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面对强敌,企业如何自救?/勤保伟

如果说市场是一场海洋游戏,那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商家就是栖身浅滩的小渔舟,而中国则是一艘正全速前进、浪头卷天的航空母舰。尤其在特朗普加征中国关税、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个世界工厂的商品,不断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强的资本攻势,涌入本地市场。

面对14亿人口支撑的规模经济,我们只有3500万人口,有限的工业基础,本地市场消费力也有顶限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这样的不对等竞争中,如今不仅面对利润被压,客户被抢,成本难降的三重压迫,更面临连赛道都不公平的结构性问题。

不需要高深理论,只要走一趟电商平台就能感受到。试问: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如何匹敌这种来自大体量,高效率,跨境供应链系统下的产品浪潮?靠本地生产,靠传统批发,靠社区关系维系的商业模型,在这一波平台化+全球供货趋势中,越来越吃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中国资本透过投资、电商、仓储、物流、批发平台等方式,逐步布局大马的商品分销网络,它们不再只是供应商,而是直接下场变成竞争者。从原本卖货给你,变成卖货给你的客户。

一路以来不少本地品牌,都依赖中国工厂代工,不是出于战略选择,而是被成本逼得走投无路,本地生产的产品成本,甚至比那些进口产品的零售销售价还高。

须在“专精”取胜

本地中小企业要如何自保?本地企业无法跟“价廉”比拼,那就必须在“专精”上取胜。与其当便宜替代品,不如聚焦本地文化、服务细腻度与客户关系。例如特色食品、手作设计、本地语言客服、定制化服务,这些是中国工厂难以即时复制的软优势。品牌不是Logo,而是信任关系的积累。许多小生意能撑得久,是因为它懂得与顾客互动,能提供真实的售后与快速响应。面对跨境卖家的冷冰冰流程,这种人情味仍是无可取代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若要面对大敌,必须学会抱团。可以发展区域采购联盟,联合物流平台,共享仓储系统,甚至成立公会來凝集各方力量谈判平台佣金。这不是口号,而是自救的第一步。

自由贸易不是放任市场吞并弱者的托词,尤其在当前这种国家主导、资本高度倾斜的全球经济战里,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针对某些战略产业如农产、家电、基础制造业,应设立本地供应链保障机制。例如采购配额、价格支持政策、国产优先机制等。就如敦马哈迪医生当年面对金融危机时推出的购买国货计划,保护本地企业不被价格倾销战打崩。

升级为用脑走全球

政府在保护国内中小企业这课题上,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快速识别倾销模式并采取临时关税、数量限制、申诉窗口的制度工具。这不仅保护本地产业,也是主权治理的展现。

政府也该设立中小企业升级与创新基金,以低息融资,研发补贴,出口拓展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向高附加值,高差异化,高品牌力转型。把用手做生意的传统模式,升级为用脑走全球的新时代企业。

对掌控物流、电商、仓储的大型外资平台,政府应该设立更完善的监管框架,确保本地数据、交易流程与中小企业的市场接入不被操控或边缘化。

面对这头经济猛兽,我们不是要关门自保,而是要懂得设防、有策略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看见希望,让市场回归公平的赛道。否则,未来我们将不只是失去一些行业,更将失去让年轻人创业的土壤,让中产阶层翻身的阶梯。

这场无硝烟的市场战已经打响。现在,不是我们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应对。

 

 
 

 

反应

 

灼见

【灼见】大马走钢索的智慧/勤保伟

一场关税风暴刚刚平息,又是一波逆转的浪潮。美国与中国在5月间突然宣布互相降低关税90天,美国对中国降至30%,中国对美国则降至10%。

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翻红,投资者一扫阴霾,资金纷纷重新涌入市场,连前阵子跌得不成人形的科技股也重振旗鼓。

马来西亚,作为夹在这两大强权之间、深度依赖出口的中型经济体,显然无法袖手旁观。

我们派往美国试探水温的代表团刚从美方归来,透露出的谈判讯息中,充满着熟悉的美式强硬风格。

若要获得更低的关税,大马必须解决贸易逆差、保障技术安全、欢迎赴美投资,以及不得让美国技术流向美方不认可的国家。

这些话虽说得婉转,却句句带刺。美国要的,不只是数据表上的顺差逆差,而是全球高端科技产业链的主导权。

贸易自由非理所当然

马来西亚,正处于科技中立战略的最前线:芯片封装测试在我们这里完成,数据中心方面,中美都在我国建设,AI运算平台也准备在我们土地上落地生根。

马来西亚企业不能再假设贸易自由是理所当然的。在美方看来,任何可能间接出口至第三国的情形,都会成为审查对象。

也就是说,一家本地企业若组装含有美方技术的组件,最终却服务于非友好名单上的国家,就可能会面临制裁,甚至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这对大马及其企业而言是一个警钟。企业应尽快梳理自身技术来源、客户分布、终端用途等关键环节,并在必要时设立“防火墙”,例如在商业策略与区域分工上清楚划分美国市场线与其他市场线,防止因灰色操作而遭受牵连。

美国对全球技术输出的控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据“信任分层制度”执行。美国的几位亲密盟友被列为“技术可信同盟”,享有较少的出口限制与更多的配额。而马来西亚目前处于信任的边缘地带,若想获得更多高端芯片与关键技术,唯有靠实绩争取。

因此,政府应主动出击,设立国家级技术安全监管体系,与美方标准接轨,强化数据审计与可控性,在制度层面展现我国“可控、可信、可查”的诚意,以争取更大程度的技术转移权与出口配额。

美国提出的其中一项条件是促进马来西亚企业赴美投资。

充当桥梁而非跳板

对多数大马中型企业而言,这听起来难以实现,因美元汇率偏高及美国高昂的生产成本,远非一般亚洲文化企业能轻易适应。

但若能借助国家主权基金等政府机构协助,在美国投资设立中高端测试厂、数据服务平台或AI芯片研发实验室,不仅可满足美方要求,还可换来一定程度的技术转移权或数据配额。

我们要向中美双方表明,大马愿意成为彼此之间的桥梁国家,而非跳板国家。我们不是中美之间的代工灰区,而是区域数据、信任与技术整合的关键枢纽。

随着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企业,无论是芯片、汽车零件等领域被卷入这场地缘经济战,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跨国顾问与应变能力,更加脆弱。

政府必须设立出口安全辅导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合规指导、技术审核工具与跨境交易信托机制。同时,应通过国家品牌认证,提升国际买家对我国企业的信任度,助力企业在多边市场中稳健前行。

马来西亚既不能靠讨好来获取地缘红利,也无法靠回避来避开冲突波及。

在这个“后全球化”、准冷战、技术壁垒重筑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制度化的中立与战略性的灵活,构建属于大马的新产业安全网。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要学会的是站得稳、不失衡,如走钢索般谨慎而坚定。

这才是一国中型经济体在当代真正的成熟表现,也是马来西亚在乱世中应有的智慧与气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