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视频】角色转换中寻找平衡 艺术帮助妈妈重塑自信

(吉隆坡8日讯)生命的转折点上,艺术成为了她的避风港,也成为了她赋能他人的桥梁。

余跃波在26岁成为母亲时,育儿的压力如潮水般袭来,让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段挣扎与成长并存的旅程中,她发现了艺术的疗愈力量。

艺术不仅帮助她找回自我,也点燃了她对助人之路的热情。

正是这份深刻的体验,让她创立了“Mama on Palette”,一个帮助母亲们通过艺术表达来管理心理健康的平台。

她相信,每一位母亲的心灵深处,都藏着未曾诉说的情感,而艺术是一种温柔且有力的方式,让她们在色彩与创作中释放压力、重塑自信。

她希望,透过艺术让女性在角色转换中寻找平衡,勇敢重塑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同时也希望向世界证明,艺术不仅能装点生活,更能成为灵魂的支撑,让每一位母亲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再次找到人生的意义

余跃波在16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只身从中国前往新加坡深造。

当时,她首次体会到孤独,忽然意识到,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求学及生活,她只能靠自己。

第二次体会到孤独时,是她2017年刚生完小孩。尽管意识到本身有时情绪过于起伏,但她无法言说,感到无措。

“这让我感到担忧,因为我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似乎无法掌控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她直指当时无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方式,让她忽然之间感到孤立无援。

庆幸,她获得丈夫的体谅。“多亏了丈夫的支持,我开始绘画。他觉得我再次寻找自我的过程太艰难了,于是建议我应该重新让自己扎根于过去的爱好,比如说画画。”

这项建议给了她很大的动力,让她再次找到人生的意义。

创作很多漂亮的画作

余跃波最初是在个人的社交媒体,记录她的育儿历程,她知道万事起头难,尤其是她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会经历产后抑郁感到迷茫。

她是在社交媒体贴文约6个月后,收到另一位妈妈的留言,指其经历让她感同身受。

“我不是唯一热爱艺术的妈妈,这位妈妈也创作了很多漂亮的画作,我想应该在我的博客上展示她的作品,或许也会让她觉得自豪。”

随后,她们通过网络相识了许多有同样经历的妈妈。

“我们发展到了3个人,4个人。有趣的是,这些妈妈都是外籍妈妈。”

所以,她认为一个人处于一种有点迷失、有点焦虑、睡眠不足的状态时,只想知道有人会在那里陪伴,不至于那么空落落。

而她相信,艺术对母亲的精神健康有价值,或者说有好处。为了彼此鼓励,她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有合作也有自发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为妈妈们提供一个可以发光的舞台,而她们也会选择合适的平台,组织展览或快闪店。

把艺术画作变成服装

一幅画,问津的人少,要卖掉也需时很长;然而,一件衣服,却可在短时间内售出,因此余跃波鼓励妈妈们把他们的艺术画作,做成服装。

“这是一种让更多人看到艺术作品的方式,卖一幅画可能需要很久,把画作变成时尚服装则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她希望,此举能吸引更多买家,继而支持大家继续创作。

【亚洲女性系列·3】(完)

相关新闻:

【视频】打破偏见·挑战传统 世界首位戴头巾女性摔跤手

【视频】残疾不是限制 视障生舞台表演绽光芒

 

 
 

 

反应

 

CEO讲堂

AI艺术崛起 艺术家何去何从?/拿督庄学腾

图/文|拿督庄学腾

在AI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便能生成“毕加索”、“达利”或“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作品。AI艺术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DALL·E等,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人人皆可成画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让传统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艺术家如何才能在AI浪潮中保持独特性、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自我突围?

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不仅在视觉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开始在音乐、动画、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掀起波澜。其本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大量图像、艺术风格及创作手法,AI得以模仿并创新各种艺术形式。

如今,任何人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便能生成符合特定风格的作品。从表面上看,AI让艺术创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普及,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挑战便是原创性和版权问题。

原创性遭到质疑

AI可以模仿任何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将他们的创作进行拼接、创新。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AI的介入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身分变得模糊不清,原创性遭到质疑。正如艺术家村上隆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但它永远无法理解艺术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AI与人类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此外,市场的饱和和价值的稀释也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大难题。由于AI生成的作品数量庞大,传统艺术市场的稀缺性和溢价能力受到严重冲击。原本属于艺术家独有的创作空间和市场价值,正逐渐被AI作品占领。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如今面临着被模仿、重复甚至低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艺术家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最为显著的挑战之一是,AI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降得越来越低。任何具有基础电脑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创作出所谓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家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技艺磨砺相比,AI艺术大大削弱了“专业技能”的价值,使得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

