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年轻人创业大无畏 研发TARS配送机器人

报道|郑美励  摄影|陈奕龙、受访者提供

说到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这是国外的人才、国外的产品。殊不知,虽然外国月亮比较月,但本地也有这样的人才在默默耕耘。

立足大马,放眼世界,既是韦志扬的豪情壮志也是情非得已的选择。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配送、送餐机器人虽然在大马尚未普及化,但无远弗届的网络让资讯传千里,人们对于这类在国外投入运作的新型机器人虽然甚少接触但并不陌生。

这类机器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室内配送机器人,已在本地某些餐厅投入服务;另一类则主攻户外配送,现阶段其“身影”多数会出现在校园、工业园区之类封闭性地区。

不管是室内或户外型配送机器人,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这些都是海外的科研产品,这……的确是事实,但在本地其实也有这方面的人才,HelloWorld Robotics创办人韦志扬正是其中之一。

马新首创户外配送

这名年轻人从国外回流大马从事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如今已推出可用于即时配送外卖或生鲜杂货(而非用来送包裹)的配送机器人,这或许也是东南亚首个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初创企业,其机器人或许也是马、新首个人工智能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

这款名为TARS的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重约60公斤、可24小时运作、电量可持续6至7小时(胥视是行驶和待机时间长短)、单次充电可行走40公里、具备防水能力、自动驾驶能力/系统介于L3级别(有条件自动)至L4级别(高度自动)之间,可应用在室内与户外进行外卖配送,可行驶在不平坦的地面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地面凹陷明显或台阶太高,也会把它难倒。
(备注:L5即为完全自动。)

/运费高涨如何解决?/
最后1公里配送变便宜

韦志扬的创业之旅始于参加比赛。这名吉隆坡循人中学毕业生在台湾深造取得交通大学电机和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后,先后在中台两地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工作,这期间他参加了中国某创业比赛并凭着其机器人作品获奖。

大学期间早已有创业念头的他,顺势运用这笔奖金一圆创业梦。2019年末一家名为HelloWorld Robotics的初创企业在大马成立,韦志扬是创办人、总执行长兼总技术长,靠着有限的奖金和人力,他把参赛时还相当简陋的机器人原型一步步改进提升,如今的TARS已是第5代产品。

锁定红海市场

所有创业者都怀抱着目标创业,韦志扬的创业初衷正是希望使最后1公里配送更加智能、便宜与快速。“有什么办法可以在送餐的同时又不要提高运费、又不对商家征收太高的佣金又可以完成这样的服务?现在在海外国家已经可以看到叫外卖的运费很高,像新加坡叫个外卖,运费是新币5至8元(约16至26令吉)。”

他解释,高运费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当初外卖平台“烧钱”补贴来占领市场,如今只是逐渐减少补贴。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也迫使运费增加。在面临人力成本高涨时,某些工厂会以自动化来取代人力,韦志扬正是要以自动化机器人应用在外卖配送上,以便把最后1公里配送过程变得便宜。

然而,为何是户外型配送机器人而非室内型?创业前他曾任职于中国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并参与开发,当时他已意识到室内配送这个市场趋于变成红海,“譬如在东南亚,基本上是找不到一个室内配送机器人可以和中国的产品抗衡。”

难度高竞争少

反观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固然有许多挑战待克服,但难度越高也形成进入壁垒、竞争者较少,因此即使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初期市场比较小,但他还是“偏向虎山行”,选择了一条较为困难的道路并希望开创蓝海市场,立足大马之馀也善用资源与优势把机器人配送技术研发起来,进军海外市场,”以我们现有的资金与能力,无法与大企业直接竞争,那我们就另辟一个支线,做细分化的竞争。“

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如何送餐?按照理想规划如下:

/关于大马市场/
把不重视变优势

在马来西亚投入机器人领域?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的确是如此,此处不仅东风未至而且“土壤”不肥沃,韦志扬有这个心理准备。

他指出,搞机器人创业不比开海南咖啡餐厅创业那么令人简单易懂,大多数国人不了解更谈不上熟悉机器人领域因此多数抱持怀疑态度,必须要有实物才能让他们眼见为实,进而启发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应用的可能性;因此找资金、找客户经常碰壁对他来说实属正常。在他看来被拒绝不用紧,最重要是弄清楚被拒绝的原因。

