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从“战云密布”走向“蓝色经合”海洋/翁诗杰

海洋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离不开仰赖海洋资源的开发,可它在当前国际社会追求生态文明的前提下,不能不受到固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约。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以及欠发达经济体,都是难以拿揑的考验和挑战。

尽管这类国家和地区有临港、涉海的优势,甚至国家的生产总值对海洋资源的依存度高,但大多不能有序的将之产业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蓝色经济”的概念对它们来说,显得相对的陌生,遑论会有周全的规划与跨国的合作。

就地理位置而言,亚洲多国地处南海、太平洋与印度洋之滨, 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其中,经济体量厐大的中国,其起步之早所累积的经验,更足以成为其他海洋国家的借镜。根据中国的数据显示,早在“十二五” (2011-2015 年)规划之初,中方即已设定目标,要让蓝色经济在2015年前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达到10%。及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更确定了中国“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运输量,海上航运占90%。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货柜来自中国。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海洋。而“十三五”对海洋经济的规划,更是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方通过打造国际、国内的海洋经济支点,加强了海洋产业的投资贸易,以及海洋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规划了海洋经济对外投资服务保障措施,为推进“一带一路”明确了发展路径和措施保障。

中国经验成学习典范

中国境内的蓝色经济区不但成形,其经验更足以成为本区域海洋国家学习、复制的典范。它以临港、涉海、陆海一体发展海洋产业群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充份体现其依托海洋,陆海互补,产业群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的特色。

值此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共振之际,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是当前全球的努力聚焦。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正好契合人类社会对发展的永恒追求。中方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原有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产能抓手,创新合作模式,以构建 “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作为推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排头兵;并以蓝色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以外的另一项抓手,按区域性的形势需要,落实多边主义包容性的实践。

由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多以区域性的共同利益挂帅,习主席的“全球发展倡议” 不妨依地域之分来构建“发展命运共同体”。就以印太地区为例,碍于不同文化并立,政经利益与矛盾各异,因此印太的《发展命运共同体》框架,可涵盖环南海的东盟、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与南太平洋的岛国等。无可否认的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A)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起步较早,若干经验值得作为借镜,甚至优化。

产业抓手方面,从港口建设、港务管理、航运物流、渔业、养殖业、海洋再生能源到海床矿物开采等,林林总总,中国拥有足够的经验、产能和资源可供合作和分享。尽管中国不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的成员,但作为其对话伙伴,中国或可考虑同该联盟寻求合作平台,以作为发展蓝色经济,弘扬“发展命运共同体”的试点。其合作模式可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同时必须以持续性发展作为大前提,深化普惠包容、合作共嬴的精神,让合作伙伴国普遍有“获得感”。

亟需资源与践行指引

目前不少发展中与欠发达的海洋国家,对发展可持续性的蓝色经济,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区域性组织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觉醒的开始,但不能长期止于概念,或光说不练、坐以论道。这些弱小的经济体亟需资源的到位与践行的指引,才有开局的希望。值此全球仍为经济复苏折腾之际,有序的共同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刻不容缓。这比起过往仅只限于海难救援、海上反恐、海洋研究等的海事合作,无疑是向前跨进了一步。

我们蔚蓝的海洋要的不是舰艇对峙的耀武扬威、地缘政治的剑拔弩张。时至今日,海洋资源只有集人类之智,有序包容的持续性发展,利益均沾,才有望发展成为异军突起的全球蓝色经济。

反应

 

大数据

向海洋讨生活 “蓝色经济”钱途无量

提到蓝海市场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感陌生,那么蓝色经济(Blue Economy)呢?这也并非什么新型经济但日益为各国所重视。

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各国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掘出新的资源,以满足急剧飙升的需求,占了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便成了人类的新目标。

什么是“蓝色经济”?

