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国官媒变装
细数7宗罪酸爆印度人

(北京18日综合电)中印边界问题僵持不下,至今未有妥协的迹象。新华社周三在YouTube发布一段名为“火花:印度的7宗罪”(The Spark: 7 Sins of India)的影片,讽刺印度非法侵犯中国边界,令两国关系再度升温。
影片被指有种族歧视之嫌,引起印度和国际媒体批评。
中国与印度自6月起,在中国和不丹交界的洞朗地区对峙至今,双方各自向洞朗地区增兵,战火一触即发。《华盛顿邮报》报道,新华社一个网上英语谈话节目“火花”(The Sparks)的影片中,主持人王迪尔(Dier Wang)指控“印度的7宗罪”,包括践踏国际法,她呛道:“你的妈妈没有叫你不要违反法律吗?”
片中演员还包着锡克教徒的头巾、戴上墨镜、黏上假胡子、模仿印度口音,扮成印度锡克教徒,同时以剪刀威胁扮演不丹人的男演员,暗示印度是挑起争执的一方。影片上传到Youtube、推特等网站后,引起强烈抨击。
挨批种族歧视
《今日印度》批评影片“用种族主义嘲讽印度”,嘲讽影片的制作水平低,就连“because”都串错。《华盛顿邮报》指,新华社很明显已“跨越了礼貌的界线”,惹怒了西方观众。
英国广播公司(BBC)形容王迪尔的语气是“顽皮但令人愤慨的”。中国大陆网媒《第六声》发表评论指“影片嫌涉种族歧视,引起印度和国际媒体批评”,但有关文章随即被删除。这篇评论的作者邱吉尔(Owen Churchill)指,新华社拒绝回应有关影片涉嫌种族歧视的指控,以及评论被删除的事。
影片中陈述的“7宗罪”包括非法入侵中国领土、违反中印约定、践踏国际法、颠倒黑白、嫁祸栽赃、挟持小国和知错不改。
新闻来源:苹果日报
相关新闻:
【灼见】印度为何无以为继?/霍咏强
龙象之争:专政世界工厂vs最大民主政体,是西方媒体近年来最热衷的叙事题材之一。
印度作为后起的新兴国家,被视为最有能力赶上中国。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更成为压制中国的关键组合。然而,特朗普上台已经令美国各个联盟摇摇欲坠,没想到一场印巴空战,竟然令两者的直接比较,变得遥不可及。
过去两星期最热门的话题离不开中国战机和导弹的神乎其技,甚至成为网红“飞机打下来”的恶搞神曲。当然,大家更明白印度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不在于武器不够先进,而是中国空战反击系统已经成熟得可怕。
如果说此前还有人研究假如台海发生冲突,战况会如何发展?在这场空战后也变相告一段落。
恐怕只要中方说一句“台湾政权越过红线,北京准备武力封锁台湾”,估计岛上能跑的都跑了,留下来的也没啥信心硬扛,仗也不用打了。
信心比结果更重要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印度,打输了?也要庆祝10天,面子工程必不可少,这也证明对印度人来说,信心比结果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是自己做得不对的。
这次印度借着一宗非常可疑的恐怖袭击事件,空袭巴基斯坦作为报复,本质上就算不是贼喊捉贼,也肯定是借题发挥。
原先估计,印度军事实力占尽上风,巴方还击能力极为有限,就算不会像以色列摧残巴勒斯坦,至少可以仿效欺凌黎巴嫩,予取予求。岂料计划完全落空。这是小看了巴基斯坦?还是高看了自身的能力?
显然后者更接近现实。在吃了巴基斯坦的一记闷棍之后,想要追上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期望,变得不切实际!
表面上,印度的经济增长非常亮眼,从2014到2024年囯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逾倍,从2万10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4000亿美元,这种成绩在印度历史上,有谁能做到?
所以印度人相信莫迪、赞颂莫迪,绝不是假的。从建污水处理厂、搭建全民医保、废除落后的法律条文、废钞打击腐败,到以统一的印度教意识形态实现国族再造,从而改变外界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团结国家的印象。
中美对抗印度尴尬
随着中美从合作走向对抗,西方国家主导的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转移。但印度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如果印度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本身的资源动能,远在东盟各国之上。
但问题是,印度一开始就被美西方选择作为围堵中国的棋子,在重组产业链的过程中,当然也不可能和中国靠得太近。而印度本身潜在的民族和阶级优越感,也阻碍了印度与中国发展成为更良好的友邦。但在极端主义高涨的国际环境下,现在并不是乘风破浪的好时机。
澳洲有研究发现,表面上印度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增长,甚至超过8%,这几年超法赶英,并高调发展制造业。
但是在工业产值的提升上,却只能维持在4至5%,令工业制造在囯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增长,一直维持在15%的水平。对一个新兴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健康。
许多跨国企业推行“中国加一”政策,实现生产线多元化。印度凭借庞大的年轻人口、较低的成本,被视为较为亲西方的经济体,因此有潜力受益。
4年前,莫迪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工业制造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至25%,挑战“中国制造”。但印度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虽然青壮年人口多,但他们缺少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工人,加上欠缺基础设施支撑。
经过4年“激励”后发现,从企业到政府效率低下,行动缓慢,津贴既不及时发放,甚至借故取消。究其原因,就是高估了财政能力和外在经济震荡。最近甚至准备终止计划,也拒绝了一些参与企业要求延长执行期限的建议。
虽然印度实施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但社会极不公平,种姓制度至今在生活中影响巨大,围绕着种族形成“精英印度”群体。随着平等意识真正觉醒,底层民众对腐败、特权开始兴师问罪,印度将会面临多少社会动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