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阅读

行销学 永远都学不完

书名:《行销5.0》
作者:菲利浦·科特勒、陈就学、伊万·塞提亚宛
出版社:天下财经
合作单位/本地代理:城邦
https://www.cite.com.my

整理|编辑部

什么是行销5.0?“行销5.0”与1.0到4.0的行销有何不同呢?作者科特勒等人告诉我们,行销从1.0到5.0,代表着5个阶段的行销理念转变,将会是科技与人性完美融合的时代……。

[内容摘要]

根据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暨社群媒体游梓翔教授的本导读,分析出行销的5个阶段:
●1.0是“产品带动”的行销,重视的是“功能”;
●2.0是“顾客导向”的行销,重视的是“情感”;
●3.0是“人性为本”的行销,重视的是“精神”;
●4.0是3.0延续,增加的是4.0的数字社群应用;
●5.0也是3.0延续,增加了智慧即至科技。

简单说,4.0和5.0谈的是“Tech”或是“MarTech”。

运用的关键策略

哪些“MarTech”属于5.0的范畴呢?《行销5.0》告诉我们,这至少包括AI人工智慧、NLP自然语言处理、Sensors感测器、机器人Robotics、AR扩增实境、VR虚实培、loT特联网,以及Blockchain区块链在内。其中很多都是最新的所谓“即至科技”(Next Tech)。但《行销5.0》并非介绍这些科技的技术手册,作者科特勒等人要谈的是运用这些谈的是运用这些“MarTech”的关键策略。

(编辑备注:Martech是“Marketing”与“Technology”的结合,意即“行銷科技”)

加速数字转型

这些世代即至科技很多都比4.0时代的网络社群更加先进,再加上冠病疫情大流行加速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全面数字转型,这些都推动了行销的“升级”。不过就像科特勒等人一再强调的,行销5.0仍是构筑在3.0的人性为本和4.0的科技加持之上,人始终是行销5.0的核心,虽然升级是始终科技,但《行销5.0》追求的是“人机共生”,是让人们懂得运用科技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换种说法,行销5.0的重点其实不在AI(人工智慧),而在IA(Intelligence Amplification),也就是让科技来增进人的智慧。

《行销5.0》带领我们从3个方面理解这个行销新时代——3大挑战、3大策略,以及5种新的行销战术。

[ 3大挑战 ]

1.世代鸿战
在“五代同堂”的时代,包括战后世代 (二战到1964)、X世代(1965到1980)、Y世代(1981到1996)、Z世代(1997-2009)和a世代(2010之后),行销必须适应不同世代顾客的人生阶段和科技偏好。

2.繁荣两极(prosperity polarization)
分配不均造成市场的M型分布,工作、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市场的两极化发展。繁荣的两极化必将造成中间市场萎缩,低端市场则难以支应成长需要。因此永续成长之必要,企业必须投入社会行动,协助低端人群脱贫发展。企业是否善尽责任并创造社会价值已成为企业的“新强健因素”(new hygiene factor),且有助于呼应内部具理想型的Y世代和Z世代员对企业影响力的要求。

3.数字落差(digital divide)
全球各地的数字落差普遍存在,落差不仅发生在数字科技的使用能力上,也发生在对其得与失的分歧看法上,数字化可能带来失业问题、信任不足、隐私安全、同温失真、行为弊害等风险,也可能有数字财富、数据学习、智慧生活、改善健康和永续包容等机会。

[ 3大策略 ]

为了因应挑战,提升行销到5.0的层次,企业必须采取策略,实现“科技加持的行销”(tech-empowered marketing)。

1.就绪策略(Digital-Ready)
疫情让数字化加速发展,也因为顾客愈来愈多是数字原生族群,企业必须让自己数字就绪。科特勒等人提供了企业和顾客准确度的评估表,来思考企业是属于原点(origin,企业顾客均低度就绪)、前推(onward,企业低度顾客高度就绪),还是全面(omni,企业顾客均高度就绪)象限。

