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核污排海“不担当”/陈文坪
即使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7月4日公布福岛核电站排放辐射处理水的最终安全审查报告,称日本排放核废水入海的做法为“安全”,但还是令日本四成的民众持反对意见。毗邻福岛的宫城县议会更通过一份意见书,反对核废水排放入海,周遭国家也深表质疑“安全”说词。
排海污染影响深远
2021年4月13日,时任日本菅义伟政府决定,“在两年内启动把福岛第一核电站超过100万公吨的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东亚诸国等邻居的强烈不满,对福岛的捕鱼业者也将构成沉重打击。
同年10月,岸田文雄政府上台后,依样画葫芦,并说“核废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绝不能推迟(排放)”。 日本坚持对核废水须排放入海洋,说明两任政府在处理核污问题上的“不担当”。
核废水一旦排入大海,不但将造成海洋生物受到破坏,甚至灭绝,其污染更是永久性。此外,除了周遭国家首当其冲,全世界人民都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两年来,日本政府不但没有聆听周遭国家及人民的呼声,还不时为核废水的处理大放厥词,并以“专家的研究数据”来误导国际社会。不只如此,日还以一些国家的核电站日常排放量来做对比。
要知道,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与正常运行中的冷却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废水”,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福岛的核电站是在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出现“核泄漏”而受污染。
就在日本政府决定核污(废)水排放的消息报道后,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已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核污水排放之日算起,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57天内就会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之后美国和加拿大就会遭到核污染的影响。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波及海产有害人体
这足以说明,核废水排入海洋后,污染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连远至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也难以幸免,全球海洋受到影响只是时间问题。海洋是人类的生活资源,各类海产品都生长在海洋中,一旦海洋生态被污染,海产也会受波及。人类食用就如同食用受到“核辐射的产品”,对人体肯定有害。
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准备将核废水排入大海的行径是不负责任的,应该受到谴责与究责;各方应收集更多污染证据,必要时联合一起诉诸国际法庭,对日本政府提出公诉。
岸田文雄借IAEA的审查报告,来抓紧核污水排海计划,是躲在IAEA背后的“不担当”表现。
中国专家首次赴日 采集未稀释核污水

福岛第一核电厂
(北京20日讯)中国专家将首次从日本福岛核电站厂区内的储罐中,直接采集稀释前的处理水样本进行监测。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从星期三至五(2月19日至21日)对福岛核电站未经稀释的处理水进行追加监测,以确认放射性物质氚的浓度低于标准。
作为监测参加国之一的中国,将于星期五(2月21日)首次从核电站厂区内的储罐中,直接采集稀释前的处理水样本进行监测。
由于处理水在储罐内稀释后,通过竖井排放入海,中国也要求在竖井等处进行取样。
此外,中国还计划对福岛县内卸货上岸的水产品进行取样,以测定产品内含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自从福岛核电站处理水2023年8月启动排海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抱持反对立场,并禁止日本所有水产品进口。
中国曾要求对福岛周围海水和核电站储罐中的处理水等进行“独立取样”,但日本以事关国家主权及无法保证客观性为由,拒绝这一要求。
中日两国在去年9月就核废水问题达成四点共识,包括确保中国有效参与IAEA框架下的长期国际监测和独立取样活动;中国也宣布,将基于科学证据调整有关措施,逐步恢复符合规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
中国《环球时报》上个月报道,中国科研机构已完成对日本福岛附近海域海水的首次独立取样和检测分析,结果未见异常,没有迹象表明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