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美国通胀不降反升

(华盛顿14日讯)美国消费物价年初大涨冲淡了对通胀持续下降的希望,可能促使美联储推后降息时间。

周二公布的政府数据显示,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按年上涨3.9%;按月同样是起了0.4%,创8个月来最大升幅。

经济学家认为核心CPI比整体CPI更能反映出基本通胀趋势。整体CPI较12月份上涨0.3%,较上年同期上涨3.1%.

上述数据令本已下降的美联储官员降息可能性变得更为渺茫,CPI的任何加速还可能重燃升息预期。一些决策者曾表示,他们希望在降息之前看到物价压力出现“更广泛”缓解。

最新数据公布后,标普500指数开盘走低,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交易员推迟对美联储何时开始降息的押注,认为3月开始降息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美联储将把这看作是等到5月或6月再行动的一个理由,但利率调整方向仍然是向下的,”嘉信理财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师凯蒂琼斯表示。“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住房成本,什么时候会降下来只能拭目以待。”

通胀报告反映出食品、汽车保险和医疗价格的上涨,住房成本占总涨幅的三分之二以上。

在更新计算方式后,二手车按月降幅为1969年以来最大,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也继续下跌,印证了决策者的担忧,即近期通胀下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

上周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CPI年度修正报告证实,2023年末通胀降温速度和初值报告显示的一样快,但从1月份开始,一些类别获得的新权重将使服务业对CPI的影响变得更大,而商品价格的影响相对变小。

居住类价格是服务业中涨幅最大的一类,0.6%的升幅创近一年来最大。经济学家认为,居住类价格上涨速度的持续放缓将是核心通胀降至美联储目标水平的关键。

彭博经济学家安娜王(译音)和斯图尔特·保罗认为,“1月份CPI数据表明通胀率向2%目标回归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的基线预测是美联储从5月份开始降息,但如果CPI报告中一些负面信号持续,更晚降息的可能性将升高。”

反应

 

国际

特朗普取消出生公民权争议扩大 已22州提告违宪

(华盛顿22日讯)特朗普总统20日宣誓就职后,晚间便签署行政命令取消出生公民权(birthright citizenship),22州民主党籍州检察长及华府特区、旧金山检察长纷纷向法院提告要求挡下命令,理由是出生公民权属于既定法律(settled law),总统虽然握有庞大权力,但终究不是帝王。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ACLU)等倡议团体也在新罕布夏州联邦区域法院对特朗普行政命令提告,指控特朗普政府违反宪法规定及最高法院判例。

根据内容700字的“保护美国公民权的意义与价值”(Protect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American Citizenship)行政命令,无证移民妇女或持合法签证入境妇女在美国国土产下婴儿,如果婴儿父亲不是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孩子就无法成为美国公民。行政命令将于签署后30天生效。

白宫:准备好面对各州诉讼

有线电视新闻网分析,各州与倡议团体针对出生公民权提告,极可能成为特朗普二度执政后第一件最高法院官司。22州州检察长在麻州联邦法院联合提告,裁决结果的上诉将由联邦第一巡迴上诉法院受理,三名上诉法院法官都是民主党总统任命。新泽西州州检察长普拉特金(Matt Platkin)说:“总统不能大笔一挥,就让宪法第14条修正案变成不存在。” 白宫则说已准备好面对各州诉讼。

华裔检察长:诉讼意义重大

对出生公民权有亲身体验的康州华裔检察长汤伟麟(William Tong)表示,这宗诉讼对他个人意义重大,“第14修正案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如果你生在美国土地,就是美国人,没什么好争论的。但是特朗普虽然完全错误,也无法阻止他严重伤害像我的家庭一样的美国家庭。”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执行主任罗米洛(Anthony Romero)发表声明说,对于美国出生儿童拒绝公民权不但违宪,而且是以“鲁莽、残忍手段抛弃美国价值”。他说,对于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严重错误之一,这道行政命令想要重蹈覆辙,让在美国出生的某些人永远沦为次等地位,无法享有身为美国人的所有权利。

特朗普在行政命令中指示社会安全管理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SA),命令生效后不得再将没有出生公民权的孩子视为美国公民,行政命令也指示国务院停止为没有出生公民权的婴儿核发美国护照。

民权团体纷加入提告行列

“亚洲法律联会”(Asian Law Caucus)、“国家民主捍卫者基”(State Democracy Defenders Fund)、“法律辩护基金”(Legal Defense Fund)等团体加入美国民权联盟提告行列。

除此之外,特朗普签署的其他行政命令包括以外国敌人法驱逐移民、改变经费用途等,都也面临法律挑战。

新闻来源:联合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