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特拉斯或卓慧思?/锺启章

人名的翻译,向来都是让中文媒体工作者伤透脑筋的事。在马来西亚,国内人名翻译主要涉及马来人、印度人、沙巴以及砂拉越邦土著的名字,中文媒体很多时候都是各自为政,各师各法,就以首相和内阁成员的名字而言,至今尚未统一,主要是因为马来同胞的译名一直都没有规范。

而外国人名尤其是西方国家人物的译名,本地中文媒体大多数都以中国马首是瞻,所以歧异较少。最近英国新首相Liz Truss走马上任,本地所有的华文报纸都采用中国的中文译名“特拉斯”,反而在中国,这个译名引发一些热议,这个现象是比较罕见的。在我国,一班语文爱好者也在手机“话匣”群组贴文讨论。

特拉斯全名为玛丽·伊丽莎白·“莉兹”·特拉斯(Mary Elizabeth "Liz" Truss),香港译作卓慧思,台湾则译成玛丽·伊莉莎白·莉茲·特拉斯。香港仍是英国属地时,英国人的汉化译名多数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1996年改组为法定语文事务署)与英国驻港商务专员公署等官方机构制定。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制定汉化译名的责任大致落到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辖下的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手上。

香港使用的卓慧思译名,是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提供给港媒使用的中文名字。这一汉名化的译法,并不完全贴近母语发音,但这是Truss本人选定的汉字译名,她从2016年担任英国司法大臣起便沿用至今。看来她也有自己的根据:汉语的方块字和意义有一定联系,“卓慧思”所引起的联想比较幽静、高雅、难忘,特别适合女性。

Truss开头的tr组合叫做“辅音连缀”,中国译法通常是拆开译,特拉斯就是t+russ。而香港通常把联缀音翻译出来,把tru译做“卓”——而且“卓”正好是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其实“卓丝”就够了,但“卓丝”谐音“作死”,因此中间加了个智慧的“慧”,“卓慧思”3个字便显得文雅了。

中国以新华社为标准

中国大陆对英国政治人物的译名由中国外交部及新华社译名室制定,不采用英国驻港总领馆提供的译名。比如英国叱咤一时的“铁娘子”Thatcher,大陆版的翻译是撒切尔,港版翻译是戴卓尔,台版翻译则是柴契尔。此外,BBC、美国之音等国际媒体的中文报道使用的译名亦与英国驻港总领馆译名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鉴于中国内部的外文译名很不统一,总理周恩来乃作出指示: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新华社于1956年成立译名组,着手编篡制作译名手册——《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该书于1965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已是第五版。

新华社标准之外,另有国际上通用的汉译中文名,美国副总统Kamala Harris,中译贺锦丽;澳洲前总理Kevin Michael Rudd,中译陆克文。这些译名都为全球所接受,说明一定的弹性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中文的普及化,越来越多西方人士倾向于自选一个汉字中文姓名,这可能是新事物、新趋向、新潮流。问题是,汉字中文名以译者为主,还是以当事人为主?

且让我们看看6位英国首相的名字,中国大陆版翻译和香港版翻译是什么:

1. John Major:约翰·梅杰(马卓安)

2. Tony Blair:托尼·布莱尔(贝理雅)

3. Gorden Brown:戈登·布朗(白高敦)

4. David Cameron:大卫·卡梅伦(甘民乐)

5. Teresa May:特蕾莎·梅(文翠珊)

6. Boris Johnson:鲍里斯·约翰逊(约翰逊)

不应带有歧视或贬损

至于美国前总统 Donald J Trump,大陆版翻译为唐纳德·约翰·特朗普,台版翻译是川普,而港版翻译叫“当街闯”,虽然有人认为香港翻译很接地气,是最好的译名,然而,我个人不敢苟同这种不尊重他人,并带有歧视或贬损他人的译法。

如果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理应尊重当事人自选的中文姓名。何况自选的中文名,往往更能显示优雅高尚的中华文化内涵,卓慧思便是典型的例子。而且,依据译者本身立场的规范译法,往往会令当事人所在地的民众感觉混淆,例如“总理达图·斯里·阿卜杜拉·巴达维”的译名,跟我们所惯用的“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名翻译的不同方法,反映出语言是文化土壤中生长的果实,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实也不太一样。

反应

 

