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美国毁北溪管道为欧洲掘墓?/霍咏强
波罗的海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4段管线在一天内遭受破坏,确认出了严重泄露,并且被记录下两次明显的水下爆炸。但是谁制造了“蓄意破坏”?事情刚发生,各国政府仍未就事件提出指控时,彭博社就发表评论说,“北溪泄露看起来是普丁的破坏行动”;德国的传媒竟然附和,北溪管道被破坏是俄罗斯的自编自演。
同时出事的“北溪-1”和“北溪-2”是两条大致平行的天然气管线,连接俄罗斯与德国,途经丹麦、瑞典附近海域,长达1000多公里。1999年时,俄罗斯重铺了一条经白俄罗斯通向德国的陆地管道后仍然不足,于是到了2005年时,通过波罗的海,修建著名的“北溪-1”并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通,成为通往欧洲的最大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目前达592亿立方米。
“北溪-2”是第二条相同规模的管道,于2021年完工,但“北溪-1”目前因为故障有限度使用,“北溪-2”则尚未输送天然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与欧盟停止了管道的营运。
美国“一石四鸟”行动
从俄乌冲突一开始,世人其实都明白这是美国想要转嫁国内高通胀问题,并且中断欧洲和俄罗斯关系的又一次“一石四鸟”大行动:制裁俄罗斯、斩断欧俄关系、提高美国燃油产品收益、压制德国影响力。到今天,局势明朗得很。
去年美国开始出现通胀压力,物品涨价其实主要因为特朗普策动的贸易战,对中国产品实施额外关税,推高了货品价格,连带因为应付疫情采取宽减措施推动消费而引起的;但同时间,经济发展的动力却仍然疲弱,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经济已经陷入滞胀的边缘。本来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在拜登上任后取消额外关税,从而引导价格趋向平稳,但这种理性行动却受制于美国政界针对中国的极端气候。
在美国不得不调升利率之时,但又深恐如果未能成功令美元回流,引起经济连锁反应而造成严重衰退,于是拜登政府决心采取风险更高、但效果更好的方法,就是加剧地缘风险,通过“避险”来强化美汇。于是采取双线发展,一方面挑起出台海冲突制造亚太区地缘性冲突;另一方面驱使乌克兰对东部顿巴斯地区压逼当地俄罗斯语系族群,结果成功令普丁出手。
各国汇价几近崩溃
当俄罗斯发起对乌克兰的攻击,如果欧美真正本着维护乌克兰的决心,道理上北约应该作出反击,但这样会引起外界忧虑美国投入的军事开支带来长期影响,于是美国选择袖手旁观,又联同欧盟发起对俄罗斯的制裁。此举非但令北溪项目的作用自然化为乌有,欧洲原来苦心经营出来的发展势头,又因为能源价格急升而彻底泡汤,欧洲并因而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胀。
美国这时候就以遏制通胀为名大幅度加息,迫使资金回流到国内。但现实是过去的通胀并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而是因为各种针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制裁行动所引致,所以加再多的息也无法遏制通胀,于是全世界、除了中国、也只能跟随美国的步伐、不断加息,结果导致各国汇价几近崩溃,部分储备较低的地区、资产大幅度贬值。当美国完成增加资本储备后,未来又可以通过逐步减息、美其名为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投资成本来扫入这些被打残的平货。
美国的连串行动还令欧洲国家经济动荡,演变成大量政权更迭。由于目前执政的党派,在国内都无法阻止通胀恶化、挽回经济,加上汇价崩溃、人心惶惶,欧盟更没有能力和美国抗衡,于是偏偏在明知自己的执政时日无多下,仍然要唯美国是从。继续要联同美国军政界,来掠夺自己国民的资产,这是何等悲哀的命运?从欧盟的不作为,也充分表明欧洲明知跟随美国进行各种全无效果的制裁,只会对国家造成伤害,但都无法挺直腰骨作出理智选择,所谓选举轮替上台都不过是愚弄人民的手法。
金钱收益同样令人垂涎,单单在爆炸事件后,液化天然气价格急升,在已极高昂的基础上再上升两成。俄乌冲突的半年,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激增3倍,而美国的能源企业在2022上半年,盈利数以倍计增长,额外的收入以十亿计,这些实际的巨大收益,不难想像可以轻易成为干犯战争罪行的驱动力。
北溪管道被破坏,令欧洲国家再没有回头路,也令战争变得更卑鄙。
废了北溪管道,欧洲国家只能一条心支持乌克兰,也只能继续受美国摆布;至于俄罗斯想要固守成果又试图恢复和欧洲的关系,恢复油气收入,自然随之而成为泡影,也代表著俄乌冲突,势将长期延续下去。
【灼见】中美贸易关系缓和了吗?/霍咏强
5月初,中美就关税达成“和解”协议,出现了双方罕见的共识,目前立场早已南辕北辙的中美媒体,都在强调“中方的要求几乎完全得到满足”,又或者说“会谈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现实是否如此?
