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中美在中概股的博弈/魏开星

在美元不断升息的实际操作及预期之下,美股面临重大调整的压力;历经上半年上海封城两个月后,中国经济出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罕有地低增长。

然而,当上海封城结束,中国股市在下半年经济恢复增长的预期下,加上香港回归25周年的利好因素刺激,内地带动香港股市走出了一波“东升西降”的行情。

此时,整个欧洲经济则经历能源供应紧张、天气干旱等天灾人祸地煎熬,物价飞涨,俄乌战争胶着,各国政府及财金当局无计可施。眼看在纽约、伦敦及香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中,唯有香港股市将一枝独秀。

西方财经界慌了。试想,若香港股市欣欣向荣,加上金融当局各项工作稳固妥当,以中国内地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后盾,在美国扬言“金融脱钩”的要挟中,中国可把握主动权,欧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如奈我何?

美欲借中概股获利

美方威胁中国的最大筹码是到纽约上市的200多家中概股。一方面,美方可在中概股上市中获取巨额经济利益;同时,还借对上市公司的审核程序获取关乎中国国家及个人的安全数据,如“滴滴打车”在美国偷步上市,就是此类事件的典型。

另一方面,美方却以中概股的会计审核不符标准,妄图逼中国就范。为了防范美方因两国关系交恶而像对待俄罗斯海外财产一样,没收中国的美元资产,中国石油等五大的国企已完成在纽约交易所的退市工作。

美方为了“拿”住中概股,在会计底稿上做文章。这里面有个前提是,中国的中概股必须依赖纽约交易所上市,否则,中概股全部退回香港交易所,美方不但失去中概股这个会生金蛋的母鸡而且手中没了敲诈中国的武器。

然而,若香港股市“风景这边独好”,加上监管得当,中概股可在回流香港股市中发扬光大,而不必在纽交所一个树上吊死。

为了拖住中概股,西方必须将香港股市打压下去,以配合美方对中方中概股会计底稿审核的施压。于是,媒体登场了,世界几大著名的财经传媒都跳出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西方传媒打压港股

西方媒体通过针对在香港上市的几大权重股,加以打压,以达到拉低恒生指数的目的。此项工作分阶段,分批次地进行,媒体似乎也在展开接力赛,一方唱罢我登场。

2022年8月16日,路透社声称引述4位知情人士的消息,腾讯计划出售所持美团240亿美元(约1080亿令吉)股份的全部或大部分,将投资变现。虽然腾讯回应指出不评论市场传言,然而受消息影响,美团在港交所的股价一度急跌10.34%;腾讯也跌0.73%。恒生科技指数受压,曾跌112点或2.62%。

相距半个月,腾讯再传减持美团消息。这回是英国的《金融时报》,也是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腾讯已草拟一份减持计划,预计套现千亿元人民币。腾讯尽管迅速澄清,可是,大部分“腾讯概念股”都低走,美团最多跌7%,最终拖累恒生指数跌357点。

中新能源车成眼中钉

新能源汽车,中国领先世界,出口量位居第一,连马斯克的“特斯拉”都要跑到上海来设大厂;比亚迪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龙头。

西方媒体对中国汽车股的打压分两个方向。一是面上打压,借某个月份销售量因车型更新换代而出现的下降,唱衰某个车企,如理想汽车,以此打压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小鹏及理想);二是重点打击,如藉巴菲特抛售比亚迪股份。

事实上,今年7月,巴菲特要减持比亚迪股份的消息就已不胫而走。消息经发酵,终于在8月底导致对比亚迪股份在香港交易所股价的大幅下挫。

美英等国的老牌财经媒体,像《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及《金融时报》等,由于其在国际财经界的“头部”地位,往往一篇报导能对股市产生巨大的震荡效果。

这些媒体的手法往往是,或捕风捉影,声称来源市场人士,为凭空想象设置挡箭牌;或在蛛丝马迹的基础上,加上记者的“加料”与“灌水”,令消息时真时假,有真有假,以达到其混水摸鱼的意图,获取股市之外的利益。

 

 
 

 

反应

 

国际财经

在美国上市中概股危机未完 特朗普还隐藏两张王牌

彭博评论

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贸易对抗,将波及在美上市中概股,分析人士正在推演中国公司被迫从美国退市的可能性。

当被问及是否会让中国公司退市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在与北京的贸易谈判中,“一切选项都在桌面上”。

虽然目前尚无更多细节流出,但摩根大通、摩根史丹利、杰富瑞金融和瑞银集团的策略师与分析师纷纷发布报告,评估在美上市的200多家中资企业的退市风险,这些公司的总市值达1.1兆美元(约4.84兆令吉)。

拼多多、唯品会、好未来等公司可能首当其冲。这些企业是少数在美上市但尚未在香港挂牌的中资公司,由于无法将美股转换为港股,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更大。

摩根大通估算称,若这些公司被迫退市,可能会被剔除出全球指数,导致约110亿美元(约484亿令吉)的被动资金流出,其中仅拼多多就占到94亿美元。

跟踪在美上市中概股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迄今基本没有受到这种威胁的影响。该指数今年累计下跌0.5%,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挫8%。金龙中国指数周二止步两连涨,小鹏汽车和京东对指数拖累最大。

摘牌阴影重现

退市对中概股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个陌生词。早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当中美围绕中资企业审计问题争执不下时,这类公司就曾受到密切关注。

该问题在2022年得到解决,直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热度又出现上升。这位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加强对流向中资企业的美国投资的审查。

特朗普政府手中有多项工具可用于推动中资企业退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下令交易所将中国或香港企业摘牌,或直接取消这些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注册资格,使其无法在任何形式下进行交易——包括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滴滴和瑞幸咖啡虽已退出美股交易所,但仍在场外交易。

此外,SEC还可动用紧急权力要求交易暂停,但若该措施由白宫发起,将更具法律和政治分量。

另一种做法是要求SEC出台最终规则,禁止使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VIE是多数中港企业为在美国交易所上市而采用的商业架构,也是在特朗普行政命令中点名批评的对象。相比此前审计纠纷依据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上述这些措施执行起来速度可能更快。

随着贸易战升温,贝森特的表态再提醒人们,退市威胁依然是特朗普应对中美冲突策略的一部分。

杰富瑞分析师爱迪生李(译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美国手中有两张强有力的牌:中概股摘牌和禁止美资对华投资。对等关税不仅仅涉及贸易问题,更关乎美中之间的国力竞争,以及如何确保美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

估值风险

退市将引发流动性方面的担忧。杰富瑞指出,对于许多中资企业来说,美国存托凭证(ADR)的交易额,远高于在香港市场的交易额。摩根史丹利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和京东的ADR日均交易额,比它们港股的日均交易额高出约80%。

摩根史丹利策略师王劳拉(译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随着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如果所有中概股ADR同时从美国交易所退市,整个中国股票市场都将面临估值下行风险;但从长期来看,香港市场应该能够弥补这一交易量缺口,尤其是对于市值较大的公司来说。

对冲基金Polar Capital的基金经理吴杰瑞(译音)表示,对大多数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而言,退市带来的风险相对较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投资者曾主要来自美国,但如今中国本土投资者已成为这些公司股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他表示,拼多多是一个例外,因为它尚未在香港上市。

“其实路径已经很清晰,对吧?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董事部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完成了相关布局。如果拼多多想做,我认为这个过程也相对简单。但在短期内,这确实会给股东带来一些波动。”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