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何凯晶:把空间还给市民,而不是车子

捕风捉景|何凯晶(建筑系硕士生)

“15分钟步行圈” 是一个倡导以走路就可以抵达基本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社区规划,近年来被多国当成理想城市的标准之一,也是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的鼓吹下,城市空间可以如何更有效地被利用,如何通过共享减少建设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其中,也特别强调多元复合的设计理念,换言之就是以人居住的地方为中心点往外辐射1-3公里内,为一个社区单位,并非全是住宅楼,楼下可以买日常必需品这种,而是参照人的行为规律,学生可以走路上学,大人可以走路上班,去巴刹、公园、电影院、医院等等,都在15分钟内步行的距离。

让社区更多元

然而在马来西亚,走路似乎是个颇为“寒酸“的事,是属于没有钱置产买车的低收入族群,毕竟在一个仍以汽车为主的城市,高速公路的两点一线只需15分钟,而换乘公共交通工具可能就得3个小时。

不难发现大家的周末假日都往市中心购物商场涌去,在社交媒体圈上那一列列的热门打卡地点,几乎是菁英圈和劳作圈的割裂,是追求品质和只求温饱的差别。相较于没有能力负担汽车的人,想像他们的步行距离,是单层杂货店、茶餐室,和路边摊相互依存的经济命脉。也因此“15分钟步行圈”的倡议,是为了让整个社区更加多元。“把空间还给市民,而不是车子”,人在步行的尺度也会更容易展开社交对话,不同社会阶层和族群可以共融于开放的街区。

某天我去拜访一个在从事社区策展的朋友,她带我在旧巴生路(old klang road)附近绕了绕,15分钟能走到的地方很少,几乎都是住宅区,唯一有趣的景观就是大家自家门前栽种的小菜园,途中有个外籍女佣突然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正路只有一条,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她?”

我一边纳闷她从哪里冒出来,一边默默跟着她走到排屋的后方,排水沟渠的两旁是蛮横生长的绿植,有条草丛小径隐约浮现,走过了废弃木屋,更肆乱的野草,我渐渐与她拉开距离,当我的视线远方出现铁皮板木,我便不再走近,我想我本来就不应该打扰,让他们安静消失在谷歌地图中,只是我一直记得那条路,是靠双脚探索出来的,我也记得在那条狭小的小路中,我们对视而笑。

社区活力光景

一个宜居的生活圈不仅要步行友好,还需要空间友好,在马来西亚也有个特别符合这个性质的场所叫嘛嘛档(mamak)。最近恰逢欧洲杯足球赛,国外许多球迷早已聚众狂欢,甚至比赛中途就摘掉口罩,轻视防疫的举动虽引人诟病,另一方面也感受了足球作为当地文化不可割舍的热爱。同样,激动的球迷在马来西亚,想起疫情前嘛嘛档高朋满座的画面,由于时差关系,球赛是属于半夜凌晨的夜猫子,而和不认识的邻座、友族同胞一起呐喊,与点餐的声音此起彼落,确实是社区里最有活力的一道光景。

行动管控令期间,政府规定出门的距离不可超过10公里,如需要超过这个距离去购买必需品则需要另外申请批准信函,可见10公里内的基本设施未必可以满足日常所需,许多商业和经济活动的场所都在10公里外(市中心)。

或许15分钟生活圈离我们目前现状十分遥远,但可以尝试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漫步,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小路,或许我们误以为自己需要仰赖汽车为代步工具,殊不知会在另一个步行友好的城市系统下更有机地生活。

 

 

 
 

 

反应

 

旅游

赌城之下 文艺老街风情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告诉身边的朋友自己要去澳门,大家第一句话一定是:“有去赌场吗?”这句话奠基了人们对澳门的普遍印象:繁华的娱乐商城,也间接告诉你:“放心来旅行,这里就是为游客打造的殿堂”!

当我从边境大楼出境,打算乘搭公共巴士去到旅宿,才意识到,巴士只接受现金或者当地交通卡,相较于新加坡或香港几乎所有的交通系统都已经支持Visa卡支付,澳门于我而言,那一刻突然变得很不International(国际化)。

而所谓的游客也不会乘搭屋邨巴士(Residential Route),而是直接租聘专业旅巴。当巴士窗景从挂满“CASINO·娱乐场”的霓虹大字,慢慢驶入老街小巷,整个城市的面貌突然换了一个模样,原来它不只是有赌场。

博彩、酒店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这4者仿佛已经形成成熟的观光产业链,它们集结于一座座庞然大物中,也就是所谓的“娱乐场”——招牌与建筑物同等放大的比例,在城市里特别夺目,而几天下来你也对这些早已变成街景一部分的名字不陌生:美高梅(MGM)、永利(Wynn)、金沙(Sand)等等。

而我,会记住它们,不仅仅因为它们显眼得难以忽视,更因为这些娱乐场所内的艺术画廊。

国际艺术双年展

正值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Macao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2023),大多数酒店也借此机会与各大著名艺术家合作,如涂鸦先生(Mr Doodle)的作品,成为新濠天地(City of Dreams)展厅外墙立面的一部分,也成为酒店下午茶器具的装饰。

走过了繁华区,沉淀于各个美术馆与独立空间之间。从艺术家的视角看澳门很有趣,大多数策展人的引言都将澳门定位在地缘政治或边陲之地,甚至在国际上扮演着流动甚至隐形的角色。

炮台城墙的亲切

在葡萄牙人殖民时期,澳门没有留下系统性的治理和公民社会,但还是在大航海时代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

同样作为澳门——马六甲航海路线上的重要商业据点,我也因为某些殖民的相似性,古迹残迹如炮台和城墙,而感到一丝亲切。

澳门的老街区有着和香港城镇一样的密度,街道设计和阶梯,只是建筑高度上低于十楼,没有空间的压迫感,感觉澳门人更和善了。

据说,这里的游客多于当地人,少了香港的沸腾,多了中西角力400多年的文化相融。澳门,仿佛是一个大同世界,或许因为其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建构自己内心一片澳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