逾9个月零收入

从公司成立到迎来第一个客户NanoMalaysia,韦志扬至少有9个月或更长时间是零收入,靠着奖金和积蓄在坚持。

或许大马不是投身机器人领域的最理想场地,但韦志没有因此而局限自己。无人配送的领头羊之一Starship Technologies在这方面给了他启发。这家企业的总部在人口仅数百万的爱沙尼亚(大马至少有3000万人口),因此从创业之初就把市场锁定在海外,也的确做到成功把产品与服务出口到欧美。

他指出,当所在的市场对自己的创业方向不甚重视,确实有必要思考是否要继续留在国内还是走出国外,而他则是设法把身处的市场变成自己的优势,他把大马当做自动驾驶、机器人的测试场合,把技术出口海外,新加坡星和电信(StarHub )便是其客户,对方使用它的机器人来测试5G网络的图像回传能力。

与外卖平台合作

他直言,现阶段他们提供比较多的无人驾驶、机器人的解决方案,“在大马,我们比较像是做无人驾驶服务,自动驾驶机器人设计之类,因为大马市场在短期内不会像欧美那样在每个地点或区域都很容易看到机器人,大马市场需要更多的时间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新加坡,他正积极联系大型外卖平台,寻求推出外卖配送服务的合作,“譬如你这个校园要执行自动外卖机器人配送,你要和当地的外卖平台合作,因为他们有配送的量,我们有机器人的技术,如何把这个东西连结起来,这是需要去推广。”

4挑战随手拈来

除了机器人、自动驾驶的技术难关,投入户外自动驾驶配送机器人领域,还有以下的挑战:

1.缺乏指路明灯:这一领域属于前瞻性领域,缺乏成功先例可参考或有经验人士可给予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或者与同行交流学习。

2.政策、法规:大马目前仅有初阶段的无人驾驶法规允许业者提出申请后,在特定地区如布城、赛城、柔佛州依斯干达区内上路测试,现阶段无人配送机器人要在我国上路仍处于灰色地带。当法规尚未明确,要如何说明市场接受新科技新服务?其次,大马市场对于服务类机器人科技的接受度较慢,相比之下新加坡接受度较高,有资金,相关人才也多,新国政府在无人驾驶政策的进度也比大马快。

3.人才难求:在韦志扬看来,一方面是人才外流但也可能与大学课程不够用或不符时代所需有关。当年尚未有机器人科系推出,他当时唯有选择最接近的科系再加上自学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如今的团队成员亦是靠自动学习来提升技能,若只靠大学课程学习,不敷使用。

4.户外环境及基础建设:不同城市的路况不同,无人配送机器人运行的社区、校园等路段更窄,遇到人流、红绿灯等状况更多,这对高精度地图采集和路况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技术无法直接套用在不同的城市,必须进行环境调适,建地图、用传感器扫描……需要一定程度的在地化。

反应

 

美食

扫码点单机器送餐 ​​​​​​​科技取代了暖心服务?

总裁教煮|罗育基(莆田(大马)副总裁)

最近想起一家怀旧日本料理餐厅,餐厅菜品虽不多,但老板和服务员都是日本人,吃的就是一个气氛,一个由内而外的服务态度。特别是我这个独行侠,以前常光顾,就是因为老板常陪我聊天喝两杯,真的好怀念。

今天放工决定重新找回这份有温度的体验,顺便舒缓一下最近的工作圧力。一进餐厅,熟识的“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这是Otomo San的声音,老朋友见面当然互相问侯一番,安排我坐一人位后他也去忙了。

原本期待日籍服务员为我介绍菜品,结果却是缅甸员工呈上一张小纸叫我扫码点单,我简直傻了,心中难免失望,也明白现今餐厅员工难找,请外劳员工已成解决服务员的一个办法,而数码点单更是很多盲目跟风老板们解决员工问题的一个求生工具。

可是,这里是吃气氛、吃服务的餐厅,少了服务员的介绍点单当然有点失望,加上我这老花眼忘了带眼镜,手机点单又看不清。几经艰苦终于完成发送,松一口气了……这一刻我在想,很多餐厅自从用了二维码电子点单后,餐厅店员和客人的沟通突然少了。

少了交流多了冷漠

具体来说,传统的客人进入餐厅坐好,服务员都毕恭毕敬地等待客人点单,为客人推荐当天的厨师好介绍,这样的亲切招待环节少不了。

虽然客人可以直接从手机扫码点单,十分方便,但没有服务员的殷切介绍讲解,少了一个交流,多了一份冷漠。而服务员也少了可展示给客人的温情时刻,这种服务还是要保留的,如果省却,服务员更倾向于基本都不搭理客人了。