品牌建设很重要

大部分资深国际演讲者在2024槟城国际艺术高峰会都认为,艺术和品牌是现在无法分开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艺术在大众的想法是可有可无,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当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买画,可是整体来说艺术品的买卖一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买便宜的艺术或直接自己用AI做出来的,如此即不失脸面,还能高调说是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建设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定义了艺术家的独特性,也为收藏家提供了合理的价值依据。

然而,尽管AI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挑战,但人类艺术家依然拥有AI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艺术家情感、思想与文化背景的表达。正如著名艺术家草野健太郎所说:“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是画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与生活经历。”AI虽然能够模仿艺术风格,但它无法体会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故事。

此外,跨界与多元表达也是AI无法比拟的领域。人类艺术家能够将绘画、雕塑、表演、音乐等多种形式融合,通过多感官的艺术创作,打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比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其作品不仅仅是二维动画,而是融合了艺术家对自然、情感、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宫崎骏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应该让机器代替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能触动人心,机器不可能理解这一点。”

他坚信,艺术的力量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应对策略与未来竞争力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艺术家不仅要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同时要了解如何做足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和包装;只埋头苦干创作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演变和收藏家的要求已成过去。现在已经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新时代已是艺术家和大众用AI竞争。

艺术家现在不可能只靠画廊或中间商人带卖,因为在利益为先的情况下,售卖已有名气且容易出手的艺术家是必然的,其他就当“配菜”顺其自然。所以艺术家非得露脸和收藏家交流,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讲解本身创作的想法与构思,分享创作的故事,让买家了解且带有体验感,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认同与艺术家的理念,这样花钱的人会觉得有价值,也会对收藏品深感骄傲。

正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所言:“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们购买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背后那些能够打动他们的故事。”

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在AI作品泛滥的时代,艺术家的个人故事、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将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附加值。

通过社交媒体、纪录片、访谈等多种方式,艺术家可以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塑造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品牌。

艺术家非但要把自己品牌做好,与其埋怨AI的存在,倒不如拥抱新技术,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会创作,不懂新技术迟早会被淘汰,就如以前拥有手机是方便联络,现在手机如没有上网、拍照、玩游戏等的功能,那肯定没人会买。

所以艺术家也必须带有跨界与创新是未来关键的思维,艺术家也可以呈现原作与AI配合的创作,这样不但可以销售不同产品,也可以教导大众不同创作的分别与不同,无论是在价格或情感上,人类的制作与AI制做一定有区别性。

强化与观众互动

未来的艺术家将不再是单一的“画家”或“雕塑家”,而是能够驾驭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数字艺术家”。

同时,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注重“艺术体验”而非单纯的“艺术所有权”。

艺术家可以通过现场创作、艺术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此外,数字化艺术,如NFT和虚拟现实展览等,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展览和交易平台,艺术家通过这些渠道能够直接与全球观众建立联系,拓展市场。

成为品牌营运者

随着AI艺术的普及,艺术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净值客户和收藏家对艺术作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其视觉效果,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背景和独特性。作为回应,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一个品牌营运者。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平台以及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艺术家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打造独特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艺术+科技”成为了新的风口。NFT、数字藏品、虚拟现实展览等新兴形式的艺术正在迅速兴起。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NFT实现作品的溯源与分润,还能通过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节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全球市场。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使得艺术市场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AI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创作者希望系统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理念,这也能给予人们更深入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能够区分真正艺术家的创作与通过指令应用AI生成的作品之间的价值差异。

所以艺术家千万不能忘记初衷,为何搞创作,创作的意义,这应是艺术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

一定要记得,收藏家花钱投资的创作一定有他们一套的期望,有经济价值、体验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未来何去何从?

艺术家对AI能替代他们,砸了饭碗的恐惧是肯定难免的,而且艺术家也要接受AI是肯定长期存在的。现在生存之道就是了解AI的功能,形成“人机共创”的另一种可参考的新模式,推动艺术教育,让收藏家理解纯艺术家创作与人机共创的区别。

在这个AI浪潮的推动下,真正的艺术家是会不断进化,创造出更具体验感、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再创另一个里程碑,那些没有内涵且太守旧的逐渐会被淘汰。

真正的艺术必须包含艺术家如何分享其人生旅程,所经历的精神和灵幻,而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用AI制造出来的一张漂亮又好看的印刷,那只能说是一副有体无魂的作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