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制造业遭受重创 特朗普关税冲击全球需求

(台北2日讯)亚洲大多数地区的4月份制造业活动出现萎缩,企业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暂停新订单,以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设定的10%基线关税。
根据标普全球周五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导致新订单下降和产量削减,包括韩国、台湾在内的亚洲主要制造业地区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月大幅下滑。
有贸易风向标之称的台湾的4月PMI降至47.8,为16个月来的最低水平,且远低于50这一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线。
新业务一年多来首次下降,导致产出和采购减少。企业表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出口市场以及本地市场的需求疲软,有部分企业将此归因于特朗普的关税措施。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安娜贝尔·菲迪斯在有关台湾数据的声明中表示:“美国开征关税造成影响,加上业界预料全球经济成长减缓,这些因素都让厂商看淡来年前景。”
“企业普遍预计将于未来12个月减产,悲观情绪升高至2023年年初以来最浓。
韩国的PMI降至47.5,为2022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企业在4月削减产量并选择收缩经营,对未来一年的展望转为负面。
在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厂活动也出现萎缩。
但菲律宾是个例外,由于即将举行的地方选举提振市场情绪,该国4月PMI从前月的49.4回升至53,重返扩张区间。
亚洲世纪迎面扑来

在美国胁迫下,亚洲国家采取更富弹性且务实的思维,积极争取与利益相符国家建立各种名义、不同层次的经贸合作机制。
报道:陈国祥
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面对美国关税战,积极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合作促进亚洲经济未来。
特朗普关税大棒迫使各国不得不与美国协商新贸易条件,也迫使各国或经济联合组织寻求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或参与多边区域经济组织,备受威胁的东北亚与东南亚一方面加强内部经贸关系,一方面加强两国区块之间的经贸关系,适有中国居间连结,使得亚洲国家经济关系趋于紧密,促进“亚洲世纪”迎面扑来。
特朗普是亚洲国家拉紧关系的黏合剂。
在美国胁迫下,亚洲国家采取更富弹性且务实的思维,积极争取与利益相符国家建立各种名义、不同层次的经贸合作机制。
由于“对等关税”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中国、东盟、日韩是主要目标,东盟10国中除了新加坡为10%的基础税率,其他9国都被美国计划课征高税率,其中更有4国税率超过40%。
特朗普抱怨东盟对美国贸易顺差不断上升,也对中国产品以“洗产地”方式,经由东盟国家迂回出口到美国,成为美国制裁中国的缺口甚为不满。
过去6、7年间,在美国对中国产品课征高关税下,许多中外厂商将生产据点从中国迁至东盟国家,但这种“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方式无助于降低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特朗普以为产业回流美国才是正办,所以对东盟国家的对等关税下重手。
他也对强化印太经济架构兴致缺缺,反而是中国兴致浓浓,在一推一拉之间,给东南亚国家“去美入中”的更大诱因。
中增进与东盟经贸关系
中国近年增进与东盟经贸关系,于今驱动力更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已经完成3.0版的谈判,今年有望签署,内容包括强化供应链合作及其他新兴议题。习近平在特朗普挥出关税大棒后访问越南、柬埔寨及马来西亚,积极拉拢与东盟的关系。
东盟与中国存有矛盾,尤其长期以来双方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议不断,美国又参与其中,有了杠杆可以操作,使得“友美”还是“友中”的问题更加复杂,中国的影响力在东盟又不断增加,再加上“一带一路”强势扩张下,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更加依赖,难免产生戒心。
不过,未来中美两强在东盟的交锋升温,美国姿态高,态度硬,中国则放软身段,东盟的天秤长期还是会倾向中国的。
日韩两个东北亚国家也承受美国重大压力,为了舒压,不得不加强合作并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日韩3月下旬先后召开外长会议与经贸部长会议,研商扩大经贸领域合作,并决议推进全面且高水准的3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同时将加强在维持供应链稳定、营造营商环境、加强出口管制等协商沟通以及推动绿色和数位经济发展。
纽呼吁加强与欧盟合作
中日韩增强区域整合之际,《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纽西兰呼吁加强与欧盟合作,以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推动自由贸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布声明,指出“欧盟期待与CPTPP成员加强更紧密经贸合作”,欧盟和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也在改善与增强当中。
欧盟与CPTPP除将合作应对特朗普2.0政策外,亦将研商制订新的数字标准,共同推展数字经济。
这么一来,声势更加浩大,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主要经济体正在形成“非美”阵营。
这三大区域人口合计占全球约31.3%,占全球GDP约55.9%,再加上东盟10国,足堪组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与经济体,而且区域内拥有大量原料、矿物与制造及生产活动,足以控制全球最主要的供应链,对美国构成重大牵制。
美国正刮起飓风,各经济体无不在准备集体作战,东盟与中日韩(10加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全球经贸压力,导致经济分裂,呼吁加强地区合作。如果亚洲从东北亚、中国到东南亚形成连线,美国还能嚣到几时?
多国加强洽签贸易协定
特朗普上任以来敢于恣意妄为,主要凭藉就是美国仍为全球最大贸易市场,足可逼各国就范。但是,他的横霸做法正促成新一波国际经贸合作浪潮,除促使许多国家加强洽签贸易协定,也增强各式自贸协定与经济组合的运作。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与金砖组织(BRICS)等合作平台更加水涨船高,金砖组织至今成员已增至10个会员及9个观察员,未来可发展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重大经济力量,也可扩大亚洲国家的国际连结阵势。
这些国际合作趋势或还不足以摇撼美国的霸权地位,而且各国政治立场歧异,经济利益大相迳庭,中日韩自由贸易谈判仍有难题阻梗,欧盟与CPTPP的结合亦有诸多困难,东盟与中国也有矛盾,金砖组织成员立场更迥异,因此能否形成有效合作而反制美国仍待努力。
然而中国在这些经贸关系中多居轴心地位,可以发挥合纵连横作用,合力推动“去美化”经贸结盟,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
世界各国深受“美国利益优先”冲击,国际贸易体系面临重组,面对动荡不安环境,促使许多国家在遵循自由贸易轴线运作下寻求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或参与多边区域经济组织,以降低美国加征关税的损害。
亚洲国家势必在以中国为轴心的促动下,连结亚太、促合日韩、结合东北亚与东南亚、外联欧洲,创造亚洲世纪在世界经贸上的主导地位。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