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王鸿财:反击指摘最佳方式 华小生须强化马来文

(吉隆坡13日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说,在面对一些团体攻击华小学生的马来文掌握能力不佳及对学习马来文不感兴趣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华小学生的马来文能力。

他在“吉隆坡华小加强马来文掌握教”工作坊开幕仪式致词时说, 华小生马来文的掌握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华教组织以及华社非常关心的课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完成6年级的小学课程后,85%的华小生是到国中就读。因此,学生必须有良好的马来文能力,才能跟得上中学的课程。”

他说,在2017年,华理会倡议成立“提升华小马来文水平工委会”,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来协助提升华小的马来文水平。

他指出,这个工委会,共有12个华教团体参与,同时也获得教育部以及国家语文局参与。工委会也邀请了22位马来学者、讲师以及马来文老师,组成了专家团,给予工委会建议及意见。

他指出,在2019年,工委会在当时开始了几项课程及工作坊,培训华小的马来文老师。可惜,过后因为冠病疫情的影响,工作被迫停顿下来。

书写成绩理想

今次由华理会联合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教育局、国家语文局及教育部课程发展司所举办为期两天的工作坊,获得请42所吉隆坡华小共84名低年级马来文老师参与。

他说,华小生在应付马来文书写的考试上,成绩还是很理想的,只是在使用马来文沟通,或者说马来文的口语能力,却还有很大要提升的空间。

“我们不能否认,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书写能力的训练,却忽略了培训孩子们口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王鸿财指出,一次的工作坊,并不足以让参与的教师掌握好更多教学的技巧。因此,华理会也已和教育局达成共识,将在今年至少举办3次的工作坊或课程,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充实自己。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华淡文非官方用途权受挑战?/罗汉洲

伊斯兰党巴西马区国会议员阿末法德里在国会质问,为什么爱大华巴剎在翻修后采用马来文、华文及淡米尔文的三语招牌。

巫青团执委万祖希尔加沙里宣称,关闭多源流学校有利于团结人民。

与此同时,多地传出巴剎、小食中心或民众会堂翻修后,三语招牌变成纯国文招牌。

陈松生律师于1987年1月11日在《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部分内容如下:“1967年国语法令规定马来文为唯一官方语文。国语法令亦同时维护宪法第152条(1)节对保护其他语文作为非官方的使用,教授或学习。

1948年煽动法令也规定人民不可质疑或挑战宪法第152条(语文)、第153条(马来人特权)。

宪法上规定,法令上确定非马来族的母语地位也是不可挑战。

敦苏芬(联邦法院院长)在独大诉讼中判道:宪法第152条文应作如下诠释:
1.  马来语是国语;
(2、3从略)
4. 没有人可以被禁止或阻止使用华文作为非官方用途;
5. 没有人可被禁止或阻止教授华文;
6. 没有人可被禁止或阻止学习华文;
7. 联邦或州政府有权保护或维护非马来族语文的使用和研究。

我们先弄明白,巴剎及小食中心的招牌是商业用途,不属官方用途;民众会堂是供居民聚会之地,并非政府办公楼。

陈松生律师这篇文章清楚说明宪法第152条是不可被质疑或挑战的。受到宪法第152条保护的华印裔的母语教育、华淡文非官方使用权同样是不可被质疑或挑战的。现在阿末法德里及万祖希尔加沙里却质疑了华印裔的母语教育权及华淡文的非官方使用权,形同挑战宪法第152条。

华文招牌字不见了

在“华文招牌字不见了”案例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行动党掌权的槟城发林新市镇巴剎招牌,它原有的三语招牌被换上只有国文的招牌。

槟島市议员陈淑湘说,单语招牌已换上好几年,一向相安无事,近日给有心人炒作才成了话题。

“一向相安无事”?恐怕不是吧,我较相信早就有人议论、不满、投诉了,但这些民意可能不能“上达天听”或在上者听而不闻,现在事情闹大了才出来处理。而且,维护宪法赋予的权利行动,是合情合理的事,适合用“炒作”来形容吗?维护宪法赋予权利的人被形容为“有心人”,适合吗?

商业招牌由市议会或县议会管辖,惟有消息指出,柔佛三合港小贩中心的业者于近日接到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指示,必须把统一格式的三语招牌改为国文招牌,业者已要求保持原狀。

保证茨厂街华文招牌“稳如泰山”的房屋及地位政府部长倪可敏能否同样保证这个小贩中心的三语招牌稳如泰山?此外,倪可敏能否行使部长职权,指示各地县议会、市议会尊重宪法第152条,遵守国语法令及煽动法令,勿再质疑及挑战华淡文作为非官方用途的权利?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