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智英案看“编辑自主”/魏开星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等案件,于2023年12月18日开审,目前案子还在审理之中。
与此同时,《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简称《基本法》23条,下同)于今年3月19日晚完成三读,并获香港立法会议员89票全票通过。以上两件事情从表面看似乎并无紧密关联,实际上有心人却将之加以勾连。
西方媒体将黎智英案与《基本法》23条立法混在一起,声称黎智英等一众人等遭《港区国安法》审判是对香港新闻自由的破坏;而23条立法削弱了香港一国两制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求释放黎智英,为他脱罪;另一方面诋毁、抹黑及反对23条立法。
黎是“激进政治人物”
黎智英是《苹果日报》老板,这没错;可他却称不上是媒体人,也不是文人,虽然他也偶尔在自己办的媒体上发表一些署名文章。
香港的报纸老板有两类,一类是文人,即文人办报。如,查良镛(金庸)创办《明报》、林行止创办《信报》。
另一类是商人,即商人办报。如,于品海收购《明报》集团、黎智英创立《壹周刊》、《苹果日报》等。
办报的文人与办报的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保持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即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抽离;另一种本身就是政客,办报的目的除了赚钱还有搞政治。黎智英就是后者。
黎智英不仅是政客,还是一名“激进政治人物”,多次与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在内的多名外国政要会晤,推动国际社会包括美国政府,对北京中央或香港政府实施制裁。
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当口,黎智英卖掉了在大陆的服装公司及服装品牌“佐丹奴”;并在回归后将资金转投媒体,在1997年前面世的《壹周刊》基础上,创立《苹果日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报似乎是作为单纯的新闻媒体的存在。
凭借雄厚的资本,相对优渥的待遇,《苹果日报》向行家挖角,黎智英将报纸办得风生水起,成为香港纸媒的大佬。
运动的急先锋
2014年香港政治风云突变。占中运动开始,从此,《苹果日报》便越来越政治化,俨然是运动的鼓吹者、号召者及总后台。
作为媒体老板,黎智英的政客面目暴露无遗,并以此为自豪。这种趋势延续,直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演变成黑暴运动,《苹果日报》及黎智英本人基本上陷入整场运动的漩涡。
《苹果日报》作为媒体,这时业已沦为“反中乱港”的平台,黎智英也多次亲自下场,参与示威游行;尤其是黎亲自出马,赴美国游说美方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进行制裁。
当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颁布实施之后,他们还不收手。这是一个普通媒体老板应该干的事吗?
出于干涉中国内政及为黎智英开脱等复杂的政治目的,《华盛顿邮报》于今年3月中旬发表社论,题为《香港以新安全法加大镇压力度》。
社论指《苹果日报》发表社论支持美国制裁香港官员,是“黎智英行使创始人和老板(owner)的权利”,这“似乎是正常的编辑决定或媒体老板的特权”。
《华邮》语无伦次
《华邮》以此要求释放黎智英。按西方新闻学理念,传媒有“编辑自主权”,不但政府不能指挥传媒工作,即使传媒的老板,也不能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于编辑部身上。
在黎智英案审讯期间,无论从社长张剑虹、副社长陈沛敏或是主笔杨清奇披露出来的壹传媒运作方式看,都是黎智英一个人说了算,根本不容许编辑有异议。
当陈沛敏被辩方律师问及《苹果日报》有没有“编辑自主”时,她笑言:“如果黎先生不出声的时候就有”。
可见,《苹果日报》实质上并无“编辑自主”可言。
至于媒体老板的“特权”,本身就与“编辑自主”自相矛盾。
《华邮》究竟要哪个?或者说,在《华邮》本身的运作中,是“编辑自主”还是“老板特权”?
作为曾经因揭露“水门事件”而名声鹊起的美国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语无伦次吧?
【灼见】影视文化城可期/魏开星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房地产行业曾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房地产作为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7.34%,带动相关产业合计占比高达约17%。
然而,随着冠病疫情的冲击及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内地经济加速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房地产泡沫被戳破,行业发展逐渐回归理性。2024年,房地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6.3%。
房地产曾是各级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然而,同样是土地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在转让土地时跳出传统模式,不再单一依赖住宅开发或工业园区建设,而是另辟蹊径,建设影视文化城。
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这类文化产业的优势愈加凸显。
例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许多房地产项目不是“烂尾”,就是空置率极高的“空城”;而位于贵州南部的都匀“秦汉影视城”却是一抹文化亮色。
该影视城规划占地9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集影视拍摄制作、文化旅游互动、古装饰品租赁、休闲观光与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文化项目,为西南地区增添一座文化地标。
都匀“秦汉影视城”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主题为“梦回长安”。
一条中轴主线贯穿全城,其中的未央宫为全世界最大的汉代宫殿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主殿宣室殿内含国内最长景深,气势磅礴。
“秦汉影视城”是都匀经济开发区三大影视基地之一。该基地原为电视剧《霍去病》的拍摄而建,自2016年启动、2017年建成,包含六大区域、230栋建筑。项目建筑风格、规模布局均依据史料记载与专家考证,尽最大限度还原秦汉皇都的历史风貌。
亲临现场,秦砖汉瓦、墙高院深、气势恢宏,皇家气派一览无遗。热播剧《庆余年》、《陈情令》、《大秦赋》均在此拍摄。
《大秦赋》中,秦王嬴政与吕不韦、李斯等大臣在此共商国是,唇枪舌剑、谋定天下,荆轲刺秦王的惊心动魄亦在此地重现……只可惜我参观当天,宣室殿正为五一活动作准备,暂不对外开放,未能一窥朝堂之威。
综合价值远超一般房地产
然而,在景区游览途中,偶有仿古民间技艺表演穿行其间,恍若“梦回长安”,时光交错,令人流连忘返。
思绪回归现实,我不由自主地为这一文旅项目点赞!与传统房地产相比,文旅项目更需远见卓识与全局意识。
从经济回报来看,文旅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但从社会效益、城市活力和就业带动等方面,其综合价值远非一般房地产可比。
以“秦汉影视城”为例,据经营管理人员介绍,为吸引更多影视制作团队入驻,场地租用不收取费用,当地政府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门票方面,对不少地区游客实行免票,以期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联动发展,实现整体就业增长与收入提升的综合效益目标。
都匀“秦汉影视城”作为中国内地同类项目中唯一位于西南地区者,具独特区位优势。
其他十大影视基地大多分布于江浙、华北。而西南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正可利用这一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来自大湾区及海内外游客。
此外,影视创作不应仅限于历史剧题材。都匀可进一步打造少数民族与热带风情场景,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元的选项。同时,也应主动对接东南亚市场,推动跨境影视合作。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日益“出海”,中外合拍日趋频繁,相信“秦汉影视城”将迎来更多机遇,吸引更多剧组与游客,真正实现“文化及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