2.即至技策略(next tech)
即至科技闻声已久,在强力电脑、开源软体、高速网络、云端运算、行动装置、海量数据全面到位下,促成科技的大跃进。即至科技实现“仿生学”(bionics)——模拟人类的思考(AI)、感知(sensors)、沟通(NLP)、动作(robotice)、想象(AR和VR)与连结(loT和区块链),折让行销人员具备大规模且即时提供个制化(personalization)独特体验的能力。

3.全新体验策略(New CX)
行销5.0时代需要能透过结合人的机器,提供有效率有感动的超凡顾客体验(CX)。
 

[ 5种新行销战术 ]

科特勒等人相信,行销的5.0时代带来了5种新的行销战术,包括2大“功夫”(diseiplines)和3大“应用”(application)。2大功夫是“资料行销”和“敏捷行销”;3项应用则是“预测行销”、“市场行销”和“增强行销”。

1.资料行销(data-driven marketing)
科特勒等人建议,资料行销仍应该界定明确具体目标,搭配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建立一个能让数据资料管理常态化的生态系统产,这样才能真正从资料中产生有用的行销洞见。

2.预测行销(predictive marketing)
借由数据资料,行销人员将可能透过模型,事前预测行销结果并据以决定投入规模。预测行销可被用于顾客、品牌和产品管理,例如预测顾客终身价值和追加交叉销售可能、预测哪些行销内容能让顾客有感,预测产品发表的成功机率等。

3.场景行销(contextual marketing)
透过loT和AI的结合认知顾客(例如透过其手机与App、穿戴装置、辨识生物特征),再经由人工智慧判读顾客并个制回应。只要loT和AI的基础建设到位,行销人员便可设定哪些人、条件、时间、空间和心情,将会触发哪些体验、媒体、促销、产品和讯息。《行销5.0》也建议,场景行销可能发生在3个层次上,包括个制资讯(例如设定在特定电子围篱范围内提供可能顾客特定资讯)、客制互动(例如利用游戏化提供不同互动)和浸淫体验(例如运用感测器和AR、VR提供独特体验),以打造个制场景来行销。

4.增加行销(augmeneted marketing)
人和机器的共生与结合将可以带来更好的顾客体验。行销人员可以透过如建立常见问题库、确定顾客分层模型(如根据终身价值和忠诚度)并对不同层次顾客提供机器或人的有效支援,来进行增强行销。

5.敏捷行销(agile marketing)
数字科技进展快速、新产品不断推出,如今的顾客是马奇(Tom March)所说“全都要、随时要、随地要”的WWW顾客。5.0行销下速度和弹性就非常重要,要有有效的即时分析工具(如社群聆听。消费数据),由打破组织壁垒的去中心跨部门团队从中取得洞见。

认识未来的两大世代

[ Z世代:第一批数字原生族群 ]

Z世代出生时,网络早已成为主流,一般公认是首批数字原生旅群。他们并未有缺乏网络的生活经验,认为数字科技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向来借由手边的数字设备上网学习、观看新闻、购物和社交、他们会透过多个荧幕不断地吸收各种内容,即使在人际互动的场合也是如此,因此对这些人来说,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

Z世代在维系品牌关系的过程中,通常会设法持续参与。他们希望品牌能像自己的行动装置和游戏设备一样提供刺激,因此希望企业不断更优惠,也希望企业在每个接触点都提供全新的互动顾客体验。假如不能满足这项期待,就会导致品牌忠诚度降低。以Z世代为行销对象的企业,务必要因应这类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

[ a世代:千禧世代的子女 ]

a世代于2010年~2025年之间出生,可说是完全属于21世纪的第一批孩子。a世代不仅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科技,还具有包容力且善于交际。

a世代更愿意接受品牌置入内容,例如YouTube上的玩具评论频道。他们的学习风格更注重手作与实验,也很喜欢玩科技玩具、智慧装置与穿戴设备。科技对他们不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自身的延伸。a世代的成长过程中,将持续运用人工智慧、声控与机器人等模仿人类的科技。

现今,a世代尚未具备巨大的消费能力,但已对他人消费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根据Google/益普索(Ipsos)的研究显示,74%的千禧世代父母主动让a世代子女参与家庭决策。此外,部分孩子已成为社群媒体的网红(influencer),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伟门智威公司(Wunderman Thompson Commerce)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英美两国有55%的孩子愿意购买自己喜爱的社群网红所使用的东西。因此,他们早晚会成为全球行销人员的焦点。

 

 
 

 

反应

 

商阅读

企业的韧性决定企业的生命!

