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泰:去年22.7%考生考获 SPM华文A不难拿

陈友信(左八)与参与者一起合影,左起为罗耀明、符永道、何杭祥、吴袺濠、甄子云、林汶珊和张嘉诚;右一起为林志华、陈建财、谢珊珊、陈正锦、林婷心、马惜群、蔡庆文和林鸿泰。
(汝来14日讯)要在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中考取A并没有想像中难!
关爱华文运动委员会主席拿督林鸿泰指出,这可从去年共有22.7%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的考生考获A中,证明这点。
他今早在第2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同学们,TIK华文吧!”上致词时说:“2023年,在华文科考获A的考生有22.7%,这是一个很好的数据,就跟我们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过去,我们有一个刻板印象,包括在我的年代,要在SPM华文中考获A是很难的,SPM华文是很难考的科目,所以有很多学生都选择放弃。
“这些学生可能有在中学阶段报读华文,却在SPM考试中放弃报考华文。”
他指出,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是关爱母语运动委员会的5项常年活动之一,该委员会所举行的系列活动,是要鼓励华小毕业生升上中学后继续报读华文,并报考SPM华文。
他说,自2014年有超过5万人报考SPM中文后,报考人数就一直少于5万人。
“最低潮的时候是2020年,只有4万名考生。后来,随着华社积极推动,我们看到报考人数开始往上涨,去年,总共有4万7772名考生。”
林鸿泰希望能够通过继续各项活动,将报考SPM华文的考生人数,再次推上超过5万人。
他说,去年的第1届全国政府中学华文学会干部研习营总共吸引来自5个州属的学校参加,今年获得来自7个州属的学校参加,包括来自东马砂拉越的代表。
陈友信:中华文化取长补短
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因为能够与不同民族共融与互相尊重、吸纳优点转化为己用、取长补短的优秀特质。
兼具包容性
“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中华文化不看轻他人,也不闭关自守,而是具有包容性,这在马来西亚非常重要。”
他今日为该活动开幕致词时说:“我们期望按这个文明交流的机制构建出来的大马跨族群国民这个独特身分,将能更有效、有序地推进中华文化兼容其他族群文化、习俗与信仰共识,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国族融洽度。”
他说,研习营的作用在于鼓励中学生、年轻一代在活动中发挥所长及实现自我增值,提前磨练好投入社会前必须具备的个人综合竞争力、组织能力思维及各项社交技术条件。
“在举办方加上各承办、协办以及支持单位的精心策划下,研习营将带领中学生们建立自信、正面思维,以及对个人前途发展的目标规划和自我期许。”
他也希望研习营能让中学生们深刻认识中华文化作为华族根源的重要性、共融性与普世价值性。
出席者包括雪隆董联会主席蔡庆文、副主席陈正锦和黄再兴、副秘书谢珊珊、理事林志华、符永道、罗耀明和陈健财、全国华中校长理事会主席林汶珊、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甄子云、大马陈嘉庚基金会副秘书吴袺濠、雪兰莪州教育局学术处语文组助理局长马惜群督学、马六甲州教育局学术处语文组助理局长林婷心督学、青运联邦直辖区分会署理主席何杭祥及研习营筹委会副主席张嘉诚等。
被数据蒙蔽的教育/方城
大马教育文凭(SPM)放榜,又是全科及格人数再创新高、师生成就满满的一天。大家沉浸在不断攀升的美好数据中,沾沾自喜。
学校认为此前提升成绩的举措成效显著;一些学生平时校考不及格,SPM却考到A或B,便趾高气扬,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大笑。老师心里清楚,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究竟付出了多少时间与努力。
原本,这场考试本可以让冥顽不灵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然而,年年创新高的官方数据,反而让那些意外取得佳绩的学生变得不踏实。他们开始相信,成功不必付出对等的努力——上天是会掉下馅饼的。这,真的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自我陶醉 麻痹大脑
还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做研究时,相比于访谈方式,大家更推崇问卷调查,因为它能带来“最精准”的数据。
殊不知,数据是可以被操控的!当整个教育过程只重视“成才教育”,德育流于书面形式,我们便制造了大量擅长操纵数据的“精英”。
只要书面报告无懈可击,就能让上级安心(无须交代)、家长放心(以为孩子有出息)、学生开心(误以为自己很优秀)——皆大欢喜!即使大家自我陶醉,麻痹了大脑又何妨?
今年SPM成绩放榜,有数据显示88.22%考生能应对高层次思维题;而这批学生,正是2022年在PISA国际测评中,仅有1%能答对第六级高阶题目的同一批人。
如果这不是“神迹”,那只能说数据游戏玩得漂亮。难道他们在短短两年间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可能吗?
机械式教学渐失人性
实话说,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出现奇迹。如今的学生大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虚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管教,阅读能力逐年下滑。
但学校却坚持“教完课纲”优先,老师像机器人一般,疲于奔命、赶进度,不愿也无力花时间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别说耐心等待。
这种体制下,教育逐渐丧失人性,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人类走向衰败的趋势,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因为,若没有正确的态度,再多的“成才教育”终究会付诸东流。
古人云:“先成人,后成才。”如今,我们舍本逐末,不教学生为人,却一味追求成才,最终让数据遮蔽了真相,麻痹了我们的头脑——这正是今日教育与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