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 9月大跌至3.61%

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骤减。
(北京1日讯)据彭博社,全球金融信息服务机构SWIFT星期四(10月3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9月份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下滑至3.61%,是2023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环比降幅达到1.1个百分点,为有记录以来最大。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在过去一年多来迅速扩张,但这种涨势在今年9月明显放缓。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支付总额较前月下降23.55%,而所有货币支付总额仅下降了0.67%。今年7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74%,8月微降至4.69%。
分析师们对于人民币支付出现的大幅回调莫衷一是,其中一些分析师认为原因可能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在8月至9月连续升值,以及市场情绪的改善。
截至今年9月,人民币汇率已连续三个月走强,一度触及1美元兑7元人民币的水平,原因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中有所改善。
澳新银行中国资深策略师邢兆鹏认为,人民币支付占比的回落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大量增加人民币债务,并通过货币掉期(互换)换成美元使用。他说,由于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人民币汇率预期转向以及中国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9月以来这样的掉期交易大幅减少,导致人民币国际使用明显减少,不过未来几个月份额将趋于稳定。
过去两年,境外投资者常见的一种套息交易是通过掉期市场融出美元,融入人民币,并将到手的人民币买入中国国债,同时享受掉期收益和国债收益。8月以来随着在岸掉期点大幅上行,这样的交易明显减少,9月外资净卖出创纪录的国债,也时隔一年首次减持同业存单。
而在瑞穗银行亚洲首席外汇策略师张建泰看来,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的企业更愿意使用自有美元结算,可能也是人民币支付减少的一个原因。
报道称,全球银行使用SWIFT相互沟通并管理银行间货币交易。在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推动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地推动人民币升值。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加大支出应对关税冲击 中国预算赤字创新高

(北京21日讯)中国财政刺激措施推动四个月预算赤字创纪录高位,政府在与美国贸易冲突升级之际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根据彭博基于财政部周二公布的数据计算,1月至4月期间广义预算赤字达到2.65兆元人民币(约1.56兆令吉),为同期最高纪录。与上年同期相比,赤字规模增长超过50%。
这是北京方面今年以来,为帮助经济应对外部冲击而加快实施财政刺激计划的最明确信号。
美国对大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在4月份升至145%的极高水平,之后两国在本月早些时候同意暂时关税休战。
收入基本企稳的背景下,支出大幅增加。1-4月,中国两个主要财政账户下的总收入达到9.32兆元人民币(约5.48兆令吉),同比仅下降1.3%,而一季度降幅更大。
数据显示,总支出增长7.2%,至11.97兆元人民币(约7兆令吉)。该数字包含了一般公共预算账户下的支出(主要包括日常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户下的支出(更侧重于资本投资项目)。
展望未来,在中美同意暂时降低对彼此产品的关税后,提供进一步财政支持的紧迫性正在减弱。
关税休战,加上4月份经济活动数据表现良好,已促使几家主要国际银行上调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并调弱了对政府进一步推出刺激措施的预期。
周二公布的财政数据让他们有了更多理由押注政府将推迟出台新的支持措施。
“政府支出正在加速,同时收入显示企稳迹象,“澳新银行资深策略师邢兆鹏表示。“年中扩大财政赤字的必要性已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