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美国弄巧成拙照亮华为/蔡元评
2023是一个非同凡响、非比寻常的转折年代 。单一强权的世界萎缩,地缘组织崛起;科技、经贸、金融合作、基础建设,成为许多国家的愿景。
变局出现了,各国开始朝两个方向列队。一组是传统富有、先进,名为“美西方”的“北方国家”;相对的,是另一群亟待发展,名为第三世界的“南方国家”。
愚公移山浴火重生
北方国家的核心是美国带队的七国集团(G7),南方国家则是由中国引领,从新近“扩容”的金砖11国起步的群体。在北南两组的屋檐下,各国各有所思,各有打算,多极世界成型。
美国以超强的科技,充沛的财力,把全球牢牢掌控了近一个世纪。可过度挥霍、傲慢、也低估了别人的潜能;当晴天雷声爆起的时候,不免就懵然不知所措!
日前,美国倾全国之力封杀的华为横空出世,亮出所有射频元件全部国产的Mate 60 Pro手机,网速上达5G,芯片制程达到了7纳米。华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浴火重生,拿出了全球新一代的旗舰产品。
Mate 60 Pro代表的不光是华为的扛压实力,而是中国科技不断超越自我的意志。展现的,是民族奋斗精神的内核。中国人选择了相信自己,敢于“愚公移山”!
手机只是华为产品的一环,华为最强势的是电信运营商业务,包括蜂窝基站、蜂窝核心网服务器、光通信设备、网管软件系统、计费软件系统等。受到四轮持续制裁的华为,其旗下联线的上百家公司蒙受池鱼之殃。手机方面,谷歌不再为华为提供更新,也不能预装安卓系统组件及应用程式(app),包括GMail、Google Maps等软件。华为手机在海外几乎全军覆没,电信运营商业务则元气大伤。
冲击全球改变格局
Mate 60 Pro是继2021年,中国以全自主科技,建立航天空间站,标志高科进阶的另一个关键里程碑。Mate 60 Pro提示中国芯片突围后,必将冲击全球产业链,产生料想不到的经贸,乃至于政治格局!
华为破茧而出,是华为人卧薪尝胆、困知勉行的结果;也有一份美国政府弄巧成拙,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功劳”。
故事要从4年前,加拿大拘押孟晚舟事件说起。
2018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公司财务官孟晚舟,在温哥华被加拿大警方扣留,理由是违反了美国对伊朗制裁的规定。加拿大配合美国,扣押孟晚舟当人质,于是,一宗丑陋的剧本开始上演!
扣留孟晚舟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单极横行霸道的一个缩影。实质是美国试图打断中国高科发展的大铡刀。华为作为中国新兴科技的领军让美国感到恐慌,尤其是独步全球的5G。为此,白宫向各国提出警告,表明使用华为5G系统必然泄漏国家机密,必须严加拦阻。
美加分头行动,美国加速对华为设施全面制裁,加拿大立即将孟晚舟扣上脚镣,保释后再限制自由。这副枷锁就一直伴随着孟晚舟,在出庭时也不能摘下,而且通过视频传送全球。这宗公然绑架外国国民作为人质的政治事件,惊动了全球。被脚镣拷上的孟晚舟,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人心!但勇毅坚定的孟晚舟却从此成为中国英雄和楷模。2021年孟晚舟无罪回国时,几千万的民众为她鼓掌!
捋了虎须要更戒备
孟晚舟被捕后,华为使用的外来技术就全部停止了;包括台积电芯片代工、高通芯片设计等等,相应的芯片设计工具、设计软件等,也全部被禁。当时的华为摇摇欲坠,有分析说,华为活不过3年。可华为当局更发奋图强——如果别人不给,那我们就自己造吧!
Mate 60 Pro 亮相,是华为被人打断双腿,在原地昂然起立的一个非凡的篇章。
但事情不会就此了结。有3个态势须谨慎。其一,光刻机是高能芯片的心脏,荷兰ASML一直是其佼佼者,华为“速成”的光刻机须保持稳定的跟进。
其二,半导体产业最后都是要回到消费级芯片的庞大市场上。消费型芯片的研发需先进的制程,对打造半导体产业链生态的要求更高,是高利润、高能量的产业。同时,先进制程芯片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其意义也同样重大。其三,浴火重生的华为,对卧榻之旁的美国,也肯定捋了其虎须。
美国是个政治手段高杆,不缺智库和谋士的国家,华为仍须面对无休止的冲击!
