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华:看好女单混双 中奥运羽球能保二金
(北京25日电)中国羽协副主席赵剑华对于中国羽毛球队在巴黎奥运会的金牌数给出了期待,“希望能够保二争三”!
现年57岁的赵剑华认为,虽然要达到伦敦奥运会包揽5金的辉煌难度极大,但延续里约和东京奥运分别进账2面金牌的成绩,还是值得期待。
他表示:“保二争三夺四,能拿满当然就是最好。在大赛,大多数运动员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就看在场上能不能充分发挥。”
在他的分析中,当下中国羽队优势较大的项目主要在混双,包括女单等项目也有夺冠的实力。此外,即便在其他一些较为下风的单项,中国选手同样有一战之力。
“靠自己的临场发挥还是有机会的,能否在大赛中发挥水平也是对优秀运动员的考验。总体来讲,中国队的年轻人不错,有一定的实力,可以与国际高水平相抗衡,主要就是欠缺一些经验和场上的应变,希望他们能够越来越好。”
输赢过程才重要
身为曾经的羽坛天王,赵剑华对于新生代选手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其中就包括对心理方面的建议,比如怎样面对大赛压力。
“最大的压力来源,就是怕自己做不好,怕输。从运动员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喜欢(打球),要喜欢去展示。”
“输赢是最后的结果,怎么都逃不掉,但重要的是输赢的过程,去想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对方的特点是什么,中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如果你考虑这些问题,紧张的情绪就会慢慢没有了。”

赵剑华
吃苦精神造就辉煌
多年来在各种不同岗位,赵剑华为羽毛球发展做贡献的目标始终没有变,而多年来的观察和总结,也让他看到了中国羽队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辉煌的原因——那就是吃苦的精神。
在赵剑华看来,这样的精神在老一辈运动员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现在可能因为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和社会的环境也都在不断提升,如果说吃苦,还是以前更能吃苦一点。”
“可能现在练球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比同龄人要更加吃苦,但他们并没有看到以前的运动员是怎样吃苦的。”
不难看出,赵剑华自己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曾经他的技术动作被誉为羽毛球技术的“教科书”,而能够修炼出这样炉火纯青的手上功夫,靠的也只有苦练。
“其实大家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很多东西练的都是一样的,毕竟技术就这么多,就看谁能够掌握,达到随心所欲。”
“我练球的时候,教练的评价就是我对于球的要求很高,所以当时我的失误是很多的,出界、下网……”
“但是如果放弃,只想着把球打过去,对手也就没有压力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的球不光要过去,还要有质量,每天练,随着时间增加,失误越来越少,才就这样慢慢(技术)成型。”
赵剑华坦言,要完成从高手到顶尖选手的跨越,一个关键点就是是否能够打造出一项真正具备“杀伤力”的武器。
“不管是杀球也好,还是其他某项技术也好,是否有能让对手害怕,或者是让对手担心的特点、优势。”
赵剑华说,曾经羽毛球项目某种程度上被中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几个亚洲国家“垄断”,但现在已经有更多亚洲和欧洲国家与地区崛起,“他们的整体实力都在提高。”
“最难应付的对手是自己” 赵剑华:成功没捷径

赵剑华在培训班上向选手和教练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南昌9日讯)中国羽毛球传奇赵剑华认为,成为顶级选手需要技术和身体素质的结合。
“你必须让球听从你的指挥。”赵剑华说,要达到这一条件,需要大量的训练,即使在有风的情况下,你也可以让球听你的话,但你必须进行调整。在正常条件下,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球,而在困难的情况下你必须适应,这就是成为顶尖选手所需要的素质。”
根据世界羽联(BWF)官方网站7日发布的一篇文章,赵剑华于10月初在中国南昌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世青赛运动员培训班上,向52名选手和教练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赵剑华续说:“有时候训练会很无聊,但如果你热爱这项事业,你就需要接受这些,并在日常训练中投入超出100%的努力。我想强调的是,每个动作都有其目的,每一拍球都有其原因。”
赵剑华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羽毛球教学的第一线,他对羽毛球的独到见解让他总能语出惊人。作为“冠军导师”,赵剑华说:“当一名教练,不一定要非常会打球,但一定要有先进的理念。”
在接受世界羽联工作人员采访并被问及如何看待林丹时,赵剑华说:“我确实在林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别是他在场上的攻击性。
“林丹就是林丹,他有自己的光环,但我确实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
赵剑华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曾获得几乎所有重大赛事的冠军,包括1991年世界锦标赛男单冠军。
赵剑华生涯的第一个大赛冠军是1985年全英赛,他在决赛中战胜了弗罗斯特。“那是最难忘的一场比赛,是我第一个重要的国际比赛冠军,带给我很多回忆。”
赵剑华与许多伟大对手交手过,但他没有提到谁是最难对付的一位,他说:“最难对付的对手是我自己,第二难对付的也是我自己。如果你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你可以击败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