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美国毁北溪管道为欧洲掘墓?/霍咏强

波罗的海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4段管线在一天内遭受破坏,确认出了严重泄露,并且被记录下两次明显的水下爆炸。但是谁制造了“蓄意破坏”?事情刚发生,各国政府仍未就事件提出指控时,彭博社就发表评论说,“北溪泄露看起来是普丁的破坏行动”;德国的传媒竟然附和,北溪管道被破坏是俄罗斯的自编自演。

同时出事的“北溪-1”和“北溪-2”是两条大致平行的天然气管线,连接俄罗斯与德国,途经丹麦、瑞典附近海域,长达1000多公里。1999年时,俄罗斯重铺了一条经白俄罗斯通向德国的陆地管道后仍然不足,于是到了2005年时,通过波罗的海,修建著名的“北溪-1”并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通,成为通往欧洲的最大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目前达592亿立方米。

“北溪-2”是第二条相同规模的管道,于2021年完工,但“北溪-1”目前因为故障有限度使用,“北溪-2”则尚未输送天然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与欧盟停止了管道的营运。

美国“一石四鸟”行动

从俄乌冲突一开始,世人其实都明白这是美国想要转嫁国内高通胀问题,并且中断欧洲和俄罗斯关系的又一次“一石四鸟”大行动:制裁俄罗斯、斩断欧俄关系、提高美国燃油产品收益、压制德国影响力。到今天,局势明朗得很。

去年美国开始出现通胀压力,物品涨价其实主要因为特朗普策动的贸易战,对中国产品实施额外关税,推高了货品价格,连带因为应付疫情采取宽减措施推动消费而引起的;但同时间,经济发展的动力却仍然疲弱,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经济已经陷入滞胀的边缘。本来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在拜登上任后取消额外关税,从而引导价格趋向平稳,但这种理性行动却受制于美国政界针对中国的极端气候。

在美国不得不调升利率之时,但又深恐如果未能成功令美元回流,引起经济连锁反应而造成严重衰退,于是拜登政府决心采取风险更高、但效果更好的方法,就是加剧地缘风险,通过“避险”来强化美汇。于是采取双线发展,一方面挑起出台海冲突制造亚太区地缘性冲突;另一方面驱使乌克兰对东部顿巴斯地区压逼当地俄罗斯语系族群,结果成功令普丁出手。

各国汇价几近崩溃

当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攻击,如果欧美真正本着维护乌克兰的决心,道理上北约应该作出反击,但这样会引起外界忧虑美国投入的军事开支带来长期影响,于是美国选择袖手旁观,又联同欧盟发起对俄罗斯的制裁。此举非但令北溪项目的作用自然化为乌有,欧洲原来苦心经营出来的发展势头,又因为能源价格急升而彻底泡汤,欧洲并因而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胀。

美国这时候就以遏制通胀为名大幅度加息,迫使资金回流到国内。但现实是过去的通胀并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而是因为各种针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制裁行动所引致,所以加再多的息也无法遏制通胀,于是全世界、除了中国、也只能跟随美国的步伐、不断加息,结果导致各国汇价几近崩溃,部分储备较低的地区、资产大幅度贬值。当美国完成增加资本储备后,未来又可以通过逐步减息、美其名为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投资成本来扫入这些被打残的平货。

美国的连串行动还令欧洲国家经济动荡,演变成大量政权更迭。由于目前执政的党派,在国内都无法阻止通胀恶化、挽回经济,加上汇价崩溃、人心惶惶,欧盟更没有能力和美国抗衡,于是偏偏在明知自己的执政时日无多下,仍然要唯美国是从。继续要联同美国军政界,来掠夺自己国民的资产,这是何等悲哀的命运?从欧盟的不作为,也充分表明欧洲明知跟随美国进行各种全无效果的制裁,只会对国家造成伤害,但都无法挺直腰骨作出理智选择,所谓选举轮替上台都不过是愚弄人民的手法。

金钱收益同样令人垂涎,单单在爆炸事件后,液化天然气价格急升,在已极高昂的基础上再上升两成。俄乌冲突的半年,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激增3倍,而美国的能源企业在2022上半年,盈利数以倍计增长,额外的收入以十亿计,这些实际的巨大收益,不难想像可以轻易成为干犯战争罪行的驱动力。