灼见

【灼见】也谈“总理”与“总督”之争/锺启章

去年4月8日,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局(FINAS)发出通告,宣称沙巴和砂拉越的州称号从当天起将改为邦。它指出,有关通告是根据时任首相丹斯里慕尤丁通过通讯与多媒体部长拿督赛夫丁阿都拉,以及该局总执行长阿末依赞所发出的指示。

随着砂拉越和沙巴改称邦之后,砂拉越州议会于今年2月15日的会议中,在67人支持及6人反对下,通过2022年砂拉越宪法(修正)法案,将砂州首席部长的英文职称正式改为Premier of Sarawak,马来文为Premier Sarawak。今年3月1日,砂州务秘书拿督阿玛查勿沙米安发文告说,相关修改的名称由当天起生效。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语范)也在同一天发表文告说,为尊重马來西亚君主立宪制,以及避免囯中有国的错误表述,不建议译名採用“总理”一词。语范委员长暨译名小组主席拿督吴恒灿在文告中指出,经过慎重讨论,砂州Premier的正確译名为“总督”。

这篇文告随即在砂拉越引起强烈的反响,古晋南市市长拿督黄鸿圣3月6日说,全世界都是将Premier翻译为“总理”,而不是“总督”(Governor),他并且认为外邦人不应该介入这个课题。

砂拉越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砂华总)在语范文告于3月2日见报后发表声明说,砂华总认为,Premier在中文翻译为“总理”的用词是恰当和正确的。根据英殖民地时期的官方文件,“总督”一词实际上指的是Governor,而非 Premier,因此采用“总督”作为Premier的译名,不但将造成中文译名的混乱,而且殖民地色彩浓厚。

避免囯中有国

3月 1日砂州务秘书的文告发出后,由于中文媒体都在等候语范的指示,因此吴恒灿于当天中午时分便透过手机“话匣”群组征询语范译名小组全体组员的意见,语范的成员也有砂州的中文媒体代表。他同时也与几位华文报刊的总编辑交换意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都接受Premier的译名是“总督”,最大的考量是为了尊重马來西亚君主立宪体制,以及避免囯中有国的错误表述。

在讨论时,有组员表示“总督”比较像是殖民地时代的职称,具有殖民主义思想。不过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省销毁鸦片的史实,林则徐就是两广总督,所以总督一词并非殖民地时代的产物。

诚如语范主席兼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在《华文译名手册3》中所言:“华语的规范工作,必须靠民间配合官方的推动,才能达到语文规范的效果。”语范已经预见这个译名会引起争议,因此认为最好还是交由官方去定夺到底是“总理”好或者是“总督”比较贴切。

交由官方定夺

由官方去决定,可以避免别有居心者在背后挑拨,指华裔不尊重马来西亚的君主立宪制,而要华社去承担莫须有的罪名。语范也在同一天致函砂秘书,促其对相关译名作出决定,俾让华社无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砂华总会长拿督黄良杰也透露,砂华总将与砂秘书会面,商讨有关中文译名问题。而砂副州务秘书也已经在本月9日与各族群领袖举行会议,商讨该事件,但仍未有定案。倘若砂州政府表示华人社会可以把Premier译成“总理”,那么将来即使有人想利用此课题来煽动统治者或族群的情绪,或企图制造东西马之间的不和,华社也不会成为代罪羔羊。

其实伴随着砂、沙两州政局之嬗变,需要厘清的事项还有很多,譬如两州都改称邦之后,州议会是否应该改称邦议会,州议员是否要改为邦议员,州秘书是否要改称邦秘书以反映两邦的地位?需要的话语范是应该给予协助的,早前语范就曾经顺应当地华社的要求,将“砂朥越”规范为砂拉越,把“哥打京那峇鲁”统一称为亚庇,以符合“名从主人”的规范原则,而国内的中文媒体都欣然接受这两个规范名称。

在单一语言文化的国家,语言的规范就只着重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问题比较单纯。而在马来西亚,情况可复杂得多,语范的任务,除了上述各项规范之外,还要注意名称的翻译,包括人名、地方、街道、政府机构、食品、山川、湖泊、蔬菜、水果、鱼类等等的译名。在食品名称方面,还需要双向翻译,即把马来名称译成中文,也将华人食物名称译成马来文。去年3月10日,教育部辖下的国家语文局曾邀请语范参与线上视频会议,讨论肉骨茶的马来译名。

这次“总理”与“总督”之争,无疑是语范成立18年来所面对的最艰巨的挑战,惟这并不会动摇语范规范化母语的决心,它将会忍辱负重,在坑坑洼洼中继续砥砺前行。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