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毕马威: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准 中国职场AI应用率高达93%

(北京12日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最新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信任、态度与应用调查报告(2025)》显示,中国受访者对人工智能(AI)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据《快科技》报道,该研究由墨尔本大学教授尼可·吉莱斯皮等学者联合毕马威团队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共同开展,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7个国家,共4.8万名受访者,创下同类研究的最大规模纪录。

报告指出,全球职场已正式迈入AI协同时代。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五成(58%)受访者主动使用AI工具,其中三成(31%)为每周甚至每天使用。而中国职场AI应用率高达93%,50%的用户已达到常态化应用水平,展现出明显的领先优势。

毕马威亚太及中国区主席陶匡淳表示:“当下及未来,使用人工智能已如同使用水和电一样,不可或缺且触手可及。”

报告称,多数员工认可AI在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信息检索及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价值。

报告也注意到,AI技术的扩张给企业治理带来了挑战。

调查显示,接近半数员工存在违规使用AI的行为,包括通过ChatGPT等公共平台处理敏感商业数据。其中66%的使用者未建立输出校验机制(中国为78%),56%的使用者因此引发工作失误(中国为73%)。

更严重的是,57%的受访者隐瞒AI使用痕迹,并冒认AI产出为个人成果(在中国为85%)。这种风险行为反映出责任治理的滞后现状。

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仅47%的员工接受过系统培训,40%的员工所在机构制定了生成式AI的使用规范。

相比之下,中国在能力建设方面表现突出:64%的受访者已完成AI素养培训,69%的受访者明确知晓所在机构的AI使用政策。

在这股AI浪潮的冲击下,全球半数受访者坦言:“不使用AI将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吉莱斯皮教授分析指出,新兴经济体对AI的更高采用率和信任度,很可能是由于AI在这些国家为人们带来了相对更大的益处和机遇,以及这些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角色。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言论

电力赶得上AI吗?/陈万诚

近日,英伟达创办人黄仁勋在台湾的演说,再次引发一场关于“能源现实”的公共辩论。

他直言,台湾若要继续引领半导体与人工智能(AI)产业,必须正视能源问题,不能再将核能污名化。

他关心的,不是芯片、模型或代码,而是最底层的问题:“没有能源,要怎么成长?”

这句话不只是对台湾的提醒,也应成为所有有意在人工智能时代参与全球价值链国家的一面镜子。

数据中心用电量倍增

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科技话题,而是一场巨大的能源挑战。随着芯片密度不断提高,数据中心用电量成倍增长,电力需求已从制造成本转变为地缘战略资源。能源问题若未妥善解决,所有“科技强国愿景”都可能沦为空谈。

另一边厢,美国的动作也迅速而现实。上任不久的特朗普宣布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撤销拜登时期对天然气与煤炭产业的限制,并签署数项行政命令,推动核能复兴,支持建设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在这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中,电力短缺已成为美国数据产业的最大隐忧。

过去10年,美国电网发展几近停滞,而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却已占全国总电量的3.5%,且仍在快速攀升。

全球首富马斯克更公开指出,若美国无法在2026年前解决电力瓶颈,人工智能发展将面临中断风险。

而美国国家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用电总量较前一年略有下降,显示在传统制造业未回流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爆发所带来的新增用电,已压缩了其他产业的电力空间。

在人工智能与产业高度绑定的新时代,谁能供电,谁才有资格接入下一波科技红利。

在这场能源与算力的博弈中,马来西亚正走上一条看似热络却暗藏隐忧的路径。

过去两年,数据中心项目在我国迅速扩张,许多科技巨头竞相入驻。

从表面看,这是马来西亚的经济机会,也是区域产业重组的一个落点。但冷静分析,这场数据中心热潮能否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关键仍在“电力”二字。

目前我国的发电总容量约为2万7000兆瓦,表面看似尚有余裕。但电力不同于库存,它不能长期储存,必须即时调度。而数据中心并非平均分布,而是高度集中在南部柔佛、雪州与北部槟城,区域性供电压力巨大。

国家能源公司(TNB)多次指出,若不加快投资与升级,2030年前部分热点区域恐出现“供电紧张窗口期”。

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已提出多项能源政策改革工具,包括“虚拟电力购电协议”(VPPA)、绿色电力认证(REC)及可再生能源出口机制。

其中,VPPA首轮600兆瓦配额即获市场踊跃申报,显示本地企业对自主采购绿色能源已有成熟意识与技术对接能力。

然而,风力与太阳能发电受限于气候与时间,供电输出天然波动,缺乏可控性。若不配套发展储能系统或引入基荷型能源如核电,将难以长期满足人工智能运算所需的全天候、无间断电力保障。

至今,马来西亚仍未将核电纳入国家能源选项。背后当然有社会观感、政策惯性与制度准备等复杂因素,但若以全球科技与能源发展趋势为参考,单靠可再生能源显然不足以支撑一个意图发展高阶数码经济与人工智能生态的国家。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扩建速度惊人,电力系统应对却相对滞后,已逐步形成“预支式发展”的结构性风险。投资确实热络,但若没有稳定能源作支撑,热潮过后恐将遗留空置、供需错配与区域失衡等问题。

国际趋势已非常明确。全球正进入一个“电力决定算力,算力决定产业”的时代。

黄仁勋之所以为台湾发声,正因他深知,没有能源,就没有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特朗普之所以推动核能,也不是出于环保,而是为了保障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能源主权。

已是国家竞争力根基

而马来西亚,是否准备好面对这场“能源决定科技命运”的全球竞赛?我们是否愿意正视一个事实:电力已不再只是生产要素,而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

这不是理论探讨,而是决定未来产业高度与经济结构的现实拐点。如果我们不能提前规划能源战略、强化电网基础、厘清发展优先级,在这场悄无声息但激烈异常的“电力战争”中,马来西亚或将悄然落后,错失借数码经济与人工智能跃升中高收入之列的关键机遇。

等企业迁走、订单转向、园区冷却之时,一切就太迟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