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非常时期,非常团队/甘德政博士

在千呼万唤之下,新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终于公布了内阁名单。

有者认为大跌眼镜,有者认为合情合理;有者认为大失所望,有者认为众望所归。

总之众说纷纭,各方皆对这段关键时刻的新人事布局,表示高度关注,毕竟这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大政方针。

所谓“顺得哥来失嫂意”,在资源和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不得已必须作出取舍,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安华的人事安排和战略布局,虽称不上十全十美,但值此国家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他必须打破以往的迂腐和保守观念,以打造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团队,马来西亚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历史上的无数的领导范例已经揭示,如果要看一个领袖的素质到什么层次,就要看他用的是怎样的人。

唯有组建一个分工严谨、职责分明、进退有序的团队,才可显现出领袖的领导能力,反之领袖的个人能力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

所以,中外的领导哲学都特别强调领导者的选人能力,选人成为用人的前提。

从安华冒着政治风险任用争议性领袖入阁的决策来看,可知其迫切稳定大局的决心,以适应当前变幻莫测大变局之下的严峻挑战。

团结政府的新团队名单出炉后,当然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为何重用某人”、“为何不用某人”之类的争议。

用人而疑为害更大

在这方面,安华展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鲜明领导风格。只有用人不疑,方能大度用人,如果心存疑惑,必定吹毛求疵,易于受人离间。

领袖重用的人,通常是跟随他一起打拼、相当熟悉的人,也是可信任和放心的人,这种用人之道古今中外都可找到例子。

在“用人不疑”的同时,当然还要注意“疑人不用”,这就是对使用人拿不准时,切不可草率行事,贸然委以重任,而应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历史上这种惨痛教训不胜枚举。一时拿不准、看不透的人,不能将就凑合,轻易重用。

用人而疑,为害更大。有些领袖对于“疑人”用是用了,也给了具体职务,但总是放心不下,于是派自己信得过的人当“监军”,这就必然扰乱公务,使下属感觉受到牵制和不被信任,也将产生隔阂,上下级之间矛盾日趋恶化。

上级与下级全靠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来维系团队运作。倘若上级对下级产生忌疑,势必令下级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强烈不安,于是双方戒心森严,矛盾尖锐,最终导致整个组织崩溃。所以,对于“疑人”,干脆不用反而比“用人而疑”来得更低风险。

唐太宗说过:“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这一用人原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人人皆可用”。天下没有不可用之人,只有不会用人的领导。

安华新团队当中,固然有一些令人大掉眼镜的人选,但只要他能将不同的人,根据各人的优劣长短,合理地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让其发挥所长,届时庸才也会变人才,反之若放在不对的位置上,人才也会沦成庸才。

这些理论当然必须通过实践的考验才能获得证明,不能单凭既定印象就武断定论一个新团队的未来成就。

只要交出实在政绩,未来的州选和全国大选,广大的选民,自然会通过手中一票给安华用人的眼光一个评定。

反应

 

灼见

伊党搞Tiktok的底气/甘德政博士

伊斯兰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指Tiktok是强大武器,并预测拿督斯里安华政府即将倒台,引来一番争论。

很多评论员说国盟的强势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尤其是马来年轻人非常喜欢的Tiktok。

Tiktok看似威力强大,也只是一种工具,背后必须有一套思想武器。伊党如今成为国会最大党,绝非单靠Tiktok。

伊党自创党以来,一直是巫统在马来选区的劲敌。巫统拥有执政优势和庞大行政资源,要照顾马来人衣食住行的福利,伊党肯定拼不过巫统。他们的突破点,除了回教堂,就是办教育,尤其是宗教教育。这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长年累月去经营,没有几十年的坚持努力,都不会看到效果。

“校友”壮大伊党基本盘

伊党成立本身的幼教体系,从1980年代至今开了千多家幼儿园,散布在全马各地的马来社区,而且收费便宜,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可以申请免学费。长大后的毕业生,很多回来当义务老师,帮忙社区小孩免费补习。

伊党甚至建立小学体系、中学体系,一直到大专阶段的整条完整生态系统,甚至保送学生到中东地区深造。华社对伊党的刻板印象,就是以为他们只会念经,实际上该党有许多专业人士,都是这个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受惠于这个体系的毕业生,对党的忠诚度很高,打死不走,事业有成后会主动回馈和贡献,继续壮大伊党的基本盘。

华人本来也是重视教育的民族,如马华从学前教育一直办到拉曼大学,也有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其中最大差别,就是没有一套政治意识形态可以长期灌输。因为华社都很功利,就读课程必须管用,以解决吃饭就业的“社会向上流动”现实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如今也没多少华人子弟还相信儒家思想那套价值观,这也造成马华目前的政治窘境,连本身开办的学府内部都被政治对手完全渗透,绝大部分教职员和学生都不支持这个政党,这和伊党形成明显的对比。

伊党的教育体系有整套政治意识形态支撑,还有很多外围的青年组织一直接触大专生,除了帮忙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也一直提醒他们不要忘记信仰,要记得履行宗教责任等等。

战略布局终有成效

长年累月的耕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坚支持者,让伊党在净选盟抗争期间,可以轻易动员数万人上街头,而且站出来的都是青年和大专生,其志工更是严守纪律,在街头中进退有序,这都是从幼儿园阶段就训练出来的成果。

巫统的基本盘就是这样被对手侵蚀掉的。伊党几十年的战略布局,终于在18岁新选民落实后的第15届全国大选,看到开花结果。国盟势力大突破,从东海岸乡区长驱直入到西海岸城市区。

许多巫统铁票区被冲垮甚至连根拔起,马来社会已经到可以完全抛弃巫统的临界点。这种集体思潮的“范式转移”,就像3·08政治大海啸后华社完全抛弃马华一样。

值得关注的是,和功利至上、陷入“信仰真空”的华社新一辈相比,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宗教思想武装到牙齿的马来新选民,这两个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在政治动员能力和回应社会议题的能动性方面,也有明显的分别。

Tiktok对伊党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短短十几秒视频,没有深耕意识形态作为铺垫,是很难让受众引起共鸣和迅速传播。哈迪阿旺看似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其实是有底气的。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