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双城记》—北京与华盛顿/洪松坚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它的开场白打动人心,实为不朽之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致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所接收的这个时代,评说是好是坏,只可用最高级的对比来形容。”

我觉得这段话正好应对了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吸收历史的教训,不会重蹈覆辙?

当今时局,各国焦点首推冠病疫情。翻开报纸,死亡人数惊心动魄。截至8月20日,美国死亡人数为64万4281人,天天高居榜首;印度次之,巴西排名第3。中国死亡人数为4,636。截稿时,美国正在讨论是否要打第三剂疫苗,说明他们距离全面控制疫情还有很长的路。

美国疫情惨通胀高

值此多事之秋,美国的通货膨胀一直高企不下。美联储说这只是暂时现象。不过,事实未必如此,否则国务卿布林肯不会改变先前在阿拉斯加会议的傲慢态度,除了派人到中国访问,还自己拨电杨洁篪。

美国医药控制中心说,对于重症病例如癌症、器官移植及免疫功能衰弱者来说,第三针疫苗是极有必要的。

因为通胀导致物价不断上涨,需求受到打击,人们减少消费,这样一来,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商品滞销,老板为了生存或会裁员、减产,极有可能引发工潮或劳资纠纷。一旦工人的收入减少,全家人的生计会受影响,连带孩子的教育都受冲击。总之一环扣一环,最终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一言以蔽之,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在美国,失业者可以领取救济金,据说数目足够糊口,平民不至于饿死。

希望中国别抛美债

美国财政部长叶伦、商务部长戴琪、国务卿布林肯等都表示有意访华。他们的用意非常明显,是希望中国出手帮忙解决美国的财政危机。特别是不要趁美国之危,抛售美债。

常言“屋漏又逢连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别看美国貌似强大,其实它负债累累,除了上述问题,美国现在又遭遇债务上限危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8月5日的报道,美国的债务已经突破28万亿美元,接近债务上限。如果政府不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就会对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只面临经济滑坡的危险,也会影响国家信用。美元的地位也会不断下降,这是对美国非常不利的。一句话,美国没有能力还债了。试想世界各国还会把它看成老大吗?

有人认为,如果美国两党不能在9月底、10月初解决债务上限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不仅会面临违约风险,同时还会引起国际经济市场的巨大动荡。

究竟什么是债务上限呢?那是指美国政府根据国会授权,为了履行现有法定义务而借的债务总额,其中法定义务包括军饷、医疗福利、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未偿还的政府债务总数大约为28.5万亿美元,其中公众持有的债务大约有22.3万亿美元,政府间债务则是6.2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目,美国政府现在只能通过非常规措施来腾出借债空间。如果国会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债务上限,截至9月中旬,美国财务部的现有资金将全部花光。而据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分析,目前美国国会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两种方法。

两党博弈引爆“核弹”

第一,通过常规立法程序提高债务上限或暂停它的生效,可是这种方法需要参议院获得60票通过,这意味着民主党必须要争取10名以上的共和党议员的支持,这对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办法。

第二,民主党可以利用预算调节程序提高债务上限,这种方法只需要投票时票数超过51票即可,不过依然需要获得共和党议员的支持。

两党之间的博弈意味着债务违约这颗“核弹”会被引爆,其结果即是美国借债信誉下降、投资者抛售国债,股市可能地震。后果太可怕了。

话到这里,我突然想起911事件。那是发生在2001年纽约华尔街附近的恐怖事件,发生在美国时间早上9点左右,导致纽交所停业。9月17日,纽约交易所恢复运作时股市大跌。第一天道琼斯指数下跌684点,跌幅7.1%,创下交易所单个交易日的最大跌幅。过后4天的交易中,估计损失1.4万亿美元。此外,许多贸易、经纪和其他金融公司在世贸中心都设有办事处,遭遇人命损失和运作停顿的惨况。

据说保险公司最终支付了大约400亿美元的911相关索赔。最大的输家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美国种族歧视迄今依然严重。非裔佐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民众上街游行。有关警察被判刑之后,民愤总算暂时平息。

冠病溯源转移视线

综合上述,美国的问题一箩筐。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何来学习中国的基本建设?要知道民主政治的政客最擅长欺骗选民。美国政客更是这方面的鼻祖。

自特朗普上台到拜登接任,美国政府一直在玩弄冠病溯源问题,企图利用这个课题转移视线,甩锅中国,从而淡化自己的无能,并乘机要挟中国给予赔偿。美国统治集团还停留在晚清时代的思维——他们以为还可以像当年那样,开着坚船利炮向中国勒索。

日前看到一则报道,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到访东盟前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向美国喊话,要后者调整对华心态,因为区域动荡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要知两只大象打架,殃及周边小草。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秦刚,14天自我隔离之后于8月12日和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在华盛顿见面会谈,双方交谈甚欢。

美国显然知道,硬的不行,只好改用软的,即是我们常说的软硬兼施。后事如何,有待观察。

反应

 

国际

40万居民离京津冀 北京人口20年首降

(北京23日讯)中国各省份近日陆续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数据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总体来看,锐减的增量数据,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压力。其中,京津冀的情况不容乐观。继2021年负增长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扩大至42.3万人。

官方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口20年来首次下降,符合中国人口减少的总趋势,引发对中国经济展望的担忧。

政府星期二公布的统计显示,北京居民数量到2022年底为2184万,减少了4万3000人;天津则连续两年净减少人口规模在10万水平;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河北,继2021年减少15.84万人后,2022年流失规模接近翻倍,达到28万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受访时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国大盘中经济份额减小,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口流动。

视频推荐 :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