视频推荐 :
【独家】用得起·学得会·有实效 政策须接地气别让小农掉队

大马农业面面观
●小型果农陷转型困境
●资金技术成最大障碍
●推动“分层赋能”
●补贴机制需因地制宜
●打造具“人文温度”的智能农业
面对全球农业数字化浪潮,我国小型果农却常常站在变革的边缘,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转型,而是现实中的成本压力、技术门槛及资讯不透明,成为他们跨出第一步的最大障碍。
马来西亚约80%为中小型营运的果农,却常因资源有限、技术门槛高、网络不通而难以跟上转型节奏。
种植领域认为,政策设计须更贴地、更精准,资源分配也需因地制宜、按需支援;也意味着,无论是建立共用设备中心,还是简化补贴手续,都以让农民“见到实效、用上科技、实现转型”为目标。
“只有让新旧农民都能在公平环境中获得支持,从技术中看到希望和效果,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落地,成为所有农民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发展之路。”

陈绍厚
马来西亚果农公会会长拿督陈绍厚指出,当前小型果农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瓶颈,已成为阻碍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挑战。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我国约有80%果农属于中小型营运,这庞大群体是推动国家水果产业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可是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经常面对挑战。
为协助不同规模与发展阶段的果农成功迈向智能的现代化,他呼吁政府应通过“分类引导、精准扶持”的方式推进相关计划,确保有效下放资源、政策更精准落地,即是从政策入手,配合好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援,三管齐下,建立一个完整的支援体系。
“尤其在资金层面,补贴制度应从‘一视同仁’,转向‘对症下药’的按需支持。”
他举例,对于没有数字经验的小型果农,可发放“数字入门包”,如提供免费土壤记录仪、补贴80%卫星网络流量;对中等规模果农(如5至10公顷)可提供60%的无人机购置补贴(上限10万令吉),其余分3年偿还;而对具备MyGAP认证的大型果园,则可设立“智慧农业基金”,提供高达50万令吉的低息贷款。
应推“数字转型贷款”
陈绍厚指出,政府应推动金融创新,与银行合作推出“数字转型贷款”,让果农无需抵押资产,只需以未来3年的预期收益为评估标准,即可申请贷款。
他说,实际上,此类贷款去年已率先发放2000万令吉,协助许多果农开启转型之路。
不过,陈绍厚强调,推动农业数字化,科技本身必须“接地气”,不能仅堆砌功能,而要真正落地。
“例如,针对山区果园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可推广离线式智能终端,记录施肥和用药数据后再通过蓝牙上传,由农业技术员远程分析并提供管理建议,真正做到技术‘用得起、学得会、有实效’。”
建太阳能低空基站
解决“最后一公里”
陈绍厚认为,在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应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动建立太阳能低空基站。
他建议,每个基站覆盖半径约5公里,支持50台设备连接,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70%,并与电讯公司合作,提供专门面向农业的低价流量服务。
对于网络“盲区”,政府也应配发“卫星数据中继器”,将传感器数字通过卫星传输至农业技术部门。
为了让小型果农也能低成本享受先进科技,他建议在主产区设立“智能农业共享中心”,提供如无人机充电站、溯源打印、数字大屏等服务,并以按需付费的方式开放使用。“同时鼓励‘合作社+科技企业’共建农业云平台,让200户以上果农共享市场资讯与天气预警,从而降低技术门槛。”
后续指导不足
询及果农对新技术的顾虑,陈绍厚坦言,许多农民仍对高昂成本与技术复杂性感到犹豫。
他以智能灌溉系统为例,覆盖10公顷果园费用高达8至12万令吉,对小农而言压力极大。
而如土壤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初期难见明显成效,数据也不易被转化为实际管理操作,进一步影响果农信心。
此外,科技引入后的持续指导严重不足,成为推广数字农业的最大障碍。
机械为主 外劳为辅
科技提升效率尊严
对于当前人力短缺的问题,陈绍厚认为,水果产业必须走向“机械化为主、合法外劳为辅”的平衡路径。
他强调,机械化的意义并非要取代人力,而是要解放劳力、提升效率与尊严;而引进外劳方面,也必须严守法令,保障劳动权益,并确保农业生态可持续。
“我们要推动的不是‘无人农业’,而是‘有人文温度的智慧农业’,让科技提升劳动者的尊严,也让土地在机械中继续保持活力。”
关于农业补贴的申请,近年来果农公会收到不少反映,主要集中在信息缺乏透明度,以及申请条件不够明确。
果农公会作“政策桥梁”
陈绍厚举例,如一些年长果农因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掌握仅有马来文版本的政策文件,加上租地合约不规范或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也常导致申请不合资格。
“果农公会积极发挥‘政策桥梁’的作用,主动将政策文件翻译成中文,并通过会员群组广泛传播。
此外,公会还配合农业局举办多场说明会,例如柔佛果农公会近期邀请官员为青年农民讲解申请流程,帮助农民更清晰地理解,并有效利用政府资源。”

林卯顺
资金有限 成本高昂
小农不敢轻举妄动
