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逍遥骑行 吃尽美食

【骑士觅食番外篇/中·仁加隆】报道|吴梅珍  摄影|黄亮晖 

女骑士陈舒菲(Faye)与她的3位骑友——俞云祥、黄翠兰和朱世仁,坐上座骑前往仁加隆(Jenjarom)、摩立(Morib)、万津(Banting)吹吹风。这是一场单程63公里的骑行,共停了5个食点,见证了真正骑行游的逍遥自在。 

骑行路上,看的是风景,让你开怀大笑是同伴。 

之前在槟城的骑士行都是骑士驾车带我们重游他们的食点。这一回,陈舒菲则是骑脚车带我们觅食。沿途中,她和伙伴认真在玩,到了一些景点站也很认真的摆着超酷姿势打卡、拍照。 

而日前的“蚊型脚车”案件让一些人对脚车骑士存有偏见,将他们混为一谈,把冯京当马凉也让骑士心感委屈。 

陈舒菲说:“我们骑在路上是极度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安全,骑车之前,骑士必备的安全措施若是没有穿戴齐全,纵然是小至一个头盔没戴,我们都不让他开骑。一行人在路上,前有领队,后有成员保护,像今日骑行,云祥就骑在前头领路,我在后确保每位成员都在队里。” 

陈舒菲和队友在直落邦里玛嘉朗的Rimbayu步道集合,骑15公里抵达仁加隆。第一站的早餐先停在仁加隆著名骑士打卡点Pak Teh Kopitiam。说到Pak Teh,关于这个名字,原来有一个美丽的误会。 

华人眼中,Pak Teh会自动解读成“姓郑”男士开的店;但对马来友族来说,Pak Teh是家里排行第4的男性长辈(叔叔或舅舅)。事实上,骑士行那天,Pak Teh现身了,他就是大家熟悉的文创工作者郑兆洺。

骑士推荐茶室 

老建筑改造的Pak Teh Kopitiam是郑兆洺在两年多前开设,当时并未想到吸引骑士到来打卡,只是有天郑兆洺观察到路上很多骑士足迹,心存善念想着骑士肯定要有一处能安心停歇的环境,他就在店前做了脚车架子,从此Pak Teh就成了骑士间相互推荐的茶室了。 

当初创立“Pak Teh”的文创思维是,仁加隆很多咖啡店,可是都是当地人在流动,一个外地人走入这里必然也想一探老式咖啡店,可是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而要让仁加隆咖啡店受到关注,必然要媒体的报道,媒体报道需要有亮点,因此,他就循着这想法,用老房子改建了一间古味十足的茶室,吸引外地人走进仁加隆。 

“他们来了,不会只是独沽一家店,必然会走入仁加隆社区,发现它的美。初始,并没有想到Pak Teh会那么受骑士喜爱,全然是无心插柳。”

 【Pak Teh Kopitiam 】 
13, Lorong 1, Kampung Sungai Jarom,42600 Jenjarom, Selangor 
7.30am-4pm(周二休)

新鲜鱼获 即捕即煮

到摩立海边吹吹风之后,陈舒菲就带大队拐到离海边约5分钟车程的甘宗(Kanchong)小渔村。若不是熟人带路,外地人很难发现貌似只有一排旧店的小区,居然别有乾坤——小小渔港与一家名叫海景海鲜的餐厅。

餐厅好玩之处就是,你可以在店旁的海产店购买当天新鲜捕获的鱼获,交给厨房代煮。 

海景本是由一对七旬的夫妇掌厨,遗憾的是,老先生在两个月前离逝了,现掌厨的剩下一位老太太和年轻一代。

5大必吃招牌菜

店有5大必吃招牌菜:宫保虾姑、潮州蒸鱼、蚝煎、蒸沙白、树仔菜炒虾米小辣椒。据负责人之一林小燕宣称,每一年的农历七八月,这一带有本地带子,记得一探喔。 

海景与店旁附属的海产店是亲戚关系,拥有7、8艘渔船每日出海捕鱼,而海景采用的海鲜也是来自他们。 

 【海景海鲜餐馆】 
Batu 29,Kanchong Laut Morib,42700,Banting,Kuala Langat,Selangor 
电话:03-31982395 

 

 
 

 

反应

 

美食

咖啡评分制 如何拿捏?

