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伊斯兰民族主义的隐患/锺启章

国盟成员党之一的伊斯兰党在甫于11月19日落幕的第15届全国大选中,总共角逐64个国会议席,结果成功拿下43个席位,比在上届大选所夺得的18席多了25席,增长了172%,成为本届大选中最大的赢家,也凸显本届大选后一个深层的隐患,即伊斯兰民族主义的兴起。

伊党不仅本身战绩彪炳,而且还协助同一阵线的土著团结党在所竞选的86个议席中夺得30席。根据报道,土团党夺下的议席,主要是得力于伊党支持者的协助,这使得国盟总共获得73个国会议席,仅次于希望联盟的82席,并且导致本届大选首次出现悬峙议会的局面。

伊斯兰民族主义坐大

本届大选最令人瞩目的是伊斯兰民族主义的坐大。虽然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在11月23日觐见元首时自称拥有115个简单多数议席,惟元首还是献议国盟与希盟联合组织团结政府。有人将之解读为那是因为元首不想让伊党执政,其实倘若慕尤丁当下接受元首的献议,伊党便会是政府成员。

任何一个宗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宗教的发展,会衍生出一种基于宗教意识或者是宗教精神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运动通常被称为宗教民族主义,它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民族与宗教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以达到某种具有冲突性的政治目的。

1993年,尤根斯迈耶在《新冷战---宗教民族主义对抗世俗国家》一书中提到,宗教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兴起,这是对世俗民族主义失败,即未能兑现诺言的 “政治自由、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 ,以及对世俗道德腐败的一种反应,并形成对世俗民族主义的严峻挑战。

此次大选结果,恰恰应验了尤根斯迈耶所言。很显然的,各族选民都对以巫统为主的国阵感觉彻底失望。他们断然拒绝贪污腐败的决心,导致由拿督斯里阿末扎希所领导的国阵尤其是巫统蒙受建党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土著回教徒和非回教徒选民分别把选票集中投给国盟和希盟,唾弃法庭帮的巫统,影响所及,其他国阵成员党如马华和国大党也遭受池鱼之殃。

安华须消除种族偏见

以马来回教徒占多数的军警人员和其他公务员,多数都把票投给了国盟。以公务员选民居首的布城国会议席,国盟的土团党击败巫统即可见一斑。

这个趋势也让宗教民族主义在全国兴起,原本非回教徒和回教徒选民在投票中各取所需,分投希盟和国盟。如果国盟遵循元首的劝告与希盟组织团结政府就皆大欢喜,但随着慕尤丁婉拒元首的献议,导致两大阵营对峙,无形中加剧了族群的分裂和宗教的对立。

大选成绩让许多民众包括非回教徒和一些温和与中庸的马来回教徒都担心我国会变成第二个伊朗。因此,在安华宣誓成为首相后纷纷建议采取相应对策阻遏宗教政治化。

有人建议新政府应将宗教与政党政治切割,禁止政党利用宗教来遂其政治目的。惟此举无异于敲冰求火,特别是像马来西亚这样一个以马来回教徒族群占大多数的国家。任何强制的镇压行动必将引发剧烈的反弹,整个国家将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安华是马来西亚伊斯兰青年组织的联合创办人,他在1982年受时任首相敦马哈迪邀请加入巫统后,曾于80年代推动国家行政伊斯兰化的政策,并在担任教育部长期间在教育界采纳了伊斯兰化措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担任第10任首相的五年期间,他必须消除马来回教徒对非回教徒的种族偏见,并消除非回教徒对伊斯兰化的恐惧感,同时结合温和与中庸派回教徒的力量,消弭这种不健康的趋势。

安华在担任副首相时,曾举办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儒对话。那次与会者超出1000人,国内的许多回教徒知识分子纷纷响应参加。

后来马来亚大学还成立了一个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专门讨论伊斯兰与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互动的可能性等问题。是故,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族群融合方面,他应该是驾轻就熟的。

反应

 

灼见

文化传承·活化新村/锺启章

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其部门辖下的全国新村发展委员会将专注在四大重点,即发展新村基础建设和设备、设计新村好品以推广新村、加强人文元素以促进旅游,以及举办全国新村美化大赛。

根据2015年房屋及地方政府的统计,全国共有613个华人新村,其中包括436个传统新村、134个重组村和43个渔村。随着团结政府成立,华人新村又回归地方政府发展部。

以倪可敏百日新政所展现的能力与魄力,相信必能给全国613个新村带来一番新气象,更何况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在2023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拨给新村1亿400万令吉,比去年的拨款增加2000万令吉,是新村历来最大笔的拨款。

日前,我遇见一位从巴生移居仁嘉隆幸福村已经6年多的青年。我很好奇,从来只有新村居民移往城市,可不曾听闻有外人迁居新村,这肯定是一个好兆头。

有丰厚历史积淀

这位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青年是于2015年受邀到东禅寺协助平安灯会展览项目,负责制作仁嘉隆新村模型。后来在仁嘉隆设立艺术馆,并且协助筹设仁嘉隆文化馆,还开设自家茶餐室,成为三大种族所喜爱的打卡地点。最后他索性落户仁嘉隆,目前担任佛光山仁嘉隆幸福村美术分会会长,协助东禅寺新春平安灯会的灯笼设计与制作。

新村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不管是成立的历史背景或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马来西亚华人新村在全球各国当中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华人社会普遍认为,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章是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而华教、华团和华人新村则是华社的三大堡垒。

今年迈入第74个年头的华人新村,是殖民地时代的产物。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对抗马来亚共产党的威胁,于1948年颁布紧急法令,翌年设立新村,以切断马共和华人民间的联系。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的新村都已经城市化,也有人口外流的现象,但新村作为马来西亚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照顾,而且这些新村也不乏当年兴建,至今仍然保留下来的华文学校,它们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华文学校一样,需要政府与华社的协助。

鼓励新村设展馆

《南洋商报》曾于2009年配合新村60周年而主办“我来自新村”嘉年华,主要是为当地的华文学校筹募发展经费。华人向来重视教育,服膺“穷人因书而富,富人因书而贵”的理念,即使是偏远的新村,村民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城市地区的华人。

当时我率领报社团队走遍全国各地的新村,记得第一场嘉年华是于2009年4月26日在雪州安邦新村举行,为当地的华小筹款。南洋报业基金从2009年开始到2011年,在“我来自新村”活动项目下,总共拨出79万5000令吉给44所新村华小。

当时的新村并没有文化馆或故事馆,这些展馆的设立,乃最近几年的事,这是值得嘉许的现象,它反映了村民对本身文化的爱护和觉醒。

不管是中央、州或地方政府,都应该鼓励和协助新村设立本身的展馆,让新村丰富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承和发扬,进而申请成为文化遗产,激发新村的活力,带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这与地方政府发展部所倡导的新村发展四大重点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并且有助于实现部长所强调的,即避免新村人才外流,也促进人才回流。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