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从“战云密布”走向“蓝色经合”海洋/翁诗杰

海洋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离不开仰赖海洋资源的开发,可它在当前国际社会追求生态文明的前提下,不能不受到固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约。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以及欠发达经济体,都是难以拿揑的考验和挑战。

尽管这类国家和地区有临港、涉海的优势,甚至国家的生产总值对海洋资源的依存度高,但大多不能有序的将之产业化,却是不争的事实。“蓝色经济”的概念对它们来说,显得相对的陌生,遑论会有周全的规划与跨国的合作。

就地理位置而言,亚洲多国地处南海、太平洋与印度洋之滨, 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其中,经济体量厐大的中国,其起步之早所累积的经验,更足以成为其他海洋国家的借镜。根据中国的数据显示,早在“十二五” (2011-2015 年)规划之初,中方即已设定目标,要让蓝色经济在2015年前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达到10%。及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更确定了中国“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运输量,海上航运占90%。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货柜来自中国。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海洋。而“十三五”对海洋经济的规划,更是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方通过打造国际、国内的海洋经济支点,加强了海洋产业的投资贸易,以及海洋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规划了海洋经济对外投资服务保障措施,为推进“一带一路”明确了发展路径和措施保障。

中国经验成学习典范

中国境内的蓝色经济区不但成形,其经验更足以成为本区域海洋国家学习、复制的典范。它以临港、涉海、陆海一体发展海洋产业群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充份体现其依托海洋,陆海互补,产业群集,生态文明,科技先导的特色。

值此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共振之际,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是当前全球的努力聚焦。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正好契合人类社会对发展的永恒追求。中方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原有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产能抓手,创新合作模式,以构建 “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作为推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排头兵;并以蓝色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以外的另一项抓手,按区域性的形势需要,落实多边主义包容性的实践。

由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多以区域性的共同利益挂帅,习主席的“全球发展倡议” 不妨依地域之分来构建“发展命运共同体”。就以印太地区为例,碍于不同文化并立,政经利益与矛盾各异,因此印太的《发展命运共同体》框架,可涵盖环南海的东盟、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与南太平洋的岛国等。无可否认的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IORA)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起步较早,若干经验值得作为借镜,甚至优化。

产业抓手方面,从港口建设、港务管理、航运物流、渔业、养殖业、海洋再生能源到海床矿物开采等,林林总总,中国拥有足够的经验、产能和资源可供合作和分享。尽管中国不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的成员,但作为其对话伙伴,中国或可考虑同该联盟寻求合作平台,以作为发展蓝色经济,弘扬“发展命运共同体”的试点。其合作模式可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同时必须以持续性发展作为大前提,深化普惠包容、合作共嬴的精神,让合作伙伴国普遍有“获得感”。

亟需资源与践行指引

目前不少发展中与欠发达的海洋国家,对发展可持续性的蓝色经济,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区域性组织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觉醒的开始,但不能长期止于概念,或光说不练、坐以论道。这些弱小的经济体亟需资源的到位与践行的指引,才有开局的希望。值此全球仍为经济复苏折腾之际,有序的共同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刻不容缓。这比起过往仅只限于海难救援、海上反恐、海洋研究等的海事合作,无疑是向前跨进了一步。

我们蔚蓝的海洋要的不是舰艇对峙的耀武扬威、地缘政治的剑拔弩张。时至今日,海洋资源只有集人类之智,有序包容的持续性发展,利益均沾,才有望发展成为异军突起的全球蓝色经济。

反应

 

灼见

【灼见】慎终追远 连结两岸/陈文坪

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清明”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不单是节令,还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在心,代代相传,是流淌在华人血液中的DNA。更进一步地说,清明节承载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正是如此,当媒体报道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宣布将于3月27日启程赴中国大陆祭祖后,中港台、海外侨胞都纷纷给予致意。大陆官方欢迎自不在话下,连一向“卡关”的台湾民进党政府,也没有阻扰,而是按既定程序审批放行。

可见,慎终追远的文化意义悠扬,不但可促进两岸民间来往,扩大交流,增加了解,也能传达两岸人民的福祉,安定环境,和平生活的正能量。

台海局势乌云密布

自2017年民进党籍蔡英文当选总统后,因放下“九二共识”这一各自表述的模糊政策,两岸的高层次交流就“被中断”。加上3年疫情的边境封锁,6年里,两岸官方接触屈指可数。两岸也因2022年8月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而剑拔弩张,台海紧张局面比任何时候都来得“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幸好忍一时而避开了干戈。这就是智慧。

后冠病时代,全世界都在开放中,商务、文旅等人员交流往来也恢复常态,两岸也逐渐恢复了航班航线,甚至“小三通”。这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台湾民进党政府也不敢逆民意而继续禁航令。

友谊之桥时通时阻

中台本是一家亲,因历史、政治因素而各自为政。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开放人民到大陆旅游探亲经商后,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已经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但在意识形态下,民进党政府的杯葛使这一“桥梁”时通时阻。特别是过去疫情3年,更是“中断”,不但加深敌意,更疏远了人民的感情。民进党政府的民粹操作给两岸带来更大的裂痕,这也是造成台海危机的根本所在。

回顾马英九8年掌政时期,两岸相安无事,台海碧波粼粼。最终促进了两岸最高领导人66年来首次见面。

2015年11月7日下午,“习马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举行。两岸领导人首次握手言欢,这历史性之握,通过电视直接向全世界转播,是多么地温馨与祥和。中台两边都借这一次的历史性会晤表达和平、发展、珍惜人民福祉的愿望。

笔者也在现场见证这历史一刻。并为文作了评点:“两岸的和平发展攸关全世界,更与中华民族的繁盛息息相关。两岸领导人能在狮城会面,可以说是令人鼓舞。至少双方都放下歧见,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盛世开拓进取,作出艰辛的努力。正视历史,和解可望,务实会晤,两岸可以长治久安。我们期待着两岸领导人,通过会面和谈,继续开启新的篇章,两岸和平,中华振兴。”能在现场参与见证,是荣幸、更是欢欣。至今还是历历在目。

体现关心两岸福祉

卸任后的马英九,关心两岸福祉已不必赘述,对民进党政府的“逆转”大陆政策不时给予批评、批判。今年又登高一呼,赴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到大陆多地学府交流。体现了马英九热爱中华民族、关心两岸福祉、和平相处的愿望。

今年底是台湾的总统选举,为避免民进党民粹操作,马英九决定不到北京与习主席来个二次“习马会”。既然如此,若习主席能“借机”离京到地方视察,顺便探望一下“老朋友”,不就“解”了这一道题吗?

慎终追远源远流长,连结两岸文化灿烂辉煌。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