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落地生根忆族魂”为主题 华教节活动下月开跑

(吉隆坡2日讯)“落地生根忆族魂”为主题的2021年度华教节系列活动将从11月正式开跑,林连玉基金盼以艺术与文化形式传承及追思林连玉精神,同时希望获华社支持,放眼筹募100万令吉作为日常开支用途。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赖兴祥说,今年是林连玉先生120岁冥诞,也是林连玉先生公民权褫夺案60周年,同时更是该会第2次在疫情下举办华教节系列活动,活动将以线上混合实体的形式进行。

他强调,华团、华文报及华校是华社的“铁三角”,该会与华文媒体皆关注本地华社的文化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且延续林连玉精神。

赖兴祥本周五(1日)率领9名成员出席线上访问《南洋商报》活动,并获本报执行编辑周福春、数码新闻主任兼副新闻编辑邓丽华及教育刊物经理兼教育主编范忠星的接待。

该会出席董事成员有副主席暨“120·60“工委会主席黄玉珠、副主席姚丽芳、副主席廖文辉博士、副主席潘永强博士及义务秘书李亚遨;行政部则有行政主任梁莉思、副行政主任林嘉年、文保执行员陈莉虹及执行员黄康伟。

双方针对林连玉基金汇报常年推动的“文化资产保存基金”交流之外,也说明“120·60”暨华教节的系列活动。

双方也针对政治动态及民间文化保存等课题交换建议与方向,并且为长期合作的计划打下厚实的根基。

反应

 

言论

教学思维与内容改变/陈梓权

【2023年华教节特辑】

 作者:陈梓权(教育工作者、马大硕士)

随着ChatGPT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许多专家都表示我们已经正式踏入人工智能时代。

身为教育前线人员的教师必须了解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口中的未来其实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对教育造成极大冲击,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接受而不是抗拒,并且做出一些改变。

以往,人们对未来世界课堂教学的想像,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学习。现今,国内的华小大都拥有配备电脑、投影仪,甚至是一体机的精明课室。

必备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必须思考的是,学生真的因为精明课室而变得比较精明吗?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在课室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首先,谈谈教学思维的改变。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和背诵而已,而是应该在背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与探讨。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斯贝(D. P. Ausubel)的观点,机械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无法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其旧经验取得关联。

在此学习方式下,知识即使被记住,仍处于孤立状态,无法融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

若教师只是让学生盲目背诵,学生是无法学会如何运用那些知识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因为这些思维能力才是现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当教师的教学思维改变后,教学内容也会随着改变。根据我国华小语文教学的情况,当教师在课文中读到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往往都会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再默写。倘若教学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教师培养的只是学生记忆的思维能力,学生并无法应用所背诵的知识。

深度学习是关键

笔者认为,教师在背诵和默写这个教学步骤后,如何把背诵的知识转化为深度学习的过程,才是关键。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者的写作内容评价,然后再进行创造,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不是会比仅仅背诵后的默写更具有意义吗?

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训练,并且转化背诵成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在这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要了解世界变化,也必须在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上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不仅能让学生具备面对这日新月异时代的能力,也能够让教师这份职业不轻易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