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

1.5亿年前恐龙骨架将在巴黎拍卖

(巴黎18日讯)一具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骨架10月将在巴黎拍卖。

外媒报道,这具名为巴里(Barry)的弯龙(Camptosaurus)骨架于1990年代在美国怀俄明州首次被发现。古生物学家巴里·詹姆斯(Barry James)于2000年为这具恐龙骨架进行了初步修复,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去年收购巴里的意大利实验室Zoic进一步修复了这具高2.10米、长五米的骨架。

巴黎德鲁奥酒店(Hotel Drouot)拍卖行的吉凯洛说:“这是一个保存极为完好的标本,非常罕见。以头骨为例,头骨的完整度为90%,恐龙(骨骼)的其他部分的完整度为80%。”

吉凯洛说,艺术品市场上的恐龙标本仍然很少见,全世界每年的销售量不超过几件。

这具骨架将于10月中旬在拍卖前向公众展示,预计售价将高达120万欧元(约599万令吉)。

视频推荐:

反应

 

国际

6600万年前恐龙为何灭绝? 最新研究揭意外“杀戮机制”

(纽约1日讯)过去研究认为,6600万年前行星撞地球,野火产生的煤烟引发全球进入冬季,导致恐龙大灭绝。

不过,最新研究显示,撞击后扬起的细尘遮蔽阳光,导致全球无法行光合作用长达2年,才是酿成生物灭绝的主要“杀戮机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6600万年前一座城市大小的小行星撞击现今墨西哥沿岸深海,导致恐龙及地球上75%生物灭绝,先前研究认为,撞击后硫磺溢出,山火产生的煤烟引发全球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可能是生物灭绝主因。

不过,10月30日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指出,撞击后岩石碎裂产生的细尘被抛入大气层,可能对生物灭绝发挥了更大作用,这些细尘挡住阳光,导致植物无法行光合作用长达2年。

研究主要作者、比利时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行星科学家塞内尔(Cem Berk Senel)表示,撞击后地球长达2年没有行光合作用,对生物带来了严峻挑战,导致食物链瓦解,引发造成灭绝的连锁反应。

科学家主要是透过电脑模拟行星撞地球后的全球气候,他们采用过去公开的当时气候数据,以及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塔尼斯(Tanis)化石遗址沉积物搜集到的新数据来进行模拟。

塔尼斯遗址为行星撞地球后20年的情形提供不少线索,包括当地一颗鱼化石揭示,行星是在春季撞击地球。

这份研究发现,遗址蕴藏的硅酸盐尘土粒子曾以喷射物的形式被推入大气层,尔后才又回到地球上。

研究因而认定,撞击后,这些细尘可能在大气层停留达15年,全球气温可能因此下降达摄氏15度。

塞内尔说,长久以来学界推测主要的“杀戮机制”是极冷,不过光合作用停摆本身也是一种机制。

他说,光合作用停摆2年后,地球又花了2年,光合作用才完全恢复。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