书名:《打造韧性》
作者:黄俊尧、黄呈丰、杨曙荣
出版社:天下财经
合作单位/本地代理:城邦 https://www.cite.com.my

整理|编辑部

先从数字转型谈起,透过对数字工具的讨论,由“事”而“人”地谈企业传承。最后,将以“韧性”概念收敛全书的讨论。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为经营者提供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解与支持。而这样的理解与支持,应该能成为经营者驱动企业迈向百年发展时,长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参考。

{内容摘要}

透过长期“不断再合理化”,打造企业韧性。

一个能够长期实践“事”与“人”的“不断再合理化”的企业,便是具备韧性特质的企业。

企业的韧性,让企业不只能应对渐进性的环境改变,还能融入充斥着跳跃性、破坏性创新的环境新局。

主要可被区分为两大面向:

其一,与多变环境中企业的被动应变有关;其二,涉及企业放眼长期发展、永续经营而展开的主动出击。

我们称前者为“被动韧性”,后者为“能动韧性”,两者互为因果。

降低冲击应付变化

具有“被动韧性”的企业,较能妥贴地适应环境,降低各种环境冲击,在应付当下各种变化之际,相对较有余裕看得长远一些,为未来做些开创性的准备。而代表“能动韧性”的各种前瞻性尝试、探索与安排,则反过来常成为企业在各种突发状况乃至危机中的因应关键。也就是说,与“做好准备”有关的被动韧性,常源自企业能动韧性的积累。

全球大型连锁服饰零售业,多年前便认知到全通路的必要,着手虚实整合经营的布局。

例如美国盖璞(GAP)集团与日本优衣库(UNIQLO)等品牌的母企业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几年前便已针对虚实整合的方向,“不断再合理化”地建置可串连虚实两端消费的电商、动流、会员机制;疫情期间,这些过往的前瞻性投资便成为实体零售交易停顿危机中的关键缓冲。

简单地说,被动韧性让企业遇环境乱流后得以复原;而能动韧性则确保企业长期掌握机会与成长所需的自我更新。以上图表汇整并比较了这两类韧性。

无论被动或主动,企业的韧性由何而来?

韧性是以企业“看长”的文化做为基底,在放大、拉长的时间格局中,就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再合理化”环绕企业的“事”与“人”。循着“不断再合理化”的惯性,提高企业在各节点上“对”的机率,久之自可期待韧性的打造与积累。

接下来,我们便依序地对焦数位转型及企业传承,透过这两个当代经营的关键课题,深入地讨论、诠释这看似抽象的逻辑。

传承的内容与形式

就“永续”的经营来说,企业必须保有源源不绝的动力跟生命力,来面对环境的快速变迁。而让企业中年轻、有活力、有新知识、能够面对新未来的接班经营者,透过合理的传承过程,接手带领企业面对未来的挑战,是企业永续经营理想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企业从创业世代交班给次一世代,由于传递与承接的两头都缺乏交班经验,组织里也无先例可循,因此是充满挑战的企业发展环节。

两代之间,关系到传承,在“给”与“不给”、“放”与“不放”、“做”与“不做”间,即便是直系血亲上下两代,都常见到各种出于人性的隐讳紧张。

创业者从无到有,把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事业上,胼手胝足创出企业的规模,自然会形成“我就是公司,公司就是我”的根深柢固想法。此时传承的难处之一,便在于前一代要怎样淡化这个感觉,而在心态上转成如某名表品牌在广告中所说的:“并非真的‘拥有’企业,只是曾好好地为后代‘照护’它。”

