眼成为碳中和国家。

知多一点: 碳的关键字

●碳排放
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碳信用额(Carbon Credit)
又称碳权,指经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条件下,国家或企业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或减少开发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计量单位。

●碳足迹
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达峰(Emission Peak)
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峰之后进入逐步下降阶段。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国家、企业、个人、产品、活动所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透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来达到正负抵消。

●负碳排(Carbon Negative)
一个企业或组织清除的二氧化碳远超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会达到负碳排。

●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
当一个组织的一年内所有温室气体(CO2-e,以二氧化碳当量衡量)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达到平衡时,就是净零温室气体排放。

 

 
 

 

反应

 

言论

英国净零碳排对大马的影响/陈万诚

英国当前在净零碳排政策上的困境,为马来西亚提供一个重要的警示案例。

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变革的先行者,英国的政策在实施中面临高昂的经济成本、能源安全危机及社会不满的多重压力。

这些问题凸显了在追求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政策设计与执行需要更加务实与全面,才能避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英国的净零碳排政策初衷是通过大规模发展绿色能源来降低石化燃料的使用,并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然而,这一过程忽视了过渡阶段的经济和技术挑战。

以离岸风能为例,其前期建设和维护成本远高于预期,而风电效率的逐年下降和间歇性供电问题,使其对电网稳定性的贡献受到质疑。

更严重的是,英国对煤电和天然气等传统可调度发电设施的过早淘汰,使得能源系统在风能或太阳能不足时难以满足需求。

2024年秋季的低风天气期间,电力批发价格飙升,这暴露了依赖绿色能源的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脆弱性。

制定平衡能源转型政策

对马来西亚来说,这些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为一个依赖石油、天然气和棕榈油出口的资源型经济体,马来西亚在推动净零碳排目标时,需要避免类似陷阱。

绿色转型固然重要,但若忽视经济成本和能源安全问题,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马来西亚需要制定平衡的能源转型政策。在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气资源作为过渡能源,确保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调度性。

相比快速淘汰传统能源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同时推动绿色能源,可以为国家争取更多时间完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

马来西亚需要建设高效、灵活的输电网络可以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绿色能源的间接成本。

考虑技术与经济本地化

此外,马来西亚应在净零碳排政策中充分考虑技术与经济的本地化发展。

通过支持本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降低绿色能源的生产和维护成本,既能增强本地竞争力,又能避免对进口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政策设计应避免单纯依赖补贴模式,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参与绿色转型。

马来西亚需要加强政策透明度和公众沟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明确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并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争取社会支持,能有效减少政策执行中的阻力。

通过稳步推进、科学规划和灵活调整,马来西亚可以在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