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特朗普下周急与乌克兰签稀土协议 中国恐成重大推手

(华盛顿18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原本预期,几周前就会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达成稀土矿产协议,但没想到双方爆发激辩,以致没签成。如今特朗普宣布,这项协议将会在下周签署。

“我们有项矿产协议,我想它会在周四签署,”特朗普周四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在椭圆形办公室会面时说,“我认为,他们会签这项协议。”

《南华早报》18日报道,就在特朗普宣布后不久,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在社群媒体上发文说,双方其实已签署了备忘录,以作为达成协议的第一步。而正值此际,中美贸易战不断升高,特朗普祭出高额关税,北京则加强控制关键稀土矿出口。

这项美乌联合发展协议赋予美企进入丰富矿藏的权限,并授权它们参与重建乌克兰基础设施。根据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估计,美国从2022 年1月到2024年12月间,在援助乌克兰上花费了1197亿美元(约5279亿令吉)。然而,特朗普声称,美国在同一时期援乌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逾1.3兆令吉)。

虽然协议细节还不清楚,但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的报告显示,乌克兰拥有世界上约5%的关键原料。其中石墨、钛、铍和铀,以及用于武器、风力涡轮机和电子产品的稀土。

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采矿还是精炼上。国际能源总署(IEA)估计,中国生产了世界上约61%稀土,并处理了全球92%的精炼制程。关键矿产对美国经济、国家安全和清洁能源至关重要,其中许多关键矿产依赖进口,供应很容易中断。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情况下,特朗普为了回应北京在4月4日对7种稀土矿实施出口限制,下令审查对美国进口关键矿产征收新关税的可能性。

相关新闻:

美乌签矿产协议备忘录

 

 
 

 

反应

 

言论

中美贸易再博弈/谢诗坚博士

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上台,但仅一年后,便在2018年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两大经济强国之间的正面对抗。

美国发动这场经济战的理由是:中国涉嫌窃取了美国的智慧财产权与商业机密。

基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要求贸易代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涉及商品总值估计高达600亿美元。

其目标在于纠正中美之间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并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作为基本税率。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税,是因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厂”。

根据中国“2025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从螺丝钉到大型战舰等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实现全面领先。

有了这样的宏图,又配合了中国于2013年启动的高铁建设计划。

习近平于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后,翌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大战略。

配合这一战略,美国深感威胁。特朗普公开反对“一带一路”,也反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特朗普在2021年败选,离开白宫,相关政策暂时告一段落,但吊诡的是,他竟于2025年“回潮”,再次当选总统。

未能缩小贸易逆差

这一次,他再次检视全球经济政策,最无法接受的仍是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于是在第二任期继续对中国施压,高关税政策也卷土重来。

例如,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已远远超过商品本身成本。原价2美元的商品,加税后成本达8美元。这笔费用究竟是由中国商家承担,还是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仍有争议。

不可否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成为超级强国。尤其自1990年苏联解体以来,全球格局剧变,美国一度独霸天下。

但如今,美国面临财政赤字,遂借高税政策转嫁经济压力。例如:

2018年:中美贸易额为6,33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784.2亿美元,自美进口1,551亿美元,顺差为3,233.3亿美元;

2019年:贸易额5,412.23亿美元,同比减少14.6%;

2020年:贸易额回升至5,863.21亿美元;

2021年:达7,556.45亿美元;

2022年:微增至7,594.27亿美元;

2023年:下滑至6,644.51亿美元;

2024年:小幅回升至6,882.8亿美元。

可见,自2018年以来的6年里,美国始终未能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因此,美国以“狮子大开口”的关税政策施压,结果引发各界反弹。

近日在日内瓦的谈判中,双方作出让步:宣布90天内暂缓部分关税,并将原本高达100%以上的关税大幅调降。

美国将145%关税降至30%,中国将对美商品的关税由125%降至10%。

这不是中国的胜利,也不是美国的失败,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市场稳定考虑后的理性妥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长期以来呈“外销七成、内销三成”的格局。

小规模摩擦难消停

此次关税调整后,外销压力增大,中国或需转向内销为主,这将改变产品结构,也影响“小而美”的外贸产品生产。

除非美国经济明显衰退,否则中国仍将长期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

虽然大规模冲突可望避免,但小规模摩擦仍难消停。

贸易战不过是国际博弈中的一段插曲。只要美国不过度强硬,中美仍可在谈判桌上寻求共识。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