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南:提升旅游及经济发展
重塑亚沙新村历史

(芙蓉8日讯)在国内首个创设的亚沙新村,近期将展开新村历史重塑之旅,以加深民众对新村的特殊历史背景的认识,及提升新村旅游及经济发展。
马青全国法律局主任吴健南今日与马华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郑正成、村长拿督萧福贵、新村发展官彭靖程、村委会秘书吴扶仁、村委黄振菖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历史留痕,把根留住”的新村历史重塑和推广计划详情。
历史留痕把根留住
吴健南说,他找到4本有关讲述亚沙新村的书籍及刊物,根据史料记载,特别是马华元老陈世英著作的《马华与新村》,叙述了亚沙新村是国内首创的新村,早于1949年在距亚沙路3里的原址创设,当时被称为“自由新村”。
他说,当时马来亚处于紧急状态,该村就安置来自芙蓉的乌鲁沉香及小甘密木屋区的1500余户华人家庭。
“当时该批华人是被英殖民政府的军警驱逐,而暂时被安置在扣留营,原准备被送返中国。后来通过马华领袖的协助,英殖民政府才答应将这批华人迁移到新村。”

访马华元老收集珍贵史料
吴健南表示会展开收集资料及访问马华元老,整理珍贵史料,包括访问村内的元老及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历史。
“亚沙新村作为国内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新村,应该加强推广新村的历史背景,促进人文的建设发展,让更多人认识亚沙新村,及提升新村的经济发展。”
他建议在新村入口处侧边的政府地段设置一个记载新村历史的牌匾,而且也会在别的新村展开重构历史的工作。
“目前新村史料收集的工作已完成50%,我们会通过新村发展部及首相署申请拨款,及向中央政府申请5000令吉拨款。”
国内最早华人新村
1949年,在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时期,成立亚沙新村,当时是国内最早创立的华人新村,早期称为重组村, 因为它与马华息息相关,当时还被称为“马华新村”,也称之为“自由新村”。
自由新村原址在芙蓉九洲花园前面宁宜河范围的低洼区;1951年,自由新村因受到洪水侵袭,房屋被淹,村民被迫搬到地势较高的亚沙,后改为“亚沙新村”。当时每户家庭获得一块40尺阔100尺长的地段作为兴建房屋用途。
新村面积达200英亩,有600家住户,人口绸密;1952年,马华在新村内筹建马华小学。
亚沙新村获20万拨款 提升排水沟重铺道路

刘天财(左起)、黄翊庄和彭小萍巡视工程进展。
(芙蓉14日讯)亚沙新村获得房屋及地方政府部拨款20万令吉提升村内的排水沟和重铺道路。
这是房政部今年给予亚沙新村的第二批拨款,首批17万令吉拨款的工程已在8月竣工,而第二批拨款的工程将于近日内展开,预计4、5天后完成。
亚沙国会新村发展官黄翊庄今日与亚沙新村村长刘天财及秘书彭小萍,召开记者会作上述宣布。
黄翊庄说,20万令吉的拨款,共有4条道路获得重铺及提升,分别是新村第5、6/1、7及8/1路,排水沟提升则是在新村第5和6/1路。
“提升的排水沟总长57公尺,费用为约1万2000令吉,而铺路工程路段总长813公尺。”
他说,新村今年获得房政部拨款约40万令吉,申请是在今年1月31日提交,这也是亚沙新村今年最后一个项目,而明年是否会再获得拨款提升村内的基建,要等房政部开放申请时才能够提交。

排水沟提升工程已展开。
“亚沙新村是亚沙国会最大的新村,因此村长必须兼顾东边和西边,由于拨款有限,导致许多工程无法进行,而不是村长忽略任何一方。”
他说,房政部拨款不会一次过下放,而是分批给予及分阶段进行,不过在近两年拨款有增加。
此外,他披露,房政部每年也会拨出1万令吉给让村委会主办活动,因此非政府组织可以配合村委会办活动,让村民同乐。
刘天财说,由于新村历史已久,所以道路和沟渠必须不时维修,新村第13及14路的道路已损坏,须及时抢修。
续申请拨款提升基建
他说,该村拥有450户住家,而村委会会继续申请拨款提升基建。
此外,针对99年租赁地契的延长申请,彭小萍披露,已有3名向州政府申请的屋主获得批准,并已根据土地面积缴付费用。
被询及村民的申请是否踊跃,她说,村委会并没有掌握申请的人数,因为村民担心个人资料泄露,因此直接前往土地局申请,并没有通过村委会。
她说,村委会有提供申请程序详情予村民。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