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诞传统习俗
善信借库,记得还!

(劳勿11日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人都可以向九皇爷借库,但记得要还!
“借库”是九皇爷神诞的传统习俗,近几年来,尤其行情欠佳,经济放缓,借库的善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些善信甚至是年年借库,期望神明保佑。
吉兰丹灵应殿九皇大帝除了让善信借库,也让善信借金龟,不过由于借金龟者都会续借,以致今年无金龟可借给其他善信。
无论如何,庙方强调,借库的用意不是让善信中万字,而是保佑善信平安顺利,身体健康,无病痛就无需花费巨款看病。
劳勿武吉公满法华山观音堂每年的九皇诞都会“开库”,让善信向九皇爷借库,祈求生活不愁钱,风调雨顺。

“借库”之前,善信需通过掷筊方式,先得到神明的同意才能“借库”。“借库”的善信都会跪向九皇爷祈求借个“黄包”,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隆或是中万字。
“借库”的善信需在次年的神诞“还库”,举例:如借1令吉,就明年还2令吉或根据经济能力许可,缴还更多。
庙方温馨提醒,向神明借库的善信,一定要在次年还库,这也是对神明的承诺,必须实践。如果在神诞期间,因事未能前往还库,则可以在另择日子前往还库,同时也要请求神明的宽恕。
根据庙方,每年到来借库和还库的善信,除了是劳勿道地的信众,也包括来自外坡。许多当中,也是相互通过口头传播而专程前来借库。

善信制供品谢神明——劳勿武吉公满法华山观音堂主席●蔡兆生
这项习俗从早年就开始迄今,也经历了好几代人。
为了让传统的习俗如薪火相传,管委会在每一年都会准备装有钱币的“黄包”,让善信向九皇爷借库,让大家求个兴旺。
很多善信来这里借库后,也心想事成,一些也在神明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每一年前来借库和还库的善信都很多,有些则会买来或自制供品,答谢神明的庇佑。
向神明借库的善信必须履行承诺,借库后在明年必须还库。这如同向银行贷款,需要还债务后才能继续借库。
无论有任何要求,只要诚心诚意,无邪念,九皇爷会如大家所愿。
保佑生活顺心顺意——劳勿武吉公满法华山观音堂义工●唐月
一些向九皇爷借的善信,也旨在讨个吉利,希望神明保佑生活顺心顺意。
借库后所拿到的黄包,可以放在钱包或是扑满,又或是公事包、办公桌,有些善信则会用黄包里头的钱币,一切随个人的喜好而做决定。
很多村民都会在此期间,向九皇爷还库后也借库,祈求顺利。也有试过生活不如意的善信来借库后,生活环境得到好转。
许多得到神明的庇佑后,也在神诞期间自制糕点来还愿答谢神恩。
向神明借库的善信,一定要记得在次年还库。

金龟数量有限——丹灵应殿九皇大帝主席●翁文凤
每逢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本宫都会“开库”,让善信借财气及金龟。不过,由于金龟数量有限,必须视借金龟者,是否有归还金龟,才能再借给其他善信。
本宫共有180只金龟,首次请金龟者需付188令吉起。今年,尚没有善信归还金龟,因此无法再借给其他善信。一般上,借金龟者,每年归还金龟时,都是再借。
最近几年,行情惨淡,不少善信纷纷到庙借财气及金龟,以期讨个好意头,尤其是生意人。
当然也有不少打工族希望可以升职加薪,也会向神明借库。

借库者获“黄包” ——丹灵应殿九皇大帝总务●王振楠
由于金龟价格昂贵,因此无法打造更多新的金龟。去年,有3名善信归还金龟,不过很快又被其他善信借走金龟。
至于借财气(借库),则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善信自行向神明借库。善信要通过掷筊方式,向神明说明要借多少,神明同意,庙方就会给善信一个“黄包”,明年善信就必须前来“还库”。“黄包”可以置放在神台或是抽屉。
第2种方式是通过“铁拐李”乩童指点,视善信的命可以借多少库。
请求财气及金龟者都会记录在芳名录内,以了解有关善信是否有“还库”及归还金龟。
应履行承诺还库——丹灵应殿九皇大帝副主席●邱来福
借库者要诚心向神明许愿,也要履行承诺,来年到来还库,才能事事顺心如意。如果他们无法在来年到来“还库”,是对神明食言,庙方是不会向他们追讨什么。
既然要向神明借库,就应该兑现承诺还库,这样神明才会保佑。

蔡兆生:恐加重负担 应听民意展延电子发票

(劳勿10日讯)本地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在资源有限、成本上涨之下,若强制推行电子发票,恐加重负担,甚至有业者担心撑不过这个门槛。
中总副总会长拿督斯里蔡兆生呼吁政府聆听民意,展延电子发票的全面落实时间,给予企业更充足的准备。
他指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升、营运成本增加、消费趋缓等因素叠加,企业本已倍感压力。如今若不分阶段、一刀切落实电子发票,对中小微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也是彭亨中华总商会兼劳勿中华商会会长的蔡兆生昨天为劳勿客家公会举办的电子发票讲座会主持开幕时,如此表示。
他指劳勿中华商会愿意扮演“桥梁”角色,一方面协助会员企业掌握电子发票的操作知识,另一方面也将企业基层的心声真实反馈给政策单位,争取更合理的执行步伐及支援。
他也预告,劳勿中华商会将于6月20日(星期五)与大华银行联办一场“电子发票讲座”,入场免费,欢迎业者前来了解相关内容与应对方案。
忽视现实拉大数字鸿沟
劳勿客家公会会长黄展基认为,政府推行数字政策的初衷正确,但若执行方式忽视传统业者的现实情况,反而会拉大“数字鸿沟”。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这些情况并非真正是提升经济效率,而是制度障碍所导致的部分群体在数字转型中被边缘化。
他希望政府除了继续展延对年收入介于15万至50万令吉的微型与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发票,也建议政府把电子发票的实施门槛提高至年营业额50万令吉。
他说,微型企业虽个体小,但总量大,若他们因转型不及而被迫退出市场,将影响社区经济结构、基层就业及国家税基,而这群体是维系基层民生与推动社会经济循环不可或缺的一环。
“微型企业往往扎根于传统社区与乡镇,是数以百万基层家庭的经济命脉,也是数字包容的关键一环。若未能有效协助其迈入电子发票与数字税务时代,国家在迈向数字经济体目标的过程中,恐将出现结构性断层,形成‘制度覆盖’与‘能力跟进’之间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