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阻碍民企发展的隐性壁垒/魏开星
今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学习时报》在其头版刊文发问,为什么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长期破而不除?文章认为,根本问题还是在人的心里、头脑里、观念里,这才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隐藏得更深的“隐性壁垒”。
那么,“隐形壁垒”究竟表现在哪?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而且这些正是党刊明知而不便道明的内情。
企业主政治地位动摇
第一,民企经营者政治地位动摇。按中共文革及之前的阶级斗争理论,民营企业主是资本家或起码是小业主,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是剥削阶层,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共的中心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国家的发展阶段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国家经济形态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主雇工及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被合法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也被归类为等同于工人阶级的“劳动”。企业主与工人之间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
这样,极大地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刺激民营经济的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经济的壮大,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需要更明确地加以确立与提高。于是,在江泽民、朱镕基时代,“三个代表”被提出来,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三个代表”之下,中共的大门向民营企业主敞开,成千上万的企业主、个体经营者加入中国共产党;昔日的斗争对象成为同志,民企的地位空前提高。
然而,中共十八大后,强调“不忘初心”,似乎回到了共产党是工农阶级先锋队的前期定义,“三个代表”成了过去式。民企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加上中国内地在2021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提出“共同富裕”为新目标,且并未对何为“共同富裕”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清晰地定义与解释,动摇了民企及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巩固政权优先经济活力
第二,巩固政权优先经济活力。中共担心民企做大削弱执政基础,担心再现类似俄罗斯的“叶利钦效应”。后者是地方政府架空中央政权,而中国内地非公经济壮大超越公有经济,可能致使中共政权经济基础不牢,政权不稳。
2012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7000户增长到4457万5000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民营企业经济总量超过60%,就业人数占80%;加上外资,非公经济这一块超过公有制经济已经十分明显。关键是前者有效率,后者还滋生贪污腐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国进民退”自胡锦涛、温家宝政府时期即构成政府的一些政策行为。“国进民退”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却将导致经济活力及经济增长的丧失。
国企垄断构不公平竞争
第三,民企始终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国企垄断地位对行业、对资源、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侵蚀,对民企构成不公平竞争。国家政策层面要求的国企与民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待遇平等“四个平等”,在现实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
第四,政治、政府对民营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泛政治化使得民企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政治学习、政府检查、企业设立党支部、工会等,不仅流于形式主义还劳民伤财,更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与破坏。
企业家都入了党,成为中共的一员,中央就不必担心壮大了的民企不听党的话;没必要在企业设立党支部,企业老板可由当地党委直接领导;若不是党员,企业领导可由当地党委统战部的关联团体即工商联在政治上指导,对其进行统战工作。
因此,看不出有何必要将党支部设在企业上。让企业管理层既要面对党委又要面对工会,夹在两者之间,消耗经营者的精力,削弱了企业面对市场的动能。
视频推荐 :
【灼见】影视文化城可期/魏开星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房地产行业曾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房地产作为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7.34%,带动相关产业合计占比高达约17%。
然而,随着冠病疫情的冲击及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内地经济加速转型,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房地产泡沫被戳破,行业发展逐渐回归理性。2024年,房地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6.3%。
房地产曾是各级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然而,同样是土地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在转让土地时跳出传统模式,不再单一依赖住宅开发或工业园区建设,而是另辟蹊径,建设影视文化城。
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这类文化产业的优势愈加凸显。
例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许多房地产项目不是“烂尾”,就是空置率极高的“空城”;而位于贵州南部的都匀“秦汉影视城”却是一抹文化亮色。
该影视城规划占地9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集影视拍摄制作、文化旅游互动、古装饰品租赁、休闲观光与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文化项目,为西南地区增添一座文化地标。
都匀“秦汉影视城”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州都匀经济开发区,主题为“梦回长安”。
一条中轴主线贯穿全城,其中的未央宫为全世界最大的汉代宫殿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主殿宣室殿内含国内最长景深,气势磅礴。
“秦汉影视城”是都匀经济开发区三大影视基地之一。该基地原为电视剧《霍去病》的拍摄而建,自2016年启动、2017年建成,包含六大区域、230栋建筑。项目建筑风格、规模布局均依据史料记载与专家考证,尽最大限度还原秦汉皇都的历史风貌。
亲临现场,秦砖汉瓦、墙高院深、气势恢宏,皇家气派一览无遗。热播剧《庆余年》、《陈情令》、《大秦赋》均在此拍摄。
《大秦赋》中,秦王嬴政与吕不韦、李斯等大臣在此共商国是,唇枪舌剑、谋定天下,荆轲刺秦王的惊心动魄亦在此地重现……只可惜我参观当天,宣室殿正为五一活动作准备,暂不对外开放,未能一窥朝堂之威。
综合价值远超一般房地产
然而,在景区游览途中,偶有仿古民间技艺表演穿行其间,恍若“梦回长安”,时光交错,令人流连忘返。
思绪回归现实,我不由自主地为这一文旅项目点赞!与传统房地产相比,文旅项目更需远见卓识与全局意识。
从经济回报来看,文旅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但从社会效益、城市活力和就业带动等方面,其综合价值远非一般房地产可比。
以“秦汉影视城”为例,据经营管理人员介绍,为吸引更多影视制作团队入驻,场地租用不收取费用,当地政府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门票方面,对不少地区游客实行免票,以期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联动发展,实现整体就业增长与收入提升的综合效益目标。
都匀“秦汉影视城”作为中国内地同类项目中唯一位于西南地区者,具独特区位优势。
其他十大影视基地大多分布于江浙、华北。而西南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正可利用这一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来自大湾区及海内外游客。
此外,影视创作不应仅限于历史剧题材。都匀可进一步打造少数民族与热带风情场景,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元的选项。同时,也应主动对接东南亚市场,推动跨境影视合作。
随着中国影视作品日益“出海”,中外合拍日趋频繁,相信“秦汉影视城”将迎来更多机遇,吸引更多剧组与游客,真正实现“文化及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