组织自我更新过程

经营者如果是从“照护”而非“拥有”的角度出发,看的是超越自己生理寿命的企业存续,那么便自然会意识到,无论是家族或非家族型态,企业经营的传与承,都是一个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

它以双向的善意理解为根基,牵涉到创业精神之火的跨代燃烧,也必然需要在守成与创新间协调。

从旁观的角度将时间拉长,譬如以百年间必然会发生几度经营者交接棒的尺度来看,一家企业里经营者的传承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也是不断再合理化的契机。

放在不断再合理化的脉络来看,“传”实兹事体大,牵涉到要“传”些什么、“传”给谁、怎么“传”,以及何时“传”。而这些攸关What、Whom、How、When的课题,环环相扣,需要交班者全盘思虑规划。

传什么?

有明白的“交接清单”,或者交接两端都在意的各种现实面“关系资产”,通常会传承得很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传承上真正的挑战,通常存在于比较抽象的层次。

忒修斯之船思考

普鲁塔克曾叙述过一个古希腊传说,雅典领导者忒修斯带领雅典人,在克里特岛的米诺斯迷宫中杀死怪物米诺陶洛斯,而后搭一艘30支桨的船回航。在这之后,放在雅典的这艘船,只要被发现船体木头有朽坏的部分,雅典人便用新木头换上修补。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便有一个“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的问题:这艘船体长年被更替修补的船,多年之后,可以被视为仍是那艘忒修斯的船吗?如果是,其实船体材料都已经换过了。如果不是,那么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算不是的呢?
“忒修斯之船”辩证,很值得交棒者在传承之际思考。

传给谁?

从企业长期经营的角度来说,每个关键的职位都应该设有接班人计划,依照所需的资历,就企业人力库中筛出合适人选,作为候选人。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1970年代的大学“管理流程”课堂上,曾跟参与者讨论过一个接班人选择题。

故事是这样的:一家公司总裁年纪渐长,开始思考接班问题。公司里有两位杰出的副总裁,彼此年纪接近。他开始加重两位副手的责任,同时观察两人承接任务后的行事风格。

人是更本质性

第一位承接任务总能圆满达标,且除了绝对必要状况外,基本上不去打扰总裁。

第二位在接到任务后,总是定期求见总裁,讨论正在进行的计划,持续寻求意见。

在两人最后都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课堂里多数学生从“事”的角度认为,能独立行事的第一位是比较合适的接任者。但杜拉克告诉学生,这现实案例中的总裁,从“人”的角度判断,最后挑选的是第二位。即使一时间把“事”都做对,但经营上面对更本质性的是“人”。“人”的合致,让政策与传统较能延续,成为企业里各项“事”的应对基础。

怎么传?

交棒与接棒不是发生在交接日当天的一个事件,而是从助跑、顺利握到棒、调速在跑道上续跑的持续尝试“理出头绪”(Sense making)的过程。这个过程多少也考验交棒与接棒者的权变能耐。

重要辅佐角色

虽然千头万绪,但如果有明确的制度辅佐,能让过程相对少些波折。这里所谓的明确制度,包括前述的“接班人计划”,可能涵盖明确的进修、职位经历与对企业的熟悉程度等项目。而与制度性计划相互补的,则是非制度性的“人”所扮演的重要辅佐角色……“人”的安排,条件在于同时受交棒与接棒者信任、熟悉企业运作、以企业长期发展为核心考量、不忌讳直言劝谏等等。如果找得到的话,这类非制度性辅佐者,在传承过程中或许能扮演非常关键的润滑、校准、提点等角色。

何时传?

如果以棒球场上的投手更换来比喻,则谈“何时传”这问题时,和“后援投手何时上场”一样重要的是“后援投手何时被指定、何时开始在牛棚热身”。一旦后援投手知道接下来换他,而后或者(如果球队没有教练的话)通过先发投手与他进攻半局里休息区内的交流与默契,或者(如果球队有教练的话)由教练传讯给先发与指定后援,只要节奏清楚了,后援投手有适当的热身时间,那么后援投手该在哪一局、哪个打席上场最合适,随着千变万化的赛况发展,其实没一定的准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