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伊斯兰民族主义的隐患/锺启章

国盟成员党之一的伊斯兰党在甫于11月19日落幕的第15届全国大选中,总共角逐64个国会议席,结果成功拿下43个席位,比在上届大选所夺得的18席多了25席,增长了172%,成为本届大选中最大的赢家,也凸显本届大选后一个深层的隐患,即伊斯兰民族主义的兴起。
伊党不仅本身战绩彪炳,而且还协助同一阵线的土著团结党在所竞选的86个议席中夺得30席。根据报道,土团党夺下的议席,主要是得力于伊党支持者的协助,这使得国盟总共获得73个国会议席,仅次于希望联盟的82席,并且导致本届大选首次出现悬峙议会的局面。
伊斯兰民族主义坐大
本届大选最令人瞩目的是伊斯兰民族主义的坐大。虽然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在11月23日觐见元首时自称拥有115个简单多数议席,惟元首还是献议国盟与希盟联合组织团结政府。有人将之解读为那是因为元首不想让伊党执政,其实倘若慕尤丁当下接受元首的献议,伊党便会是政府成员。
任何一个宗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宗教的发展,会衍生出一种基于宗教意识或者是宗教精神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运动通常被称为宗教民族主义,它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民族与宗教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以达到某种具有冲突性的政治目的。
1993年,尤根斯迈耶在《新冷战---宗教民族主义对抗世俗国家》一书中提到,宗教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兴起,这是对世俗民族主义失败,即未能兑现诺言的 “政治自由、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 ,以及对世俗道德腐败的一种反应,并形成对世俗民族主义的严峻挑战。
此次大选结果,恰恰应验了尤根斯迈耶所言。很显然的,各族选民都对以巫统为主的国阵感觉彻底失望。他们断然拒绝贪污腐败的决心,导致由拿督斯里阿末扎希所领导的国阵尤其是巫统蒙受建党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土著回教徒和非回教徒选民分别把选票集中投给国盟和希盟,唾弃法庭帮的巫统,影响所及,其他国阵成员党如马华和国大党也遭受池鱼之殃。
安华须消除种族偏见
以马来回教徒占多数的军警人员和其他公务员,多数都把票投给了国盟。以公务员选民居首的布城国会议席,国盟的土团党击败巫统即可见一斑。
这个趋势也让宗教民族主义在全国兴起,原本非回教徒和回教徒选民在投票中各取所需,分投希盟和国盟。如果国盟遵循元首的劝告与希盟组织团结政府就皆大欢喜,但随着慕尤丁婉拒元首的献议,导致两大阵营对峙,无形中加剧了族群的分裂和宗教的对立。
大选成绩让许多民众包括非回教徒和一些温和与中庸的马来回教徒都担心我国会变成第二个伊朗。因此,在安华宣誓成为首相后纷纷建议采取相应对策阻遏宗教政治化。
有人建议新政府应将宗教与政党政治切割,禁止政党利用宗教来遂其政治目的。惟此举无异于敲冰求火,特别是像马来西亚这样一个以马来回教徒族群占大多数的国家。任何强制的镇压行动必将引发剧烈的反弹,整个国家将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安华是马来西亚伊斯兰青年组织的联合创办人,他在1982年受时任首相敦马哈迪邀请加入巫统后,曾于80年代推动国家行政伊斯兰化的政策,并在担任教育部长期间在教育界采纳了伊斯兰化措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担任第10任首相的五年期间,他必须消除马来回教徒对非回教徒的种族偏见,并消除非回教徒对伊斯兰化的恐惧感,同时结合温和与中庸派回教徒的力量,消弭这种不健康的趋势。
安华在担任副首相时,曾举办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儒对话。那次与会者超出1000人,国内的许多回教徒知识分子纷纷响应参加。
后来马来亚大学还成立了一个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专门讨论伊斯兰与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互动的可能性等问题。是故,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族群融合方面,他应该是驾轻就熟的。
搞好民生·提“升”经济/锺启章
2024年12月15日揭晓的2024马来西亚年度汉字,“升”以微差击败“昌”字首次当选。“升”字以18.52%的得票率脱颖而出,“昌”字获得18.18%,两者差距仅为0.34%。
年度汉字,一字乾坤,是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字。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或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字反映全年焦点。年度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读懂年度汉字,往往就意味着读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过去一年民众所关注的焦点事件。
“升”字有褒贬义
汉字有多音多义的特点,在几千个常用字中,约有四百多个是多音多义字,这些字形相同而读音、意义、词性不尽相同的字,较容易造成误读误解,甚至会有迥然相反的释义,就像“升”字,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它有两个面向和含义,既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
属于褒义的是它代表着人民对国家过去一年的情境给予正面的总结,包括经济有所增长,令吉升值,股市综合指数升高,而在职场上打拼的则获得升职加薪,收入提升,同时去年适逢马来西亚、中国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不断提升,总之,一切都往积极美好的方向去看。而另一个则属于贬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反映了人民对过去一年来物价普遍上升、生活压力山大感到担忧。
要判断“升”字在这里到底是褒还是贬,可从过去几年来当选的年度汉字看出端倪。2023年消极负面的“贵”字当选年度汉字,主要是因为当时令吉贬值,导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贵”字就是对大马整体经济的最直接的表达。
而2022年的年度汉字是“涨”,很明显的反映了马来西亚民众在2022 年也是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民众的生活面对沉重的压力,“涨” 字当选似乎是“众望所归”。
纵观2022及2023两年来民众投选年度汉字的趋势,可以看出2024的年度汉字与之前两年的年度汉字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感觉。因此,“升”字在这里属于贬义的可能性比较高。
2024年中选的“升”与排名第二的“昌”字相差仅有0.34%,可说是险胜。“昌”字代表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所创的“昌明马来西亚”口号,这也反映了民众所关注的课题,多数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升”字的当选,可以给当政者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民生经济问题毕竟还是治国理政重中之重。默迪卡民调中心于去年10月10日至11月27日所展开有关安华政府施政绩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53%受调查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民调指出,多达65%受访者仍担忧大马的经济状况,仅有39%受访者认为我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多达53%受访者认为,国家正朝着错误方向前进。
受调查者中有65%认为经济课题如高生活成本、低收入、高失业率、令吉贬值、总体经济状况不佳等,是当今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安华改善人民经济的作为表示满意的民众,只有45%。这项民调结果和年度汉字“升”所表达的民众心声可谓不谋而合。
治国口号是工具,民生经济是目标,“昌明大马”口号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和政策方向,但它必须落地,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民心。
口号与行动应一致
实践证明,治国口号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终要看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一个口号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到实处,那么这个口号就是空洞的。
治国口号是方向,民生问题是目标;治国口号为民生问题提供指导,民生问题检验治国口号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特朗普首次担任总统时高喊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曾凝聚大量选民,但却未能解决医疗、移民等关键民生问题,以致争议不断。
一个成功的政府应让口号与行动一致,将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具体的改善民生措施,譬如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口号,透过扶贫政策让数亿人脱贫,使口号变为实际成果。
因此,团结政府不仅要高喊“昌明大马”,更要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才有望在下届大选中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