适耕庄碾米商兼稻农林卯顺指出,农民对新科技或新技术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主要包括成本高昂、成效未明,加上小农资金有限,普遍担心投资风险过高,因此多选择观望,不愿轻举妄动。
早在20年前便采用直接播种法的他坦言,若无法亲眼见证新技术带来的实质成效,确实难以说服农民投入大量资金改革。
“此外,许多种植业者属于小农业者,不仅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耕作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更难期待他们主动引进新技术,以提升产量。”
他直言,若要推广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科技,首要前提是让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成果、取得更好的收成,才能真正打动他们主动改革。
“除了效果显著,资金支持也很关键。政府应考虑提供相关资助,尤其是针对小农,例如在社区层面设立共用人工智能设施,用于预测气候或季节变化。同时,派遣官员接地气的深入种植区,与当地农民交流、传递技术信息,从而协助提升产量。”
他强调,在看到新科技的效益后,农民自然会相信其价值。
更关心基本保障
林卯顺指出,人工智能的采用仍受到农民实际经验的制约。许多农民凭借多年累积的耕作经验,已能掌握气候变化、作物生长节奏,并据此施肥或喷洒农药。鉴于此,他们未必迫切依赖人工智能来协助决策。
林卯顺指出,相较于高科技设备,农民更关心的是农业基本保障。
他以稻农为例指出,政府设立稻谷最低收购价,是保障农民不被压价的重要机制。
“但更重要的是,农药和肥料的派发必须及时。如果派发延误,就会错过关键施肥时机,影响整体收成。这是当前必须改善的实际问题。”
补贴仅惠及特定群
人工智能设施如无人机虽具潜力,但高昂成本令农民望而却步。因此,政府在提供相关津贴时,必须确保程序透明、公平、一视同仁。
林卯顺说,无人机在大马农业领域推广已有5年,目前技术日趋成熟。例如早期农用无人机一次仅能喷洒15公斤的水,如今已提升至20、30,甚至40公斤,大幅增强施肥、灌溉与喷药效率。然而,碍于其售价高昂,许多农民难以负担。
他指出,虽然政府提供贷款津贴和补助金,但资讯传达不畅是另一障碍,很多农民根本不清楚有哪些补贴项目及申请方式。
“即使知道,也要经过一层又一层的申请程序,就算符合条件,最终仍可能无法获得批准。”
忽视经验丰富耕作者
林卯顺坦言,本身对农业领域的发展持悲观看法,因很多补贴往往只惠及特定群体,这是不公平的现象。“我宁愿他们按族群比例公平分配。”
林卯顺续称,政府虽致力于培养年轻农民,但却常忽视经验丰富的耕作者。结果是,让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新手获得资源,却未必能有效经营,反而事与愿违。
“我认为,一些鄙陋政策应重新检讨和改进。在不分种族或年龄层之下,让所有农民都能获得公平对待与资源支持。唯有如此,国家农业才能真正发展,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提供基本保障
农业才有活路
要让种植业生生不息发展,政府就必须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避免他们因亏损而无法继续经营。
林卯顺以适耕庄为例,指当地稻农早年推行机械化,是迫于高租金压力,在被动环境中寻求突围。
“若没有足够产量,即使有最低收购价,我们也难以维持生计。正因如此,我才引进台湾机械化直接播种技术,以减省一半人力成本、提高产量。”
机械化仍需人手
他补充,即使机械化可减少劳动力需求,但种植业仍是一项辛劳行业,本地人多不愿从事,政府有必要适度开放引入外劳,缓解人力短缺的困境。
“无论是机械化还是人工智能,种植业始终无法完全脱离人力,希望政府能正视农民所面临的实际困境。”
为提高整体收入,林卯顺表示,他除了从事种植,也涉足碾米及稻米产品销售,朝多元化发展迈进。
“种植业始终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当年我靠着向农业银行借贷投资技术时,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虽然该技术在台湾已成熟,但自己在初期仍是战战兢兢营运的。”
设最低售价须深入田间
当被问及蔬菜种植业是否也应设定最低售价以保障菜农时,林卯顺认为,蔬菜业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若菜农生计无法获得保障,该行业终将无人愿意参与。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进口蔬菜,否则将被市场牵制,最终人民只能吃贵价菜。”
不过,他也指出,若要设定最低售价,政府官员必须先深入田间,了解种植成本,合理估算售价区间,确保在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的同时,也不造成消费者负担。
“种植业者唯有走向多元发展,方能在夹缝中求生,甚至壮大成长。”
基设完善 政策给力
智能农业触手可及
我国农业正在迎来人工智能的变革,但对许多中小果农来说,这条路并不平坦。
资金不足和技术难关,都让不少农民感到压力和迷茫。即使他们也同意,人工智能并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希望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政府需要加强,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更多贴心的支持,比如按需补贴、低息贷款,以及适合不同规模果园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民一步步接触和掌握新科技。
只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政策支持持续跟进,我国农业朝人工智能转型不再是梦,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