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落地生根忆族魂”为主题 华教节活动下月开跑

(吉隆坡2日讯)“落地生根忆族魂”为主题的2021年度华教节系列活动将从11月正式开跑,林连玉基金盼以艺术与文化形式传承及追思林连玉精神,同时希望获华社支持,放眼筹募100万令吉作为日常开支用途。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赖兴祥说,今年是林连玉先生120岁冥诞,也是林连玉先生公民权褫夺案60周年,同时更是该会第2次在疫情下举办华教节系列活动,活动将以线上混合实体的形式进行。

他强调,华团、华文报及华校是华社的“铁三角”,该会与华文媒体皆关注本地华社的文化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且延续林连玉精神。

赖兴祥本周五(1日)率领9名成员出席线上访问《南洋商报》活动,并获本报执行编辑周福春、数码新闻主任兼副新闻编辑邓丽华及教育刊物经理兼教育主编范忠星的接待。

该会出席董事成员有副主席暨“120·60“工委会主席黄玉珠、副主席姚丽芳、副主席廖文辉博士、副主席潘永强博士及义务秘书李亚遨;行政部则有行政主任梁莉思、副行政主任林嘉年、文保执行员陈莉虹及执行员黄康伟。

双方针对林连玉基金汇报常年推动的“文化资产保存基金”交流之外,也说明“120·60”暨华教节的系列活动。

双方也针对政治动态及民间文化保存等课题交换建议与方向,并且为长期合作的计划打下厚实的根基。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