北溪管道被破坏,令欧洲国家再没有回头路,也令战争变得更卑鄙。

废了北溪管道,欧洲国家只能一条心支持乌克兰,也只能继续受美国摆布;至于俄罗斯想要固守成果又试图恢复和欧洲的关系,恢复油气收入,自然随之而成为泡影,也代表著俄乌冲突,势将长期延续下去。

反应

 

灼见

以色列会怎样反击伊朗/霍咏强

表面上,这个答案已经出现了。

针对4月13日伊朗首次直接由本土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在19日向伊斯法罕机场和谢卡里空军基地附近发动无人机袭击并引起一些爆炸。但是,双方面在各自的“示范式反击”后,都表现得非常冷静,最少足够让世人松一口气。

这次很用力的“擦枪”虽然走了火,但又各自“鸣金收兵”,当中的关键:在大规模战争面前,还是美国说了算。

月初,在以色列空袭大马士革伊朗使馆杀害7人,严格而言是对伊朗的不宣而战,如果中东不是相对平静,沙地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调停下复交,恐怕德黑兰早已发动大规模报复反击,现阶段考虑到利害关系,伊朗选择采取了一场破坏力有限的反击,然后再轮到以色列表演。

所谓“示范式”是因为伊朗在空袭前巳经向敌我双方通报了计划,包括了美俄中英法、沙地阿拉伯和埃及等所有相关国家,空袭后又指“反击”巳经完成,果断地停止军事行动。加上早前配合行动,伊朗扣押以色列船只,展示了有能力攻击以色列在霍尔姆斯海峡的海上运输。

伊朗点到即止

伊朗的反击是点到即止的报复,没跳入以色列人的设局中,避免和以色列以及背后的美国大规模开战,在发动攻击前事先通报、做到师出有名,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袭击后又进行了两次战情发布和外交行动。其中还包括了引用《联合国宪章第51条》强调行动属于“自卫反击”。

所以,事后沙地阿拉伯、阿联酋等多国也很配合,要求美军不得使用本国基地攻击伊朗,这是海湾战争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

以色列月初攻击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目的就当然是引伊朗下场,但伊朗只是点到即止报复,而且周边阿拉伯国家态度也发生对以色列不利的巨大转变,令国际社会更关心以色列如何衡量形势,作出多大程度的报复?

目前看来、以色列的反击同样有限,半公开地先向美国通报24~48小时内会有反击行动,准准24小时就发动了空袭,虽然靠近伊朗核设施,但也基本没造成什么破坏,至于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发了一句“软弱”,也不知道指的是谁了?双方面谨慎的行动,或可视为代表着美国的意愿。明显地拜登政府在现阶段不希望扩大中东战场。

一方面是俄乌战争已经耗用太多资源,临近选举、习惯当和平斗士的民主党人、也需要一个表面平静的世界,所以既不想中东地区搞出大规模战争,甚至希望在巴以冲突上能出现缓和的转折点,好向选民交待,这种态度从美国和G7的反应可见端倪,在伊朗反击后即强调伊朗发射的无人机和飞弹99%被拦截,也就是说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虽然在言语上拜登强调伊朗的反击是“无耻”的袭击,英国首相苏纳克不但证实英国皇家空军参与击落多架无人机,还表示伊朗的攻击是“危险且不必要的升级,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再次印证西方社会的“双重标准”。但美国又强调不会参与反击,亦不寻求升级,最大可能是透过召集举行G7峰会,加大对伊朗的制裁。

美国“不以为意”

白宫发言人柯比虽然否定了“伊朗人是预计好了要失败的、是故意的,发出警报是为了限制潜在损害”,甚至不无挑衅地说:“伊朗对以色列的打击是一次惊人的、令人尴尬的失败。”但这充分表达出美国对此“不以为意”的态度。

至于以色列的行动叫什么“还击”?以色列这十多年来差不多每个月都空袭黎巴嫩、叙利亚几次,就算巴以冲突期限也没停,不少攻击目标也和伊朗有关,差别就是破坏有多大。

4月16日以色列军方发表声明说,以军出动战机炸死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南部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巴兹,他在黎巴嫩真主党军事部门担任过多个职务,多次参与策划协调对以色列的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袭击,明显地,以色列更重视扫荡伊朗的“反以”代理人集团。
中东宗教矛盾出现和解后,以色列复国主义就成为回教世界的“共同敌人”,中东地区也免不了演变成大小代理人的持久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