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美乌矿产协议接近签署 内容有重大突破

特朗普(左)与泽连斯基。
(基辅30日讯)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乌克兰准备好与美国签署一项自然资源协议,此举可能通过加强美乌两国经济伙伴关系,进而巩固华盛顿对基辅的支持。
因讨论未公开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称,该协议草案已最终敲定,可能最快周三签署。协议设想建立一个联合基金,用以管理乌克兰的投资项目。
知情人士表示,乌克兰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正在前往华盛顿签署该协议的途中。
根据彭博新闻看到的协议草案,按照协议规定,美国和乌克兰将寻求创造条件以“增加对乌克兰矿产、能源及相关技术的投资”。
华盛顿方面还认可基辅的意图,即希望该协议不与乌克兰加入欧盟的计划发生冲突,这一直被视为乌克兰在谈判中的底线。
文件同时显示,美国也已同意,只有在签署协议后其可能向乌克兰提供的未来军事援助才会计入其对该基金的贡献,也是一项突破。
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上周日表示,华盛顿已放弃在协议中纳入自俄罗斯入侵以来提供的数十亿美元援助的要求。
文件显示,该协议“旨在加强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乌克兰长期重建和现代化,以因应俄罗斯全面入侵造成的巨大破坏”。
知情人士称,另两项将决定联合基金运作方式的技术性协议尚未最终敲定。
中国从“抢出口”到“抢转口”/安邦智库
据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观察,当前,受到美国高关税压力驱动,且美国对其他75个国家的90天关税豁免,中国外贸正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
当前,转口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也是全球贸易体系运转的枢纽环节,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从概念上看,转口贸易是指货物交易合同并非直接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签订,而是分别由生产国和消费国与中转国签订并在中转国完成交付,即贸易流程在中转国发生一次“中转”。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的趋势,本质上是应对美国贸易壁垒的被动调整,但这背后也存在一些风险。
存在5大风险
一是原产地规则风险。越南、墨西哥等国不仅加强原产地证书审查,美国更启用AI验货系统追溯供应链三级数据。企业若仅通过简单换标或初级加工获取原产地证书,可能被认定为贸易欺诈,导致货物扣留、高额罚金甚至法律追责。
近期韩国海关总署公布其第一季度累计查获价值295亿韩元(约9077万令吉)的非法转口商品,而这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商品,本来是“Made in China”,在韩国摇身一变,成为了“Made in Korea”。
据了解,在此类非法转口商品中,有高达97%是发往美国的货物,相比去年62%的占比,出现了大幅提高。对此,韩国当局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脱不了关系。
二是政策窗口期短且依赖性强。美国对中转国的关税豁免期(90天观察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墨西哥、泰国等频繁调整原产地标准。
企业一旦押注特定中转路径,可能因政策突变导致供应链断裂。此前,特朗普政府威胁打破《美墨加协定》,就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墨西哥转口策略。
三是价格战不可持续。当前,企业为争夺转口订单普遍降价,部分商品价格跌幅超15%,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削弱行业盈利能力,还引发恶性循环。
低价倾销可能触发反倾销调查,比如欧盟此前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后,巴西、南非等国也跟进提高关税,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四是产业链空心化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外迁至东南亚,导致珠三角等地区配套产业链断裂。中转国加工能力有限,难以承接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转移陷阱”,即中国失去中低端制造优势,又未完成高端技术突破,反而加剧供应链脆弱性。
五是转口贸易推高中转国对美顺差,引发美国针对性打击。据外媒报道,2025年4月美国对越南、泰国等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最高3521%的关税,直接针对中国经东南亚转口的商品。
此外,美国财政部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观察名单,加大对其贸易行为的审查。美国还可能以贸易不平衡等理由,对韩泰新等国的特定商品进行调查,若发现转口贸易违规行为,极有可能采取加征关税等惩罚措施,以维护美国宣称的“公平贸易”。
中国外贸从“抢出口”转向“抢转口”的转变,是对外部贸易环境压力的快速应变。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让中国不得不寻找绕过这些壁垒的替代路径,转口贸易便成为一种灵活的应对策略。
不过,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包括原产地规则的严格审查和美国对中转国的关税豁免期的不断调整,都将增加企业的政策不确定性。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