经历过去十多年“精品咖啡运动”在全球洗涤,许多人对精品咖啡的评分制已习以为常,也形成一种印象——分数越高的咖啡就代表品质越好,因此价值也就越高。

“分数越高的咖啡就代表品质越好,因此价值也就越高”的印象,单从“咖啡生豆品”控和“市场行销”的角度上来说自有它的道理,只是很少人意识到“咖啡品分制”背后的另一面问题。

拿茶来说,粗分就有绿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等一堆,每一种大分类当中,个人喜爱的又有细分的多种名堂。

在不同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下养成的不同族群,也有各自享用茶的审美标准,原是各美其美。

现在如果我们突然说,世上有某种统一的“普世唯一通用的审美标准”,以此标准,我们确定这款A茶的分数最高,这款茶叫98分,比其他茶都更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茶。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谬?与其说这是一种科学化的审美,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化审美的僭妄,是用一种审美来覆盖一切其他审美。

文化殖民与商业挂勾

对于专业的咖啡人,我们可以进一步问:

为什么杏桃味分数就应该高于夏威夷果?

为什么蓝莓味的分数就应该高于黑巧克力?

为什么茉莉和桂花香就高级过雪松木、波罗蜜和土壤味?

这后面是否存在我们未经审思的“文化殖民”与“商业挂勾”所带来的驯化结果?

大家常挂在嘴边的“物种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为何到了咖啡杯测这一领域就容易变了样?

甲的蜜糖,为何就不可以也是乙的毒药?

如果我们拿着一张品鉴草莓的评分表去评价香蕉,铁定是一根“坏草莓”;但它未必是一根坏香蕉。

马来盏(Belacan)和榴梿是我们心目中的第一高分美味,在欧美人群中它可以是纯粹的恶臭与毒药。

已知咖啡有130个物种,每一物种之下又有无数品系,世上更有无数的审美文化差异,什么又叫做80分?

500种不同品种的花卉当中,哪几种叫做80分以上?

发掘或优生淘汰学?

这80分是天然肉眼可见的标签在每种咖啡之上,人人天生可见的标准?还是特定人群,根据特定咖啡物种的标准,和特定文化地区的审美标准,所强加在咖啡之上的主观数值?

在当前全球气候严重变迁的环境下,如果我们拿着某种生入为主的“唯一标准”滤镜去看那些未知的咖啡物种,这该叫“发掘”还是“优生淘汰学”?

在新一波咖啡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可能是大量不同咖啡在“物种”生物层级上的差异,真的就如草莓和香蕉是不同物种一般。

好了,以上言论我们无需认同,不妨当做一些异端视角。但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不同的视角来反思当前的现状。

其实,严格的咖啡杯测也不见得肤浅,现在有许多资深的咖啡人都对这一问题有所反思。

多元角度定义咖啡

作为一名咖啡杯测师,我当然认同并诊视精品咖啡杯测发展至今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尤其是对于鉴别瑕疵和缺陷味的这一块,为世界咖啡品质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但作为一位历史、政治、文化、哲学、科学爱好者,我们也应该具备足够的反思力,分得清“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好和更好”、“美和最美”是一个纯粹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推崇咖啡学教育

政治学里有一句话叫“财产不能公有,权力不能私有”。如果我们认为有某种国际公权力,应该去把世界上个别个体的复杂主观审美加以驯化,降维简化成数字,方便“大一统”。

在咖啡的教育学界,也有多个不同系统。除了推崇分数制的Coffee Quality Institute 和 Cup of Excellent,德国Coffee Consulate 的咖啡学教育,就是圈子里的“另一种声音”,主张用一种多元的审美角度来定义咖啡美学。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