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伊儒对话”30年得失/锺启章

安华与马来西亚南传佛教首座拿督达摩拉达那长老握手致意。
配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4月15日起在马来西亚展开3天的国事访问,马来西亚国际回教大学也与中国国际儒学联合会签署一份协议,在正式层面上推出伊儒学术交流。
习近平表示愿同马方推进“伊儒文明对话”,而中国和大马恰恰是“伊儒文明对话”的推手,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并明确提出要展开“伊儒文明对话”合作,将其提升到国家层面。
伊儒文明对话并非由单一个人或组织倡导,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文明冲突论”出现后,许多学者、政治家以及民间组织基于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渴望而共同推动的理念和实践。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一理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思,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认为,强调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文明对话,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点和合作的可能性。
在国际学术界方面, 许多国际学者如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和比较儒家文明与回教文明,他们的学术成果为对话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马建构区域话语权
至于在本土方面,早在1995年,时任副首相的拿督斯里安华就在马来亚大学与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展开了引人瞩目的“伊儒文明对话”。近年来,他更是积极倡导和推动这项对话合作,并将其提升到国家层面。
大马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拥有重要的回教徒和华人社群,长期以来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大马学者、政府官员和民间组织都为此做出了贡献,马来亚大学文明对话中心和马来西亚伊儒对话协会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主要成果与进展包括学术理论建构,出版“儒伊”典籍的现代诠释,马来学者如奥斯曼巴卡系统研究明清“儒伊”著作如王岱舆《正教真诠》,提出“回教与儒家在认主学、伦理观上的兼容性”,打破了“回教与儒家必然冲突”的偏见。
过去30年,大马在伊儒文明交流互动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并借此建构区域话语权,例如将伊儒对话推广至印尼、汶莱等东南亚回教国家,并于2018年主办“回教与亚洲文明国际会议”,推动《吉隆坡宣言》纳入儒家“和而不同”原则。
大马也在中国“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于2016年与中国共建“马中伊儒文化交流中心”,促成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马来西亚回教大学合作研究项目。 可见我国积极推动伊儒文明对话30年来在国际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在促进跨文明理解、推动学术研究和树立对话典范方面。
成果难普及至普罗大众
然而多年来的伊儒对话仍多集中于学术与精英圈层,尽管论坛频密,但其成果难以普及至普罗大众,特别是乡村与边缘社群。缺乏通俗语言的阐释与普及,使得文明对话影响力有限。
此外,部分保守群体对儒学持“异教”看法,担心影响回教徒信仰,限制了儒家思想在官方教育体制中的深层融入。而且文明对话多为文化交流性质,尚未能影响国家层面的教育、文化、外交等重大政策。
宗教与族群课题一直都是大马社会发展与建设的软肋,自独立以还,举凡大选或补选,这两个课题都免不了被政党炒作,最近举行的亚亦君令补选亦然。一旦被煽动,将没有理智可言,后果不堪设想,显见伊儒文明对话的成效依然缺失,未来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加注重对话的普及化和实践性,并积极应对地缘政治和极端主义的挑战。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更广泛的参与,才有望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将“文明互鉴”正式纳入《国家团结政策》等,未来10年将是检验这一模式能否成为全球文明对话范式的关键期。
美国佛罗兹堡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马海云认为,一旦伊儒对话学术交流做得成功,不仅是习近平访马的成果之一,估计往后会影响更多国家与区域,包括西方国家或也将加入到类似的跨文明对话交流。
【灼见】台湾抢东南亚人才效果成疑/魏开星
近年来,受“少子化”冲击,“招生难”令台湾许多高校陷入困境。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4年有4所高校停办。
自2011年开放中国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以来,中囯大陆生在台的巅峰期曾高达4万余人,不仅补充了岛内生源,两岸学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紧张,陆生赴台就学几乎停顿。为此,民进党当局推出所谓“2+4”计划,美其名曰“培养国际人才”,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招揽生源。
台湾经济部与教育部、国发会等部会合作,中长期规划“2+4”方案,即针对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优秀“国际生”规划客制化课程,培养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可进入产业工作。
抢台湾学生饭碗
就学期间的学杂费由政府提供,生活津贴则由企业提供,并保证留台就业(培育2年,留台工作4年或2年)。一年奖学金为22万元新台币(下同)起跳。经济部期望每年培育2万5000万名“国际人才”。据了解,此项计划涉及金额总数达350亿元。
相关政策实施近一年,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对岛内同等学历的学生不公平。
且不说“保证留台就业”对台湾青年就业构成威胁,抢了同辈人的“饭碗”;就是一年奖学金22万元起,也已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年薪的一半;同时以台大为例,“国际生”的奖学金金额不过是学费豁免,外加每月6000新台币的补助。
可见“2+4”计划的奖学金明显高于以往惯例,也对该计划以外的“国际生”不公平。
忧假留学真打工
其次,产生“假留学、真打工”疑虑。现实中,由于移工身分到台湾的成本比侨生贵了三四倍;工作不适应时,侨生也较容易转换,不必额外支付“买工费”,导致“当留学生比当移工划算”。
这就引发“假留学、真打工”的质疑。事实上,每年来台就读的“国际生”约1万9000人,留台率仅约47%,约有近万人未在台就业。
最后,侨生在台找工作不易。曾有毕业的侨生说,要留在台湾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困难。
从外部环境看,台湾抢东南亚人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中国大陆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提供丰厚奖学金,越来越多东南亚华裔学生选择前往中国大陆留学,降低对台湾高教的需求。
第二,文凭互认困难。台湾文凭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未普遍承认;另一方面,留台学生在台未必能取得专业证照或认证,部分企业也因语言疑虑而不录用毕业生,使东南亚学生在台就业不易。
第三,配套政策不足。台湾本地的留才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不了解雇用外籍人才的规定,或认为手续繁琐,因而意愿不高。
吸引力低缺“内功”
从内部来看,台湾要“抢”人才,显然也缺乏“内功”:
一方面,留学吸引力受质疑。相较其他将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台湾学杂费与生活费较低,对东南亚学生具吸引力;然而,台湾大学“太多太易进”,文凭含金量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台湾高校以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课程比例偏低,不利学生毕业后在国际职场竞争。
综观“2+4”计划的施行情形,以及台湾官产学研的制度缺陷,可以说,这项作为“新南向政策”一环的“抢才”战略,其成效仍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