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三岁童儿也会说的五戒十善/谭文信

难信之法:谭文信

我们进入了佛学概要十四讲的第十讲表的简介,内容是关于“五戒十善”;这是五乘共法里面的人乘与天乘。

人乘的佛法就是持守五戒,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其实是人类应有的最低限度道德,不只是佛教这样主张,各大宗教也都包含了“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撒谎”、和“不可奸淫”这样的道德规范。

中国儒家的“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也接近于佛教的五戒。“仁”是爱护大众而不伤害;“义”是清廉而不偷盗;“礼”是洁身自爱、不搞不正当的性关系;“智”是要求理智不酗酒、不吸毒;“信”是有信用不欺骗人。

这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佛教的“自通之法”,就连基督教也有这样的名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可见发心持守五戒是一种跨文化、跨宗教的思想和行为。总之,持好五戒,至少让我们成为一个不被人讨厌的人,来生也能继续当人,也就是所谓的“保住人身”。

所以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学常识课本》才会有这样的说明:

“‘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不造恶因,也没苦果,合起来看,正是利人利己。”。

天乘要行十善

至于天乘的佛法,就是要行十善: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这其实就是在实践《无量寿经》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在《十善业道经》有提到“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土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十善法是五乘共法

这段经文充分显示了包含五戒在内的十善法就是五乘共法,也就是不管是世间的善人,还是天神,乃至声闻、缘觉、菩萨都要有十善业的基础。

不过我在这里,要补充两点:

第一点,十善的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并非真的断贪断嗔断痴。所谓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三乘共法的内容,要在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才有介绍。

五乘共法的“不贪、不嗔、不痴。”,只是对烦恼的控制,说是压制也可以,是一种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心理状态!

第二点,李炳南老居士在这个第十讲表“五戒十善”有提醒大家要真心行善,而不要成为伪善的岳不群;也鼓励我们要离相去障的把十善法变成无漏的出世功德。

其实在《无量寿经》也提到: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不过离相去障,其实是对一个佛法奥运选手的要求,一般人行善,主要还是为了祈福,也就是祈求人间福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吧!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