◎世界银行给出的具体定义,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计和就业,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经济活动。

◎欧盟委员会的定义,为:“与海洋、海洋和海岸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它涵盖了广泛的相互关联的成熟和新兴行业。”

蓝色经济最先兴起于多个岛屿国家,其中包括塞舌尔共和国这样的发展中小国,也包括群岛大国印尼,全球最大、最强的一些国家如美国、中国、欧盟等都在大力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使用蓝色经济的概念,推动开发自己广阔的海洋和沿海资源。例如:

提高就业率与收入

◎意大利“国家海洋经济观察站”第11期国家海洋经济报告数据显示,该国蓝色经济2021年创造了524亿欧元(约2614亿令吉)的附加价值,如果考虑到蓝色经济整个直接和间接的供应链,则高达1427亿欧元(约8200亿令吉)。

2021年意大利与蓝色经济有关的行业约有22.8万家公司,雇用了近91.4万人。

◎非洲多国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力促蓝色经济增长。非洲蓝色经济规模有望增至4050亿美元(约1兆8920亿令吉),可创造5700万个就业机会。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沿海经济体通过旅游和娱乐、航运和运输、发电、食品以及相关商品和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提供了230万个就业机会,并增加了超过3700亿美元(1兆7236亿令吉)的GDP。

为什么需要它?

人类自古以来就从事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从沿海制造业、渔业和水产养殖、沿海和海洋旅游、石油和天然气、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其他在海上、海上或海底进行的活动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

如今的“蓝色经济”与传统海洋活动的差别在哪?

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

1、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找到塑料垃圾带,塑料污染威胁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以及食物系统和海洋固碳的能力。目前,海洋每年吸收大约7到80亿吨的二氧化碳,几乎与世界上的森林一样多。但是,海洋酸化的加剧会降低其固碳效率。

2、过度捕捞令那些严重依赖海鲜的社区发现获取鱼类变得更加困难,食物系统的不平衡也为入侵物种开辟了渠道。这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也给当地的粮食系统带来了新的麻烦。

更大经济回报

如果我们轻率地对待海洋,我们就有可能破坏地球上最大的为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提供生命支持的系统。由致力于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14位世界领导人组成的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认为,可持续管理的海洋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通过妥善管理渔业资源可以使食物产量增加6倍多,并创造1200万个就业机会。

该小组还发现,蓝色经济还能通过扩大风能和波浪能的应用、加强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增加海底碳储存以及其他海洋活动等措施,帮助人类削减21%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本世纪中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

可持续蓝色经济机遇与挑战

挑战

*如何弥补当前正促使海洋资源迅速退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的不足;

*如何解决自然资本估值不足的问题;

*如何克服在管理中部门间割裂的问题;

*如何应对能力不足(人力资本)的问题。

机遇

*通过构建一个健康和具有韧性的海洋以支撑经济的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多学科研究;

*朝向整体、跨部门和长期的管理方法迈进;

*提高人才建设能力,促进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就业。

全球海洋保护区增加

*1990年覆盖面积:179万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5月覆盖面积:2805万平方公里

海洋能源主要提取自海浪、潮汐、盐度和海洋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动能。

近年的全球海洋能源容量(兆瓦)

2009年:244

2010年:250

2011年:503

2014年:513

2016年:523

2018年:527

2019年:525

2020年:523

2021年:523

蓝色经济案例及活动

根据联合国估计:

◎蓝色经济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兆美元(约6.99兆令吉),创造超过3000万个就业岗位,并为超过30亿人提供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海洋经济规模可能翻倍,达到3兆美元(约14兆令吉)。

蓝色经济含以下部分活动:

◎海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潮汐能、波浪能

◎蓝碳:储存在海洋中的碳。“蓝碳”来源如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每单位面积固碳和储存的碳量比陆地森林多。它们还保护沿海社区免受洪水和风暴的侵袭,而蓝碳项目则是尝试以“信用”的形式向买家(如希望抵消其排放的企业)出售这些碳。

◎人工培植海鲜:又称实验室细胞培植海鲜,这类新兴产业的出现可帮助减轻野生鱼类资源压力。

◎可持续贝类和海藻养殖:这个行业既可以生产大量的食物,又可以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创建沿海栖息地和减缓气候变化。

◎用活的海岸线取代海堤,创造新的栖息地,增强沿海区域的气候韧性,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栖息地保护:可带来新的收益流。例如,加快恢复红树林和海草栖息地的工作,以及扩大海洋保护区的全球倡议就提供了不少通过旅游业和“蓝碳”市场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生计的机会。

◎废料管理

◎传统航运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5%,但通过使用环保燃料实现脱碳的各项举措正在努力推动这个行业向蓝色经济靠拢。

◎商业渔业取消有害补贴、减少渔具影响(如在刺网上安装照明灯来减少副兼捕)、以及采用让渔业资源有机会恢复的捕捞习惯(如限制在产卵地捕鱼)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