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廉价商品攻占市场的隐忧/勤保伟

当我们还在争论“便宜没什么不好”的时候,中国商家已经用便宜打烂我们未来的机会。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后,全球供应链瞬间震动。

被挡下的产能,不会瞬间消失,只会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而马来西亚一个自诩开放但缺乏产业护栏的小鱼池,正在无声无息地被放入一群饥饿的“食人鱼”。

不需要枪炮,中国的商品已在马来西亚各个角落开疆拓土。你或许多少也会有注意到,它们正在你家的电视柜、厨房刀架、厕所卫生纸、孩子书包、婚纱店、甚至你家楼下附近的夜市小档口里,占据一席之地。更不用说线上电商平台,从手机配件到家具、衣物,再到街上越来越多的电动车,源头写着中国制造的商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

这并非偶然,而是中美贸易战下的一场“资源再分配”游戏。当特朗普试图封堵中国的出口通道时,中国的工厂没有停工,而是调转方向,把多余的产能和货品,倾销到东南亚市场。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市场中等、制度开放、语言通、人们善良的国家,自然成为廉价商品的首选栖息地。

压低行业利润空间

表面上这是自由贸易,实则是带卷的经济扩张。中国商品以远低于正常本地生产成本的价格进入本地市场,压低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你可以说中国企业效率高,成本低,但这是我们本地商家无法达到的经济规模。

对我国许多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波攻势如同是亚马逊原始森林的“食人鱼”,它们价格低、更新快、打包全球战略资源,甚至控制平台算法。一旦让它们适应了这个小鱼池,它们要的就不只是卖货,而是生态主导权。

马来西亚去年从中国进口货值高达647.8亿美元,比前年增长14.2%,而马来西亚出口至中国的总额只有410.1亿美元。入口产品涵盖从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到化工塑料、甚至日用品和生鲜农产。

这不是补足短缺的健康贸易结构,而是赤裸裸地用外来的物美价廉,取代本地的努力耕耘。

本地中小企业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利润被压至极限,接着是订单流失,再来是融资困难,最后是员工出走或倒闭重整。你或许能在某个电商平台中用5令吉买到一条LED灯,但也可能同时见证一家老字号灯具店结束营业。

我们的中小企业,在没有同等资源、技术、规模,甚至融资条件的背景下,如何与那些超级商家的产品竞争?你看到的是一个比本地同类便宜30%的吹风机,另一个角落可能是一家本地家电工厂可能正在关掉的最后一条生产线。

“卷”,是中国商战的主轴。从价格战到流量战,再到供应链控制战,它们赢的不只是价格,而是节奏与方向。而我们是否还在为一时的便宜感到庆幸?

谁来守住我国中小企

自由市场从来就不是毫无限制的道德高地,而应是兼顾产业安全、国民就业与长期发展的治理框架。眼下我们必须思考的,不是是否欢迎中国商品,而是谁来守住本地中小企业,还有一大群靠中小企业工作的老百姓饭碗。

这不是反对开放市场,而开放必须有护栏。否则,所谓的欢迎外资最终演变成请进来收编本地市场的邀请函。尤其是在这些企业一手掌握供应链、物流、仓储、电商平台的今天,谁能卖,卖什么,定什么价,全由他们说了算。

自由市场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治理。我们不怕竞争,我们怕的是失去公平竞争的能力。

 

 
 

 

反应

 

灼见

【灼见】大马走钢索的智慧/勤保伟

一场关税风暴刚刚平息,又是一波逆转的浪潮。美国与中国在5月间突然宣布互相降低关税90天,美国对中国降至30%,中国对美国则降至10%。

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翻红,投资者一扫阴霾,资金纷纷重新涌入市场,连前阵子跌得不成人形的科技股也重振旗鼓。

马来西亚,作为夹在这两大强权之间、深度依赖出口的中型经济体,显然无法袖手旁观。

我们派往美国试探水温的代表团刚从美方归来,透露出的谈判讯息中,充满着熟悉的美式强硬风格。

若要获得更低的关税,大马必须解决贸易逆差、保障技术安全、欢迎赴美投资,以及不得让美国技术流向美方不认可的国家。

这些话虽说得婉转,却句句带刺。美国要的,不只是数据表上的顺差逆差,而是全球高端科技产业链的主导权。

贸易自由非理所当然

马来西亚,正处于科技中立战略的最前线:芯片封装测试在我们这里完成,数据中心方面,中美都在我国建设,AI运算平台也准备在我们土地上落地生根。

马来西亚企业不能再假设贸易自由是理所当然的。在美方看来,任何可能间接出口至第三国的情形,都会成为审查对象。

也就是说,一家本地企业若组装含有美方技术的组件,最终却服务于非友好名单上的国家,就可能会面临制裁,甚至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这对大马及其企业而言是一个警钟。企业应尽快梳理自身技术来源、客户分布、终端用途等关键环节,并在必要时设立“防火墙”,例如在商业策略与区域分工上清楚划分美国市场线与其他市场线,防止因灰色操作而遭受牵连。

美国对全球技术输出的控制,并非一刀切,而是依据“信任分层制度”执行。美国的几位亲密盟友被列为“技术可信同盟”,享有较少的出口限制与更多的配额。而马来西亚目前处于信任的边缘地带,若想获得更多高端芯片与关键技术,唯有靠实绩争取。

因此,政府应主动出击,设立国家级技术安全监管体系,与美方标准接轨,强化数据审计与可控性,在制度层面展现我国“可控、可信、可查”的诚意,以争取更大程度的技术转移权与出口配额。

美国提出的其中一项条件是促进马来西亚企业赴美投资。

充当桥梁而非跳板

对多数大马中型企业而言,这听起来难以实现,因美元汇率偏高及美国高昂的生产成本,远非一般亚洲文化企业能轻易适应。

但若能借助国家主权基金等政府机构协助,在美国投资设立中高端测试厂、数据服务平台或AI芯片研发实验室,不仅可满足美方要求,还可换来一定程度的技术转移权或数据配额。

我们要向中美双方表明,大马愿意成为彼此之间的桥梁国家,而非跳板国家。我们不是中美之间的代工灰区,而是区域数据、信任与技术整合的关键枢纽。

随着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企业,无论是芯片、汽车零件等领域被卷入这场地缘经济战,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跨国顾问与应变能力,更加脆弱。

政府必须设立出口安全辅导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合规指导、技术审核工具与跨境交易信托机制。同时,应通过国家品牌认证,提升国际买家对我国企业的信任度,助力企业在多边市场中稳健前行。

马来西亚既不能靠讨好来获取地缘红利,也无法靠回避来避开冲突波及。

在这个“后全球化”、准冷战、技术壁垒重筑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制度化的中立与战略性的灵活,构建属于大马的新产业安全网。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要学会的是站得稳、不失衡,如走钢索般谨慎而坚定。

这才是一国中型经济体在当代真正的成熟表现,也是马来西亚在乱世中应有的智慧与气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