大家常碰到很多银行企业等电话询问服务,也一样因科技而失去了服务温度。以往,客服一端连着消费者,一端连着企业,沟通便捷又有效。可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电子客服取代人工客服。电子客服不需人力,还可以做到随问随答,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效率。然而,有些企业在使用电子客服后,相应的管理却跟不上,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影响了消费者体验。

打电话到客服,机器人只会按照程序进行提示,往往没有用户想要的信息,转人工客服则需要排长队;选择在线咨询,所谓的人工智能客服只有机械答问,转人工客服却不一定在线;一些网络平台将人工客服栏隐藏得很深,不费一番功夫都很难找到;一些商家干脆取消人工客服,只留下联系电话,而电话总是无人接听……如此种种现象说明,科技电子化客服是好的工具,但缺乏管理的电子客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咨询者心里更焦虑。

只有饭食没有服务

可见,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在一步步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服务的交流,尤其对客人来说,餐厅提供的只有饭食,而没有服务了。

那么,我们也不妨想看看,现今与科技相结合的各种餐饮模式到底靠不靠谱。电子点菜有两种,一种是快餐厅,客人点完随身携带走,一种是到店点单用餐。

对于快餐模式厅,外带咖啡炸鸡汉堡包,利用手机小程序点餐还是很不错的,选好饮料食品后,在不太久的时间到店取走,省时又不影响食物口感。

但另一种,就是到店里点单用餐,点餐时必须扫码,仔细看手机屏幕显示不同菜品,相片的显像度也不一定高清,特别像我有老花眼,有时侯看了相片根本完全没食欲。

因此,很多餐厅为了节省人力成本,用了扫码点单后,让客人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不到服务的温度,自然潜意识开始反感了。

机器送餐客人让路

此外,还有机器人送菜,这方式曾经引起广泛关注和好奇,但送餐机器人往往需要客人让路,而不是礼让客人,而且到达座位时更要客人自己从机器人中捧餐,这种冷冰冰的服务可谓宾客为主,却让很多客人不太满意。当然,这是由于机器人开发程序上的不足,未来应该可以改进。但机器人送餐,始终少了人与人的交流,甚至没有。

实际上,因为机器人的服务是单一的,造型也绝谈不上仿真。但这种服务可以节省人力,也就是从厨师助手,到机器人,再到顾客,是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而且不会面对服务员态度不好的潜在问题。

但也是我之前说,看什么定位餐厅才配什么的客户服务。我绝不反对科技为我们做餐厅做服务带来的有效率和方便,但要视餐厅模式,客群对象,而且也应该加入正常的温度服务。

提升水平走得更远

要知道,在快餐店林立的当今,在哪儿都可以吃上一顿饭,很多人选择价格更高的餐厅,就是为了体验不同的味道和享受服务。既然吃是人生一大乐事,做餐饮的就别让其变得平淡无味了,追求餐厅水平提升,在科技融入的当儿,必须加入暖心的服务方式和态度,才能让餐饮企业走得更远更强。

也许未来几十年后,随着都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可能送菜、服务、炒菜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人慢慢取代。但吃的是人,人是有心的,有温度的服务是历久不衰的,加油吧,所有餐饮从业者!

【客家酿苦瓜】

说了有温度的服务,就煮一道有温度又简单的家乡菜吧——客家酿苦瓜!

酿料在客家人中最为常见的家乡菜,而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则被称为“煎酿三宝”。客家酿苦瓜是将猪肉馅填在苦瓜节里,猪肉的鲜香和苦瓜的甘苦相辅相成,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吃起来甘甘不腻,味道清淡鲜美,口感绵绵软软。

常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蒸,另一种是炸,但自小从妈妈那里偷师,她都是半煎煮的做法。因为蒸出来的肉虽然有味道,但苦瓜不入味,炸的话热量又高了,还是妈妈半煎煮的方式最合我的胃口。

材料:

苦瓜 200g
肉馅 400g

辅料:

鸡蛋 2粒
生粉适量

调味:

胡椒粉适量
花雕酒少许

鸡精粉适量

麻油适量

酱油适量

盐适量

制作方法:

1.准备肉馅,苦瓜洗净。

2.将肉馅加入鸡蛋、盐、麻油、胡椒粉,顺着一个方向搅打至起胶。

3.苦瓜去瓤切成段。

4.将面粉、盐、酱油、鸡精、料酒、水一起放入盘中调成糊;将肉馅酿入苦瓜,两面粘上一层面糊。

5.煎锅放油烧至温热,将苦瓜下锅煎,一面煎定型后再翻面煎。

6.加小半碗水入锅,盖上锅盖焖至收汁即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