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龙旗袍再现

这就是Brian Khoo版本的龙旗袍,是不是跟黄柳霜的一样惊艳呢?
报道|洪诗迪 图片|品牌提供
本期要给你介绍的是很有故事的2023新春系列,因其创作者Brian Khoo是以黄柳霜(Anna May Wong)为设计灵感。
已故的黄柳霜是好莱坞第一位美籍华裔女演员,虽然曾因在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被华人圈唾弃,但她在国际间的声誉却非常高,还曾被刻印在美分硬币上呢!而她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之一,不只是她那标志性的齐刘海发型,还有她在《Limehouse Blues》电影中穿的龙鳞旗袍,以她强大的女王气场让东方文化惊艳西方时尚圈。
而Brian Khoo就是借鉴了这袭超经典龙旗袍的设计灵感,重新打造了一袭更符合现代美学及其设计风格的龙旗袍,效果一样令人惊艳。
除此之外,他还延用了去年的蜂鸟刺绣,并引入象征幸福的秋季花卉,以及寓意长寿、健康和希望的扇形银杏叶等元素,打造出了多款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男女春装。

很喜欢他在衣领和衣襟上做的巧思设计。
纪念华裔演员对抗歧视岁月 黄柳霜荣登美硬币图像

黄柳霜是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
报道:葛芮辰
黄柳霜登上美国硬币头像,以纪念这位美国的华裔演员在1930年代对抗歧视与刻板印象的岁月,在今天美国面对“仇恨亚裔”的浪潮爆发之际,具有特别的意义,也让好莱坞的熠熠星光,增加了华裔的光芒,映照美国追求种族平等理想的道路。
2022年10月,美国铸币局宣布推出美国历史上第一枚印有亚裔头像的硬币。
在新的25美分硬币背面,将出现华裔女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手托下颌的经典形象,纪念华裔演员对抗歧视的岁月,在今天美国掀起“仇恨亚裔”的历史逆流中,意义重大。
黄柳霜作为好莱坞1930年代闪耀的一颗星,她历经亚裔被歧视和“扮黄脸”的时代,面对残酷的歧视性法律和政策,黄柳霜凭藉着自己强烈的民族意志和目标意识超越了种族压迫的藩篱,顽强而又精采地在充斥着偏见和压迫的好莱坞和美国社会中奋斗及生存,她留下的无数物质与精神遗产,至今也在鼓舞着新生代的华人女演员们。
遭白人孩子排斥歧视
黄柳霜出生于洛杉矶的华人移民家庭,祖籍广东台山,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父亲黄善兴开了一家洗衣店以维持生计。生长于位于洛杉矶的华人社区,漫长的童年伴随着的是她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困扰和矛盾。
彼时美国刚颁布“排华法案”不久,此项充满歧视性的法案极大地限制了华人群体的移民,也使华人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遭受直接针对和限制的族裔群体。
成长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黄柳霜在学校遭受过不少次来自白人孩子的排斥和歧视,这种折磨和父亲黄善兴不断对她及其他孩子强调的“要对自己的民族身分感到自豪”并驱,成为了弥漫黄柳霜童年时期的不安情绪的主要来源。
黄柳霜17岁时抱着“用十年赌一次成功的心态”,在父母的极力反对下从高中辍了学,只身前往好莱坞闯荡。
中国角色由白人代演
当时的好莱坞对于华裔演员来说绝非美好的乌托邦,当时发行的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中国角色都由白人演员取代。
他们涂上黄色的粉底,故意化妆成吊梢眉和眯眯眼,穿着极其浮夸的服饰,此一传统便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扮黄脸”(Yellow Face)。
面临如此明目张胆的针对亚裔演员的歧视,黄柳霜毫不畏缩,接下了电影《海逝》。
在这部以特艺七彩技术制作的默片中,黄柳霜凭藉着极其灵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无声胜有声”,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黄柳霜在之后坦言:“我耗尽了全身气力只为活出这个角色。我只想证明我能有价值地代表我的民族。”

黄柳霜(中)是无声电影时代好莱坞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华裔女星。
表演惊艳声名大噪
黄柳霜的演艺生涯从此便算正式拉开了序幕。
因在《海逝》中令人惊艳的表演和才华,黄柳霜受到了导演兼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的注意。
两年后,19岁的黄柳霜参与了神话电影《巴格达大盗》,并在其中饰演一名蒙古女奴。
这个寻常的“龙女”角色却让这部电影声名大噪,取得了超逾200万美元(约944.7万令吉)票房的优秀成绩。
黄柳霜也因此片在全球范围内出了名,迎来了演艺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她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她的着装和发型都开始引领当时的时尚潮流。
自学法德语巩固欧洲市场
然而在片场,碍于美国的反异族通婚法,黄柳霜无法在银幕上和任何白人男性演员进行亲吻等亲密的互动,这也让她始终只能出演一些配角,通常都是被边缘化和丑化的邪恶巫女,或者拥有悲惨下场的亚洲女性。
厌倦了这些千篇一律的角色,黄柳霜于1929年前往欧洲,在欧洲她得到了一些她之前从未触碰到的机会。
有声电影时代降临后,黄柳霜更是凭藉着自学的法语和德语巩固了她在欧洲电影市场的观众基础。
1935年,当黄柳霜再次争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Buck)小说主题为中国农村家庭生活的电影《大地》而遭拒之后,她放弃了对好莱坞的期望,开始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团队和电影。

《上海儿女》正面描述和刻画中国。
跟梅兰芳学戏支援抗日
黄柳霜1936年拍摄制作了一部纪录其中国之旅的纪录片,此趟中国之行对黄柳霜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她曾跟随梅兰芳学习京戏,也回到故乡探亲。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黄柳霜拍卖掉以往的电影服装以筹集资金和医疗物资,拍摄反法西斯主义电影,并演讲以请求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
返回美国后的黄柳霜与派拉蒙电影公司签约,期间仍不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援助着中国。
在之后和派拉蒙的合作中,黄柳霜开始在电影里出演一些和以前有所不同的角色。
她提到她十分高兴自己在《上海儿女》中的角色和形象,因为这是一部正面描述和刻画中国的电影。
只拍中国正面电影
当时在离开中国之际,黄柳霜便宣称从今起只会拍摄对中国有正面看法的电影;而《上海儿女》则代表着她正在履行她的承诺。
1960年,黄柳霜的名字被刻在了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短短一年之后,这位华裔女星于计划参与《花鼓歌》的演出时死于心脏病发作,享年56岁。
黄柳霜短暂的一生中,因早期出演过大量的“具有侮辱性的华人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在中国的声名和口碑都极其负面。
直到最近几十年,黄柳霜的名声才逐渐开始得到平反,她曾经致力于对抗好莱坞种族歧视的种种努力,也都开始被重新挖掘和珍视。
黄柳霜就如一颗明星一般,持续闪烁着为当今闯荡好莱坞的华人演员们照亮前路。
美国不少自由派进步势力都是将黄柳霜登上美国硬币头像的推手,以纪念这位美国华裔演员对抗歧视与刻板印象的岁月,在今天美国面对“仇恨亚裔”浪潮爆发之际,具有特别的意义,也让好莱坞的熠熠星光,增加了华裔的光芒,映照美国追求种族平等理想的道路,期盼不会因为当前的政治逆流而失去实现信心。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