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一看就懂的唯识简介/谭文信

难信之法:谭文信

当我想写简介北传唯识思想的文章时,心里却浮现出《南传法句经》一开始的内容:

诸法意先导,

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

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

如轮随兽足。

这是了参法师的翻译。

这段经句,周金言先生就白话的更加明白: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

由上面的经句,可以看到我们的心念是决定行为与后果的主要原因;而唯识思想是更进一步的强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是说万事万物都不能离开我们心识的呈现,也就是“境不离识”,进一步的说,还有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皆是我们的主观心识所虚妄变现的意思。

读者要注意的是,唯识思想认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有八识(心王),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然后这些心识还要配合其他的心理活动(心所)才能因缘具足的呈现心境。

心识分4个部门

唯识思想把我们的心识分为4个部门:

1: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种心识。是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觉的感觉机能。

2:第六识:意识,思想的机能,进行回忆与判断,就是正在阅读理解此文的自己。

3:第七识:末那识,执我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心识,执着阿赖耶识是我。

4: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含藏所有善恶业等种子的潜意识。所谓的种子就是我们所做过的身口意行为,会以种子的状态不断生灭的储存在阿赖耶识,因缘成熟时就会起现行,而影响到我们的生命。

一般人只能觉察到前五识与第六意识的存在,不过当我们觉得“我思故我在”时,就已经被第七识影响了。而第七识与第八识是属于难以察觉到的深层意识。

在唯识思想的立场,我们的人生经历就是八识心王与心所(其他伴随着的心理活动)等因缘所掀起的,无论遇到了怎样的苦乐遭遇,都是境不离识。

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当我们眼见耳闻(眼识、耳识)“刘文正因心肌梗塞而于美国辞世”的新闻时,我们的“第六意识”就会陷入回忆与感触当中,而这些回忆的现行就来自“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种子。

以为阿赖耶识是我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刘文正,正如“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因为大家都有不同的种子印象;种子生生灭灭,旧的现行了,新的又熏习进入第八识,所以阿赖耶识也一直在变,但人人都以为阿赖耶识是我,所以一直在痛苦的生死轮回,除非我们愿意“转识成智”。而转识成智就从自净其意开始,就如《法句经》所提示的:

诸法意先导,

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

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

如影不离形。

(读者如果有兴趣多了解一点唯识思想,我建议大家去读张澄基博士的《佛学今诠》下册的《唯识学今释》,必有收获!)

 

 
 

 

反应

 

登彼岸

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文:谭文信

老友推荐我看《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

这本书是经历了种族隔离暴行、身患癌症的南非屠图主教与流亡超过60年的达赖喇嘛的一场对话,主题是环绕着喜悦进行。

有趣的是,這本2017年就出版的畅销书,虽然是兩名精神領袖对于喜悅的讨论,却不像一本“宗教对话”;内容总是涵盖着科学研究,就像一本学习情绪管理、探索喜悦的心理学通识。

比如说,在书中,精神科学家理查大卫森提到人的大脑有4种迴路:

1)保持积极状态的能力

2)从消极状态回复的能力

3)专注的能力

4)慷慨付出的能力

这4种迴路都是独立运作,而且互不冲突。

比如说,像号称李宗伟接班人的李梓嘉,当他积极努力进行比赛时,第一个迴路就会启动,但这未必能影响他不掉进“消极的漩涡”,因此,他既可以积极参与球赛,却又不断的处在消极没有信心的状态里面。所以人是可以既“积极向上”,却又“萎靡不振”的,我们主观上觉得矛盾,其实是脑神经不同的功能。

而第3种迴路“专注”的能力,可以透过专注于禅修、念佛而培养出来。至于第4种迴路,“慷慨付出”是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对身心正向的回馈,也就是所谓的助人为快乐之本,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样做,对人的健康快乐确实有正面的影响。

至于积极与消极两种迴路同时并存的情况,屠图主教认为我们应该宽容自己会有这种情况,不要太苛求自己,但达赖喇嘛就认为可以通过转念或禅修彻底改变,也就是可以训练自己从消极状态中回复。

让喜悅远离的8个因素,书中提到有:

1)恐惧、压力和焦虑

2)沮喪和憤怒

3)悲伤与哀恸

4)绝望

5)寂寞

6)嫉妒

7)苦难与困境

8)病痛与恐惧死亡

这些都是“让喜悅远离的情绪与事物”,两个智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面对的方法。

以上8个是让人感受不到喜悅的因素,但有8个条件可以帮助我们靠近“喜悅”。

“喜悅的8大支柱”是《最后一次相遇,我们只谈喜悅》的重头戏。

(1)至(4)为心智理性的特质:

(1) 观点 :遠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透过“上帝的视角”,就是全方位的将视野放大,比如说,透过全人类的痛苦來看自身的痛苦,能夠帮助我们尽量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你有不安恐惧,全人类也有人不安恐惧,我们並不孤单,彼此可以互助。达赖喇嘛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精彩。

(2) 谦卑 :尽一切努力的柔软,学习放下身段。

这方面,我觉得屠图主教做得最好。虽然我是佛教徒,也被他的言行感动。

(3) 幽默 :大笑、开玩笑最棒了

这两个领袖都是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书中处处都有欢笑声,自我解嘲的功夫一流。

(4) 接受 :一切改变的起点

在本书中有这样的话:“接受是心智最后一根支柱,它也带领我们通往心灵的第一根支柱:原谅。我们能接受现在,就会懂得原谅,放下执着,不再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版本的人生。”

以下4项是心灵感性的特质:

(5) 原谅 :把过去的自己解救出來,所谓的原谅别人,就等于放过自己。

(6) 感恩 :感恩我还活着。

(7) 慈悲 :一切美德的开始。

(8)付出:不是減少,你会得到更多。就如达赖喇嘛所言:“其实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到头来也能因此发现喜悦,拥有快乐人生。”

这就是所谓的“有智慧的自私”。

这本书是2位超过80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对话,他们大概也真的是最后一次相遇,屠图主教已经在2021年逝世,享年90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