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大罢免”显示台湾内外交困/魏开星

台湾正在上演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政治乱象,岛内掀起所谓的“大罢免潮”!
截至2月13日,中央选举委员会总计收到54件罢免案送件,其中51案为立委,国民党立委33人,民进党立委也有17人、无党籍立委1人,其他3案为市长以及县议员的罢免案。
那么,台湾为何会冒起如此大规模的罢免民意代表的“奇葩”现象?追根溯源,与赖清德政府当局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相关!
赖政府外部环境恶劣
首先,赖政府所处的外部环境之恶劣为李登辉以降所仅见,超过陈水扁时代,堪比蒋介石败退台湾早期差点被美国抛弃时的情景。一方面,赖政府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统一压力。
赖清德主政以来的两岸关系,不但没有从蔡英文时代紧绷中有所缓解,而且还更加恶化;而中国方面已然实质性推进统一的进程。
解放军在武备方面进步神速,无人机、机器狼、无人登陆艇、六代机等层出不穷,美军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东部战区不仅保持在台海周边常态化巡航,在春节期间还枕戈待旦,发表系列海报对台展开文宣攻势。
中国在外交层面将“支持中国统一”作为友好国家的表态,已形成惯例;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之后,并一起写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或共同声明中,共同构成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一环。
中国在国际上造舆论,目的是当实施统一行动时,可获取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减少反对声音;同时可借此进一步孤立民进党及台湾当局的台独行为与台独政策。
美方或拿台湾做交易
另一方面,特朗普2.0刚开启,美俄关系突变,在沙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两国代表会谈,标志双方将围绕俄乌战争停战展开合作、协商。
此时,美方将欧洲及乌克兰这两个最重要的当事方撇在一旁;更有甚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因不愿签署丧权辱国的“以资源换安全”的协议,而被特朗普大骂为俄乌战争的始作俑者,并要求乌克兰提前举行大选,大有将泽连斯基赶下台为快的架势。
一时间,泽连斯基从“英雄”沦为“独裁者”。现实就在眼前,若特朗普拿台湾与中国大陆做交易,赖清德恐怕连泽连斯基的处境都不如。其次,赖清德当局的内部压力来源于政治上的弱势与孤立。这结果早在2024年1月13日那场大选就已注定了。
有鉴于此,上台伊始,赖清德便举起“杀威棒”,向民进党内部的政敌挥去。其中,前桃园市长郑文灿就是其第一个标靶。这一招乍看怎么如此眼熟?原来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有异曲同工之妙!
台当局陷入政治孤立
由于赖清德是以40%的得票率上位的,加上民进党在立法院所获的议席相比上一届大幅缩减,以至于未过半,从上一届的立法院绝大多数党沦为第二大党,因此形成“朝小野大”的格局。
立法院的院长由国民党的韩国瑜夺得。受到立法部门的掣肘,赖政府施政寸步难行。于是,自去年5月份之后,台湾立法院几乎没有平静过,不是大门被堵就是立委互殴,不是立委强占主席台就是台下打成一片。
国民党与民众党联手,民进党任何议案都休想过关,由此导致政府行政处于僵死状态。民进党为了改变立法院的生态,只好祭出罢免立委的绝招!于是,所谓的“大罢免”运动登场了。民进党企图通过立院党团的配合,挟民意将一些在立法院内专门针对民进党的激进立委加以罢免;之后,透过补选彻底扭转“朝小野大”的状态!因此,“大罢免”是赖政府内外交困的挣扎!
【灼见】台湾抢东南亚人才效果成疑/魏开星
近年来,受“少子化”冲击,“招生难”令台湾许多高校陷入困境。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4年有4所高校停办。
自2011年开放中国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以来,中囯大陆生在台的巅峰期曾高达4万余人,不仅补充了岛内生源,两岸学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紧张,陆生赴台就学几乎停顿。为此,民进党当局推出所谓“2+4”计划,美其名曰“培养国际人才”,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招揽生源。
台湾经济部与教育部、国发会等部会合作,中长期规划“2+4”方案,即针对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优秀“国际生”规划客制化课程,培养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可进入产业工作。
抢台湾学生饭碗
就学期间的学杂费由政府提供,生活津贴则由企业提供,并保证留台就业(培育2年,留台工作4年或2年)。一年奖学金为22万元新台币(下同)起跳。经济部期望每年培育2万5000万名“国际人才”。据了解,此项计划涉及金额总数达350亿元。
相关政策实施近一年,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对岛内同等学历的学生不公平。
且不说“保证留台就业”对台湾青年就业构成威胁,抢了同辈人的“饭碗”;就是一年奖学金22万元起,也已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年薪的一半;同时以台大为例,“国际生”的奖学金金额不过是学费豁免,外加每月6000新台币的补助。
可见“2+4”计划的奖学金明显高于以往惯例,也对该计划以外的“国际生”不公平。
忧假留学真打工
其次,产生“假留学、真打工”疑虑。现实中,由于移工身分到台湾的成本比侨生贵了三四倍;工作不适应时,侨生也较容易转换,不必额外支付“买工费”,导致“当留学生比当移工划算”。
这就引发“假留学、真打工”的质疑。事实上,每年来台就读的“国际生”约1万9000人,留台率仅约47%,约有近万人未在台就业。
最后,侨生在台找工作不易。曾有毕业的侨生说,要留在台湾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困难。
从外部环境看,台湾抢东南亚人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中国大陆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提供丰厚奖学金,越来越多东南亚华裔学生选择前往中国大陆留学,降低对台湾高教的需求。
第二,文凭互认困难。台湾文凭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未普遍承认;另一方面,留台学生在台未必能取得专业证照或认证,部分企业也因语言疑虑而不录用毕业生,使东南亚学生在台就业不易。
第三,配套政策不足。台湾本地的留才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不了解雇用外籍人才的规定,或认为手续繁琐,因而意愿不高。
吸引力低缺“内功”
从内部来看,台湾要“抢”人才,显然也缺乏“内功”:
一方面,留学吸引力受质疑。相较其他将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台湾学杂费与生活费较低,对东南亚学生具吸引力;然而,台湾大学“太多太易进”,文凭含金量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台湾高校以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课程比例偏低,不利学生毕业后在国际职场竞争。
综观“2+4”计划的施行情形,以及台湾官产学研的制度缺陷,可以说,这项作为“新南向政策”一环的“抢才”战略,其成效仍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