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习近平缺席G20峰会的微妙作用/霍咏强
G20领导人峰会终于在无风无浪中完成,比预期中理想的是成功发表了联合声明,尽管因为声明缺少了对俄罗斯的谴责或批评,因此被西方国家和传媒形容为“令人失望”,但在反俄的G7阵营领导下,不少G20国家对俄乌冲突的成因和发展,明显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此外,从会前美国媒体的“事先张扬”,笔者甚至怀疑峰会能顺利完成,离不开中国决定由总理李强代替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会议。
2012年以来从未缺席
中国在峰会前一星期表示,领导人习近平不会出席在新德里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美媒立即形容此为对活动的东道主印度是一个打击,同时也令人对习近平作为世界政治家的形象产生疑问,甚至视此为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自2012年掌权以来,习近平从未缺席过这个由主要国家和欧盟组成的峰会。
对于中国的反应、猜测很多:
1.例如《纽约时报》就称中国与20国集团的几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正日趋紧张,包括美国和印度,更准确地说,真正“关系紧张”的起源,也离不开就是美国的主导。
2.习更喜欢那些让中国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小集团?比如近日刚刚在南非成功“扩容”的金砖国家峰会,然而,与会的虽然都是新兴国家,但组织扩大后不但占据全球三成多GDP、四成人口,还是全球增长动力所在,不可能视为小集团;美国为求打压中国、长期向民众发放错误资讯,也是美媒的不幸。
3.在这场峰会举办之时,由于不断恶化的房地产危机,中国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艰难的时刻?
从峰会的过程看来,习近平放弃出席、正好成功避过由西方媒体努力塑造的“龙象之争”,习没出现自然不会抢去了主办国印度总理莫迪的风头,印度政府要为来年争取连任的“省招牌”宣传活动,自然希望能够成为焦点,中国人最懂礼数,这种顺水人情,又岂能不送?
完美演绎“釜底抽薪”
尤其是这届G20会议推进得一点也不顺利,作为本届G20轮值主席国的印度,会议还没开始,就表示希望此次峰会上,各方能够就最后的联合声明达成广泛共识,还特别提到了中国,至于印度为什么点名中国,或许是在今年印度召开的各级别G20会议,包括财长、外长、能源部长、发展部长以及央行行长会议,均未达成联合声明。原因是G7国家多次坚持的强硬声明,都遭遇中国及俄罗斯的反对,以及拒绝签署。
在这种背景底下,如果习近平出席峰会又拒绝接受欧美的强硬声明,那中国自然落在印度的对立面,“龙象之争”会被美媒吹得高涨、无限延伸两国“不和”,甚至形容为中国刻意阻挠,不希望莫迪争取连任云云。
所以习近平之缺席,可谓完美演绎了中国兵法中的“釜底抽薪”。
既然印度是轮任主席,中国由李强出席,肯定不会抢去莫迪风头;再加上美媒一直强调中国是“独裁国家”,只有习才说了算,总理也只是靠边站,假如峰会达成了任何决策,还要怀疑李强是否有权力去推进?
莫迪拜登成领头人
虽然现实正好相反,中国过去10年的政策,无论出自谁的口,习近平也好、李克强也好,甚至是部长级官员,都能贯彻始终。但当习近平不出席,日、法、德领导人都弱势,这种情况下,莫迪和拜登成了G20峰会的当然领头人,形势就很微妙了:
1.既然“大佬”不在,中俄代表团就更可以谨守在声明上的底线,虽未至寸土不让,但关键字眼总可以守住。
2.会议重心都落在印度和美国头上,也就是说,所有人和传媒,都会认为是印度、美国说了算。
3.如果声明无法达成,就算中国持反对意见,美媒自然也只能继续强调中国的“独裁”,没有人作得了主!
4.既然印度以峰会声明为会议成功与否的象征,当然对各国达成共识有强烈的意向,加上原来就不想开罪俄罗斯,自然希望声明内容更“宽松”。
这时候,美国反而成为受压一方,如果坚持强硬、声明无法达成,明显地没给印度面子,但又无法转嫁到普丁和习近平这些攻击对象,在有力难施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为印度开方便之门了!
视频推荐 :
会议纪要避谈关税 G20财长气候融资无共识

(开普敦28日讯)齐聚开普敦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未能就气候融资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
缺乏协议意味着集团无法发布公报,只是发布会议纪要。
南非财长埃诺格瓦纳在27日的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说:“自从俄乌战争开始以来很难发联合公报”。在这次会议上,“在许多其他议题,包括气候融资问题方面出现新的分歧,导致难以达成联合公报。”
美财长缺席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1月20日上任以来,一直攻击可再生能源和气候计划。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缺席本周的会议,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上星期也没有参加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
彭博社引述埃诺格瓦纳说,贝森特的缺席是由于有其他事务在身。他说,贝森特最初“发出普通照会说他会参加”,但是他在特朗普召集内阁会议后说,不得不缺席G20会议。
本周会议由特朗普威胁对部分美国最亲密盟友发动贸易战所主导,但是会议纪要却没有提到“关税”字眼。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