5月12日,中国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关税降到10%,第一轮美国加征的24%关税暂缓90天实施,中国将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此前双方加征了三轮巨额关税,意味着中美出现事实脱钩,此后,金融和经贸市场出现了连串大震荡。现在,双方仅保留10%的基础关税。
更像一轮喊价虚招
特朗普在关税战上败了吗?又或许说,他从未真打算推动所谓的“对等”,这更像一轮喊价的虚招。双方用了两天、十多个小时的讨论,结果只是将双方贸易关系回拨到4月2日,不做阻碍贸易的行为。
美国对中国的待遇也和其他没有发声或低头的地区一样,先拖90天再说。就公布的协议内容来看,双方只需要会面5分钟就可以达成,因为这是中方一直的“入门要求”。因此可以判断,双方肯定曾就更多方面进行讨论,但并没有取得更大共识。
那这次特朗普挥刀乱劈后,还有什么后着?真正目标何在?特朗普从始至终都要“钱”,四万亿进口货品如果平均抽取20至25%关税,上万亿的政府收入可以用来填补国债利息。只要说辞够漂亮、能让支持者相信,自然也无须理会税款到底从何而来。
因此可以预期,未来两个月仍将风起云涌,张嘴就来!所以在协议达成后,特朗普就改弦更张,表示感到兴奋的事情不再是重建美国工业,而是变成了“打开中国市场”!中美之间的极限战仍在继续,而且倾向回到民主党的“小院高墙”策略,或者更明确地说,是“科技脱钩”。
几乎在中美达成关税协议的同一时间,美国商务部发出了两道表面上截然不同的命令:宣布撤掉拜登政府遗留的《人工智能扩散的暂行最终规则》,但又同时宣布采取额外措施加强全球芯片出口管制。
“扩散规则”在拜登政府卸任前出台,原计划5月15日执行。一旦实施,将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出口管制规则,当时英伟达(NVIDIA)和甲骨文(Oracle)都提出强烈抗议。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全球市场划分为3个等级:英、法、日本等18个盟友属于第一级,AI芯片采购不受限制;新加坡、以色列、墨西哥、巴西等其他百多个地区是第二级,严格规定采购数量;中、俄、伊朗、朝鲜属于第三级,无法获得先进AI芯片。
3管制措施剑指中国
表面上看,美国商务部撤销了全球AI芯片出口限制,但同时加强打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所宣布的3项新出口管制措施,其实都与中国直接相关:
(一)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Ascend)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
(二)警告公众使用美国人工智能芯片、训练中国人工智能模型的潜在后果。
(三)向美国企业发布指引:保护供应链免受转移策略的损害。
特朗普政府上台不到4个月,已经3次针对中国发布芯片或AI出口管制规则。
传出“扩散规则”将被撤销时,中国业界对美国放松出口管制并无任何幻想,反而持续采取强硬立场。
美国商务部此次发出的3项新出口管制确认了这一点,而且更赤裸裸地针对中国的芯片和模型。
美国的管制目标是:既不让中国的芯片被全球市场采用,也不让中国的模型获得广泛应用,直接动用长臂管辖,精准打压中国AI产业。
“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表面上是针对华为,但昇腾系列是中国应对英伟达AI芯片禁运的替代品,包括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等大量中国科技公司都在使用。
在缺乏详细指引的情况下,从广义上考虑,一种可能的危险趋势是,这些中国科技企业就算只是在中国境内使用华为的昇腾芯片,仍可能被视为违反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则。美国商务部后续可以循此方向,任意打击成为目标的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